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毫无疑问,中国航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正继续倾力推进。此时再讨论航母是否应该造、该如何造等议题已失去意义。然而中国航母的最大问题恰恰不在于已有努力和技术细节,而在于宏观层面的迷乱,其所涉及的决策思维、发展战略、价值观和社会环境等领域的问题,正是中国航母的决策者、建造者和铁杆粉丝们的软肋,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值得而且应当深刻思考。
一、扭曲的进展
2016年到2017年的岁末年初,中国社会再掀航母风暴,因为这次“辽宁”号不仅首次以编队形式出动,还出宫古海峡进入太平洋,从台湾东侧绕过,又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再经台湾海峡北上回港。在近年以亢奋的军国主义情绪为主流的中国“军迷”群体眼中,此举可谓四海翻腾云水怒,大陆互联网上不乏挟雷带电的豪言——我们的目标是歼星舰;中国海军自己就是上帝;圣诞出击,毫不掩饰对岛链固守者的恶意;第一岛链的倒掉正逐渐由设想变为现实;给“台独”一个下马威;日本军舰看愣了……从大陆普遍舆论来看,在“辽宁”号面前,周边宵小毫无还手之力,无不惶惶不可终日,但还是这些舆论,不久前炫耀中国反航母导弹时还在历数航母种种生存力弱点。歼-15明明好不容易凑够一船,中国第二、第三甚至第n艘航母就可能已寅吃卯粮。即使承认美国领先中国,军迷们也坚信中国不仅能超越美国,而且只是个时间问题。
这种癫狂已经成为近十年中国社会一个典型的亚文化现象,一大群半大孩子和一些酒足饭饱的成年男性连乡政府的财政预算也无资格过问,却将中国必须拥有世界最强军队和最好武器当作人生最大追求,以这一目标已指日可待为精神的最大满足,其依据却又间接而模糊到捕风捉影的程度,其思维不要说缜密,连基本逻辑也不见踪影,对不同意见则群起而攻之。中国官方虽苦于这些亚文化群体虚妄的帝国野心和好战姿态不时造成外交被动,却因这种狂热所代表的爱国主义对国内政治的命脉价值而欲罢不能,一些极左势力近年更与狂热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军国主义情绪一拍即合,大力点燃社会情绪以渔利。
以“辽宁”号此次行动而言,中国军事、外交官僚机器还遵循几十年一贯的极度保密和低调原则,不提前透露,报道也滞后于行动一周左右,但出航两天后日本公布其巡逻机拍到的照片,以及三天后台湾“立法院”对相关官员的公开质询,都使大陆爱国人群兴奋起来。
尽管这些渠道证实该编队从进入到退出,只在西太平洋停留10个小时,6天后央视的报道更暴露了编队规模不大、航母仍无固定翼预警机、补给舰并未伴随出西太等弱点,大陆舆论仍大都自动无视,并选择性聚焦于预警和反潜直升机随舰、防空系统实弹测试、携带了10架以上歼15等亮点,甚至伪造两架歼15相互空中加油的照片。一些貌似专业的解读要么自比美国海军“减缩型航母战斗群”,要么连以“航母style”之名风靡一时的地勤起飞手势增加了单膝着地也不放过,言谈中“远海”、“贴近实战”、“大规模”、“复杂海况”和“编队体系”等溢美大词有如彩旗招展。特别是该编队首次经过台湾海峡,引发对岸官方一些例行戒备和民间一些假设性反应时,大陆社会更是不乏开战和夷平的亢奋高调。
面对沸腾的猜测,官方仍以不变应万变,对此次行动定性为“训练和试验”,可能是装作认为那些喧嚣都不过是素来不能正视中国崛起、心怀鬼胎的西方和周边的鼓噪,而与中国自身无关。诚然,航母战力保密或有虚虚实实、迷惑敌方、避免被过早应对之效,但投入纳税人巨资、寄托了千百万国民强国梦想的关键战力到底是否可靠,整个中国社会也被虚虚实实,理由似乎是向国民公开也就被敌方知悉,可每一次的现实都是国民从外方的公开报道才得到一鳞半爪的消息。而且这样的国民实在可爱,即使没有任何消息,连蒙带猜也能激动不已,航母发生事故也会从正向激发的角度看。这种情况下,官方的低调只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回避军事建设应有的社会参与和监督,受监督将使有关部门像西方同行一样如履薄冰,二是由于实际的进展和成就不如外界的猜测,但舆论的集体欢腾制造出巨大的成就也放大了有司的政绩。
一个例子是,仅凭几张天色灰暗的照片,网民们就能断定“辽宁”号已成功攻破“复杂气象条件起降”难关,凭几张舰岛亮灯的照片和南海某海域禁飞始于凌晨两点的迹象,就断定突破夜间起降难关。尽管这种网民又深谙大陆互联网“传谣”罪名之厉,自称纯属想象,但最重要的是,中国社会对中国航母的战斗力没有准确的了解,却已经将它作为解决大量战略问题的不二法门。虽然决策并不由民间做出,但全民亢奋的期望值之下,高层依据秘而不宣的真实实力做出的保守决策,可能会不时戳穿被民间吹大的国家成就和能力的肥皂泡,恐怕并非什么好事。
二、中国航母的现有实力
实际上,在如此混乱的舆论中,中国航母的实际战力并非深不可测。即使拥有世界第一的军费增速和舆论热度,中国航母目前尚处于初级战力阶段,而且在实践中目标已然渐有迷乱之势,并未完全解决海军发展方向问题,这是国力、思想和战略水平决定的。
中国航母的发展思路,特别是早期,不无清醒和审慎。初步设想后长达36年未正式发展航母,一方面是技术难度太大,缺乏外援,自主开发又不可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世界海军实力美国一家独大,任何追赶或挑战者都不可回避一个困境——同等对手航母战力都很有限,一方缺乏航母并不特别不利,但一旦面对美军,即使发展出有限的航母战力也差距很大,而在战略上不能慑止美军则基本谈不上世界关键海区的行动自由。也就是说,中国即使解决了航母“从哪里来”的问题,但却不能在经济实力和军事技术上全面超越美国,也就意味着必须长期明确中国航母只能“欺软怕硬”的核心特点。恰恰是这一点,中国技术层面清楚,政治和社会层面却难以接受,从而引发迷乱。
在中国航母的论证过程中,首先突破的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不需要,也不应该拥有航母这种进攻性武器”的教条;其次,正因为心照不宣的“欺软怕硬”特点,中国航母的奠基人刘华清上将就一直强调目标的有限性,即不和美苏比赛,主要解决对台斗争、南沙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任务中海上机动编队缺乏空中掩护的问题,只是刘预料不到中国较快改变了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战略,在上述三种场景中回避与美国正面碰撞的机率越来越小;另外,航母曾被长期搁置,还与在中国周边使用航母并不绝对必需有关。随着中国岸基战斗机作战半径明显提高和空中加油机问世,航母在东海方向的价值有所下降。虽然很快又被南海方向的必要性弥补,但除对南海南部略为吃力外,中国岸基战斗机距第一岛链诸要点均不遥远,有限的航母所能提供的只能是补充性而非依赖性力量。
与这种有限战略相矛盾的是,中国获取航母之路却未能稳步积累、因地制宜,而是受战略条件限制,带有主要依赖前苏联这个唯一渠道、长期拆解直至直接照搬残存样本的局限。众所周知,前苏联的海军战略,特别是航母发展思想是配合其冷战整体战略,极为特殊,但几乎完全取决于秘密收购冷战遗产并强行运回这种非常手段的现实,使中国航母的起步架构几乎别无选择,连同前苏联航母模式的缺陷照单全收。
由此付出的代价,包括从头摸索管理和运转经验,这一过程自然不同于美英等国在百年发展中的自然积累,更类似从个别保存完好的古代动物残骸身上提取dna,重新繁殖一个活的动物出来。同样从仿制中走来的直升机行业一位专家说过:这等于是知道结果来倒推问题。因为必须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弄明白,才能解决变化了的新问题。
同时,航母的发展从来是战机与母舰的协奏,但中国航空工业却长期不能提供过硬的舰载战斗机甚至中型以上舰载直升机,更不用说一个全面、配套的多机种舰载机体系。利用从乌克兰获得的苏-33原型机仿制出歼-15舰载战斗机给了中国航母巨大的加速度,却掩盖了中国以有限的资源和任务,理应更强调航母的整体效率和成本的问题。美国论证最新的“福特”级时曾有结论:能载40架战机的航母甲板上最多只能容纳25架作业,这个规模显然不足以保持哪怕只是适当的态势来对抗空中和水面的威胁,也不足以实施有意义的军事打击和预警、电子对抗等任务。两艘均可载40架战机的航母倒是能够胜任,但费用要比一艘可载75~80架战机的大型航母高出一半。而且,大力提升短时间出动强度的美国航母也遭遇了不适应低烈度却极为耗时的反恐战争需要的问题。此类整体效率和“任务弹性”等软指标都是中国航母一时无法重视和学习的。
当前,中国航母的下一步发展除了有待“辽宁”号真正完成这种高风险、复杂技术大系统的学习过程,还要在新设计中弥补“瓦良格”号总体设计水平和关键子系统的缺陷,同时要看中国正倾尽全力的各种舰载机的研制能否摆脱对苏-33的路径依赖,独立开发出更轻巧多用、舰机更适配、性能达到第五代水平的舰载战斗机,这些都不是观察到一点船体构造的进展就能判断的。相反,船台上的进展越快,越说明中国可能采取了急于求成的尽快追求航母艘数,以及边建造边研发的渐进路线,整体水平实现跨越的希望可能越小。还应该注意到,虽然中国习惯于以极小批量不断分批试制和改进的模式发展大型武器装备,航母的成本与其他武器有数量级的区别,平台成熟前就谈数量并无多大意义。
综合考虑这些,当看到国内舆论鼓噪中国航母当务之急是上批量,甚至对这种量级的项目早早列出时间表时,只能说这种鼓噪是狂热和外行的结果。尽管这些预测(比如两艘国产航母的完成就在2015年)总是很快被人遗忘,但现实中国产航母越是快马加鞭,越说明这种情绪和舆论可能影响到了决策层。
三、中国航母面临的挑战
不可否认,一个项目要赢得高层支持,最常被问到的就是“它能干什么”。为此将其打扮得过于花哨是常有的事,只是一切都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而在中国的官僚体制和舆论环境下,中国航母前述必须“欺软怕硬”的基本战略背景是既不能对上,也不能对外说的。遮遮掩掩之中,思路的迷乱也就出现了。于是,谈及中国的航母能做什么,很多人常常不知不觉就在拿美国航母为例了,这几乎是中国武器装备发展研究的通病。一旦忘了自己是中国而不是美国,中国航母在第一岛链内为海军提供有限空中掩护的初衷很快就不能满足勃兴的野心,力量投送和海外打击能力被早早地列入使命清单,又认为在台湾、钓鱼岛和南沙等多处需要为争夺领土的战争做准备,如此背景下,这种需求更得到强化。“辽宁”号上的战机数量虽少,仍可能超过周边一些中小国家空军总兵力,更使很多战略规划者相信其大有用武之地。
这属于自我感觉良好。面对岛礁领土争端,中国军事思想一个故步自封的表现就是迷信几次战例留下的“惩罚式自卫反击”模式。其中,1979年中越之战不管在中国内政和外交上多有必要,在军事上并没有达到通过惩罚使越南放弃领土声索的效果,中越陆地和北部湾划界的解决均是国际战略格局剧变后,通过关系正常化与和平谈判解决的;1974年西沙海战后中国实现实际控制西沙群岛,也有南越政权当时临近崩溃的原因;而1988年赤瓜礁海战中国取胜后,越南仍然占领了大部分南沙岛礁。
现在假想中的“武力收复”,更不是炸平一两座岛礁就能解决。即使将岛礁扩大到拥有机场,由于无险可守,它也将在现代海战中成为“谁驻守谁消耗”的“劫材”,如果不考虑外交和法律途径,它的最终归属将取决于能否重挫或消灭对方海空主力,但这种马岛经验所需的海空军事实力巨大落差在中国与周边小国间正迅速缩小,更不用说与日本争夺钓鱼岛的情况。
消灭对方海空主力,很可能需要使战争扩大到打击对方本土。此时,中国规模有限、才刚刚触及精确打击能力的舰载战斗机并没有美国那样的能力。同时,即使难以结盟,被中国各个击破的风险还促使周边正迅速形成不同程度的合作(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均对此情有独钟),中国即使局部得手也可能换来第一岛链上迅速强化的制华小北约。中国面对强敌美国时,着力发展非对称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力的经验,周边也完全可以效仿。在空中和水下全方位的反舰攻击面前,中国个别航母自身的生存力值得担忧。如果说中国航母完全可防御这些攻击,如何解释中国以同类能力攻击美国航母时稳操胜券的说辞?
说到剥夺一个装备落后的中小国家的还手之力,俄罗斯最近派航母在叙利亚参战的表现可资参照。两个月内俄航母战机共起飞420架次,平均每天7架次,而美国“福特”级航母初期出动强度最高270架次/天,成熟后310架次/天。俄罗斯此役实际上暴露了一支能力牵强的航母力量在这种任务面前的力不从心,“辽宁”号现有的水平并不比俄航母高,中国军迷凭几个镜头断言的“高强度、多波次、高海况”是可信的战斗力吗?
而且,东亚安全形势的一大特点并未改变:很难不考虑美国因素。面对美国时,前苏联依靠轰炸机和水面舰艇携带远程反舰导弹对抗其航母,己方舰载机任务是在这些平台进入导弹发射点位前打破美国舰载机的拦截,而整个海军的重点是掩护导弹核潜艇对美保持威慑。中国相当程度上移植了以远程反舰导弹对抗美国航母战斗群的苏式装备体系,但整体实力显然并不比苏联强,因而比苏联更强调避免与美国航母战斗群正面对抗,转而依靠饱和攻击和偷袭。随着美军日益恢复对与强敌在大洋上高强度对抗的重视,这种原本1980年代初达到顶峰后就戛然而止的前苏联模式的实效也正迅速减弱。而中国海军被赋予的任务——与美国争夺局部制海权和夺取周边领土——却比前苏联艰巨得多。
更进一步,美国的航母也在酝酿巨变。自英国的“鹞”式谢幕以后,美国以f-35b实质上垄断了短距起飞/垂直降落(stovl)舰载战斗机技术,虽然美国全新的舰载无人战斗机暂时不会承担空战功能,但无人机自动着舰和空中加油的技术已完全突破。在这两种舰载机领域,别的国家均无实际型号,俄罗斯唯一航母上的舰载机正在换成更小的同时代产品,实际上是在倒退。随着无人舰载战斗机甚至潜载战斗机的问世,美国将拥有更加灵活、丰富的海上航空战力。
这再次提示一个基本事实:除美国外,全世界其他所有强国对先进航母技术都最多只是勉强跟踪。能否与美国合作决定了所有国家能否购得或仿制出先进舰载机,中国则是试图独立超越美国航母技术的国家,进展是飞行员还在冒着生命危险弥补西方几十年前就已突破的课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由于无人机概念上的门槛并不高,其在地面战场的应用远不是美国的专利,但无人舰载航空联队在运转和作战上的难度,将主要集中在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上,这显然正在为下一轮的海上制空权竞争划定新的高度。
使局面更复杂的是美国对中国周边的支持。可以预见,随着f-35b的成熟和出口,美国连同包括日本在内的一批富裕盟国可望率先复兴可搭载固定翼战斗机的中小型航母。加上f-35岸基型的扩散,中国航母的作战环境将更为恶化,要知道在最新的演习中,f-35“击落”145架第三代战斗机,只自损7架。
因而,美国从两个角度决定着别国航母的价值:一是别国得建造出与现行世界海空战力平均标准(这个标准很大程度上由美国的对外军售确定)相当的航母,否则用处有限;二是世界海上战略环境由美国掌控,即使建造出来,别国薄弱的航母力量能活动的范围其实是由美国决定的。
虽然还有很多人以可用于撤侨、救灾救援、反海盗巡逻甚至人质营救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为中国航母的价值辩护,但如果主业不过硬,再多的任务也不足以弥补航母巨大的投入,这些任务也完全可以由成本低得多的手段来完成。即使中国航母要在远离本土的利益攸关海域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种部队投送/支援/撤回也将是安全效益更高的选项之一。
四、思路是如何迷乱的
至此,本文已经描述出中国航母面临的一系列困惑,其成因,显然只能是战略思路上的迷乱,这体现在三个关键节点上。第一,以“反航母”和“造航母”应对美国优势军力,一是“非对称”,一是“对称”路径,中国双管齐下,却陷入前者耽于体系不全,后者缺课太多、中短期难见成效的局面;第二,一旦开始建造,为巩固决心和吸引支持,又使航母承载过多大国情感包袱,建成后又当成政绩和爱国工具,日渐丧失理性思考;第三,航母发展路径上未能跳出苏式遗产,继承诸多缺点。
为增强可读性,本文已将时效性更强的第二、三点分别在第一节和第二、三节描述,下面再向上回溯,追述第一点,补充第二点。
中国在“反航母”和“造航母”、“非对称”和“对称”路径上双管齐下而面临的问题
近十余年来,媒体一谈到中国的海军战略,就容易提到“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却少有人奇怪中国的战略怎么会有如此西化的名字。其实这本来就是美国学术界主动帮中国概括的,在此之前中国官方和学界除了“积极防御”等一用就是几十年却含义模糊的大概念,从未明确概括过自己中近期的海军战略。这分明是官僚体制逃避责任的懒政,却自以为对美国有虚虚实实的疑兵之效。一旦被美国挑明,中国学界、军界又顿感那些原本自己也忐忑不安的思路获得了对手的认可,立刻广泛沿用开来。
a2/ad战略的产生与航母关系密切。虽然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均遭遇过美国航母的巨大压力,令中国真正感到焦虑的还是1996年台海危机中首次直接遭遇美国航母阻止中国对台动武。这迫使当时正密切关注中美可能的对抗并正在考虑中国新军力发展的新一代领导人立刻将“反航母”列为首要课题。不过,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反制美国航母的前景还限于网友们夸大或虚构一些诸如中国潜艇在日本附近跟踪美国航母、中/俄战机低空飞越美国航母等事例,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各种战力均无把握击沉美国航母的现状。直到2006年,局面突然改观。这一年,大陆一位民间军事作者首次对中国正在研制的反舰弹道导弹(asbm)进行了详细探讨。这使美国海军一位中国研究专家如获至宝。从2009年起,经过一批此类美国专家和记者不遗余力地的“惊呼”和“哀嚎”,美国国内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美国航母在中国面前已自身难保,美国对华军事优势瞬间翻盘。美国的这些焦虑反过来迅速被中国媒体引用和夸大,又使美国舆论更感受到中国十足的把握和强烈的威胁。
而实际情况是中国航天界从1989年起注意到美国“潘兴”ii中程弹道导弹的机动弹头和雷达末制导等关键技术在增强突防和打击机动目标上的潜能,意欲仿制,从2000年开始了相关理论探讨和可行性论证。虽然后来的确研制出“东风”-21d和“东风”-26等型号,它是否能够有把握地击沉美国航母,仍取决于超出中国导弹能力之外的c4isr能力的进展。对此,尽管外界至今难以准确判断,但中美双方严肃的研究均认识到:中国实现这一点殊为不易。同时,除了有人提醒美国利用c4isr的优势反制中国asbm的前景,美国智库2010年提出的“空海一体战”也明显揭示了美国以整体技术优势反制asbm的潜力。因此,虽然美军高官在连续几年的《中国军力报告》中不断警告中国asbm已构成严重威胁,中国时任总参谋长陈炳德却在2011年首度公开提及“东风”-21d时提示其并未完成,尚有挑战。同时,尽管中国官媒在2015年抗战胜利阅兵中又明确宣称上述两型弹道导弹具有反航母能力,但除了网上个别难以证实的间接传闻,中国并未传出此类导弹针对合格假想目标进行完整功能试射的消息。至此,美国舆论才逐渐恢复清醒,中国狂热媒体也一面继续不求甚解地将这一战力认定为对美的有力威慑,一面偶尔也疑惑地承认其不够成熟并将此前的吹嘘归咎于美国的夸大。
鉴于中国战略威慑理论和实践的教条和青涩,包括asbm在内的中国a2/ad战略到底对美国起到多大威慑效果其实值得怀疑。美国的确主要因为忌惮中国沿海密集的近程常规弹道导弹的齐射,将驻冲绳一线兵力部分后撤至第二岛链,但其对东亚的军事干预能力仍因技术战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不降反增,驻日和驻韩美军总体上也反而得到加强。
最重要的是,美军不光继续建造重型航母还增加了数量,其航母在东亚的活动也一日不见退缩,而中国自己却也从2011年起明确拥有航母的意图。在一些对中国任何军事进展都大呼小叫的肤浅西方专家眼中,中国“反航母”和“造航母”并重俨然是左右逢源,甚至是a2/ad战略成功得手后乘胜进军远洋,图谋全球的明证,其实他们忽视了两者极为微妙的关系。
asbm的野心受挫,正是中国意识到“体系作战能力”重要性的诱因之一,但反思的深度非常有限。中国长期不愿承认的是:“反航母”和“造航母”都不过是殊途同归的军事致胜。由于中国在常规军备竞赛中长期处于整体劣势,包括航母在内的水面舰队长期不是中国发展重点,也有这种力量太过“对称”性、追赶强国辛苦却难有制胜把握的原因,而asbm等手段天生富于“非对称”特色,极为适合中国国情。然而在实践中,中国改装苏联“瓦良格”号旧航母始于2005年,到2011年才明确将要服役,而asbm也是2002年完成论证,2010年亮相,很难说二者一开始谁更有把握。同时,中国造航母也有财力开始雄厚,而海洋方向时间、空间上近忧剧增的原因。不能说asbm如果非常成功中国就不用造航母,但至少有一点,如果以对抗美国优势海军来衡量,中国航母是迄今也比asbm更没有把握的手段。从军种竞争的角度,虽然中国海军无力赶跑美国航母,而有赖于火箭军,略有尴尬,但这也完全正常,而且海军也未必相信火箭军有如此神通。其实,尽管有人提出“以弹制海”这类诱人蓝图,火箭军也无把握完全解决海上问题,其asbm反航母作战如何与海军配合仍是一团糨糊。如果中国能以弹道导弹击中世界任何地方的机动目标,就可以称霸世界而不必限于反航母了。
因此,中国“反航母”和“造航母”这两种实践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唯一的共同点是都证明了体系的重要性,以及追赶美国军事优势是如此之难,以至于对称和非对称路径都可能失败。而中国到今天如此夸耀航母,仿佛忘了自己曾差点以为不需要航母也能击退美国海军,显然又忽视了“造航母”不过是陷入与美国同质化竞争的不利境地。从目前的战略环境看,如果不能有效对抗美国海军,中国航母那些针对美国之外中小国家的相对容易的任务其实也没有多大机会来遂行。
中国“反航母”和“造航母”还有一层关系体现在美国方面。既然航母不易隐蔽是中国反航母借助的前提,中国航母在美国进攻面前又如何呢?即使美国航母真的被中国asbm反介入成功,美国平时部署在亚太的力量也足以消灭中国航母乃至整个中国海军,中国津津乐道的打击海上移动目标对美国海军来说更是其几乎所有战术武器近年来的例行功课。如果美国再同中国一样开发常规弹道导弹,简直就是过度杀伤。而今后美国常规远程导弹真的临空时,很可能正是中国现在夸口“不可防御”的高超声速武器,届时中国又能防御吗?
可见,中国在美国面前获得的一点“反航母”机率,与中国借鉴苏联的充分钻研单项性能优势、以攻为主的经验,以及冷战结束后美国军事重点转向反恐战争和反导、防扩散,军事能力也相应以反游击战和导弹防御为重点大有关系,一旦回到针对强敌的远洋对抗,一旦强调进攻,美国仍有太雄厚的实力恢复绰绰有余的攻击能力,其核/常规弹道导弹更是只需更新换代而暂时不需全力创新,就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如果说中国依靠岸基力量打击第一岛链要点,尚可望以本土腹地庇护这些岸基力量,中国航母在这种对抗中则立刻面临生存问题。不久前美国空军赴南海训练所展示的战力——即使以b-1b战略轰炸机从本土万里奔袭,也能每架携带24枚射程930千米的lrasm-a隐身反舰导弹,迅速赶到战场,长时间在目标外围1000公里保持压力,伺机在电子战飞机、大量空射电子战诱饵掩护下,凭借超低空或超音速突防、先进的精确制导和体系作战能力,只需数个中队兵力,就能在从800公里防区外射出数百枚lrasm-a后快速脱离——完全可能令中国海军没有还手之力。此时,即使美国航母也被“反介入”,中国海军损耗大半,中国又能在东亚达到什么战略目的呢?
建造航母而使航母承载过多期待
中国建造航母只需要中共中央(简称“中央”)拍板和军方安排经费,无需立法机关审查预算和社会民意支持,挫折和失败不需要向中央之外的人交代;按理,建造航母也不需要舆论造势,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不同军种、军工系统之间对如此庞大的资金,以及重大专项带来的地位和政绩暗中争夺也十分激烈。即使身为军委第一副主席,中国航母奠基人刘华清上将也决定不了航母的最终上马,他甚至在回忆录里也不能挑明党内谁在反对发展航母。随着中国社会的初步活跃,专业圈子之外的社会声势对同样非军事专业的最高层的影响也非常重要。这是研究中国军工和军队事务决策必须重视的现象之一。
从航母工程自身利益评价,刘的功绩在于克服历次的否定、搁置和客观困难,几十年不放弃,为航母循序渐进地准备了条件,但他无力克服的是中国缺乏完全不靠外来帮助、从头独立开发航母的科技储备、产业活力和社会条件,这使航母论证中思考过的不少稍微新颖或更切合中国实际的发展方向无枝可依,最终无奈地在苏联遗产身上缝缝补补。
更不健康的是,长期否定航母的理由从不见诸社会,哪些是部门私利哪些是真知灼见无从知晓,中央从否定到肯定的依据更是神秘莫测,而中央一旦拍板,反对意见立刻人间蒸发,舆论只见铺天盖地的拥护。鉴于航母比asbm显眼得多的大国强盛和霸权标志价值,正勃发帝国野心的中国社会将这种拥护迅速推向了狂热,造船行业甚至无需煽风点火,就连装甲兵出身的国防大学教员也迅速推出了大部头的畅销书《大国航母》,二炮(火箭军的前身)出身的军事评论员也捧着航母模型亮相于电视节目录制现场。
其实,武器装备和战争样式很少有唯一之说,具体一种武器都可能有替代手段,全看具体条件。国家的重大决策往往都是多项选择题,国家越强,选项越丰富。决策是利益博弈,结果往往以“合理”告终,很难“最优”,“造航母”一类的决策更是少有“绝对必要”和“绝对正确”之说。
“中国必须造航母”,响当当的第一大理由,当属“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唯独中国没有”。可是,前苏联就长期没有(固定翼飞机)航母,美国在2010年军费最为紧张的关口国防部长也曾说:“在其他国家无一拥有一个以上航母打击群的情况下,今后30年我们真的还需要11个打击群吗?这是一种‘严重的不相称’,美国舰载机是世界其他所有国家总和的两倍,美国海军应该置疑,这有必要吗?”当时还有人建议美军将现役航母从11艘减至8艘,辅之以更小的无人机航母,每艘就可省下150亿美元。
当然,在军事手段上,一般国家都没有美国那样多的选择余地,但即使航母为必需,也有一个如何拥有和维持的问题。这一点上,其他国家都算不上成功。俄罗斯航母长期力不从心,已成军几十年的印度航母不过尔尔,英、法航母苦苦挣扎,西班牙、意大利、巴西、阿根廷和泰国等国的更只是个象征,只要对手强过马岛战争中的阿根廷,它们都乏善可陈。全球范围内,航母俨然是一个美则美矣,无奈门槛太高的舰种。
可是中国的航母支持者寻找理由已然入魔,日、韩近年下水的两栖舰被不断强调“准航母”价值,对俄军工为推销米格-29k而炒作“越南、印尼、马来西亚都在认真考虑航母”之说也不加鉴别,甚至“调查发现”超90%的网友认为亚太航母数量快速增加已威胁中国,直到近年还有华人热衷于竟购英国旧航母。此时,中国航母不光成为民间民族主义情绪的新图腾,领导人几番视察后更是被扶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梦”的政治神坛,奠定了定国神器和国力竞赛主战场的地位。由此失去的,自然是装备发展和强国思路的一种清醒和科学。
这不禁使人回想起航母的战略价值还未被各国海军普遍认识时,战列舰(后来被航母所代替)一度在英、德等国也居于百年强国梦神坛的历史。而中国社会当今弥漫的帝国情结,无非是拾19世纪德意志等帝国的牙慧,战后世界的进步全然被无视。其实,即使只从军备发展史上看,美国经验也值得学习。不管在军方还是国会层面,美国各军种作用、地位、任务和经费之争从未断绝,关于航母、远程轰炸机、前沿部署的远征空军等打击手段的主次和搭配,历来公开争鸣,即使在美国海军的杂志上把航母批得一无是处也不是问题。正是这种制度环境,确保了美国至今维持着世界最强地位且不断超越自己。单从航母的舆论环境看,中国的差距也是高危性的。
五、中国航母与海军的未来
当前,挑战美国时上述“对称”和“非对称”战力孰轻孰重的困惑,中国依然无解,军力结构仍以导弹这种相对容易的一次性武器为核心优势,更考验水平的海空军装备也开始全面追赶,大幅度的精简军队还必须装作与已然开始的中美高技术武器军备竞赛带来的军费压力无关,而在国内思想、舆论和决策环境上,一方面好高骛远、野心勃勃,一方面摇摆不定、失去耐心的迹象日益明显。
尽管已然掀起的仇外和与美国争夺世界领导权的声浪泡沫不小,中国官方仍一面定期释放友好、克制信号,一面在内部毅然改变“韬光养晦”战略,只是又并未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因为国内一直萦绕着崛起是否绝对和平,武力是否能助一臂之力的争论与纠结。
在海洋方向上,中国“奋进有为”(这一说法是在2013年底“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之路以2013年10月中国海军将“机动”系列跨海区、跨舰队对抗性演习“机动-5号”首次放到西太平洋起步,历经2014年提出“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到当年12月又在西太平洋举行“机动-6号”。后者虽然又以三大舰队18艘舰的阵容刷新规模纪录,详情却只见境外媒体的只言片语,“机动-5号”时那种官媒密集报道的情形消失不见。其实,“机动-6号”演习虽集中几乎全部主力,被寄予厚望,却暴露出大量问题。尽管中国媒体和民间依旧欣喜若狂,禁止官媒详细报道显然说明高层信心削弱。到2015年底三大舰队的联合大演习就移师“南海深处”,从地点、想定和科目看,已不再针对岛链外与强敌远海交手,而明显有因领土争端与越南开战的影子。虽然中国也没有放弃更大范围调遣武力的试探,比如近年舰艇首次环绕日本,首次穿越印尼群岛,潜艇首次进入印度洋,但都更富于象征而非实战意义。国内每逢这类行动的文宣都反复强调“跨海区”,恰恰反衬此前海军长期遵循的守备式实力和部署观念被打破后的新鲜感。在这些试探中,中国航母一度连参加的资格都不具备,直到2016年底这次仍是“训练和试验”。这一跨要么出宫古等日本海峡,要么过台湾海峡,也本是地缘先天不利,却被吹成出宫古吓坏日本、穿巴士海峡惊呆台湾。
关于中国航母的作用如何在必须“欺软怕硬”的前提下超越刘华清确立的有限空中掩护等目标,尽管中国官方的专业探讨仍严格保密,但其实这并非不可泄露的天机,外界也多有设想,只是多有瓶颈。诸如:
如同马岛战争那样,以少量航母对付一个中等国家的岸基航空兵,取得战场制空权后完成夺岛登陆战役。这一点忽略了马岛防御与台湾完全无法同日而语的现实;投送少量战机隐蔽突防,对敌纵深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这需要以第五代战斗机舰载化为前提;在与强敌对垒时,航母开赴远离我疆域的公海与敌周旋,有利于战线外延,拓展我战略纵深。在美国正快速发展的大洋态势把握和远程打击能力面前,这种周旋并无胜算;航母保卫大国海上交通线更不现实,这一目标所需的全面实力只有美国还有,中国即使仅保障马六甲海峡战时畅通也很难靠个别航母解决;航母为核潜艇而出击驱赶美日反潜巡逻机,这其实成了冷战时期苏联航母的翻版,而中国核潜艇的二次打击能力被神化为中国战略核心基石,其实根本没那么重要。
这并不是说中国航母完全就是废物,而是说必须承认实力的局限,保持目标的务实,而这两点在现有思想和舆论环境下已经大成问题,这就会陷入眼高手低的窘境。对中国航母的现状,美国的反应很说明问题。几年前美国就有媒体半开玩笑地写道:“希望中国再购买5个(航母)战斗群,占用更具威胁的其他系统更多资金。”此次“辽宁”号象征性出岛链,恰逢美军年底长假,但2017年1月5日美军就派出“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确保东亚不出现航母空当,近日该舰已开始在南海巡航。
中国拥有实用的航母战斗群,是可以期待的事,但这不是终极目标,未来战场的主动权才是。有人说“从哲学的角度看,或许永远不可能存在一种没有克星的武器。战争本身就是彼此资源消耗的比拼,无法承受的一方就结束游戏,但没有资源,连参加游戏的资格都没有”,这说明中国并非不该发展航母,但中国更不能在发展中忘掉了资源明显还很有限、跟踪一时难以追上、跨越式创新又无实力的困境,这个困境如果一时无解,就更不应自不量力。一旦美国再次创新,改变战场游戏规则,中国要有准备再次被动,重新开始摸索和试验。可资借鉴的是,在战略空运与海外基地、航母与战略轰炸机、航天飞机与运载火箭、载人航天与自动行星探测、空间站与月球基地等诸多战略问题的主次关系或取舍上,美国的自我否定和创新未曾间断。要成为强国,如果是沉迷于航母这种宏伟的金属外壳和物质符号,而忽视思想、路径和心态的重要,就将付出惨重代价。
特别值得忧虑的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维和舆论已然幼稚化。2014年提出“海洋强国”口号时多少专家激动论证这一战略高屋建瓴,现在这一口号是何以消沉的,乏人问津,而陆上高铁开疆、深入亚欧大陆不毛腹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成为新的舆论沸点;中国航母无力也未敢如国防部发言人所称“到远海大洋去施展”,而限于在南海试探,舆论立刻忘了自己刚刚还抛撒“冲出岛链,与美日逐鹿太平洋”的空头支票,将这一退缩解释为“美帝阴谋介入南海争端,中国敢于亮剑”,更不会去想南海争端是如何将美帝一步步引进来,却未能御敌于岛链之外的;对岛链,尽管多为他国领土,在一些国人眼中却从来恶贯满盈,恨不能再划n段线收入囊中,一一“人滚地留”。中国穿越岛链时,对手的海洋主权就什么也不是,防御就是个摆设,仿佛只要不断地穿越,岛链就土崩瓦解。
尽管一整套庞大的官僚体系依然运转如常,包括中国航母在内的整个战略体系的思考和探讨却已然有被外强中干的狂热民族主义情绪所绑架的趋势。在以一些政工宣传干事出身的鹰派为首的基础上,这股力量近年又汇入了文革色彩浓厚的极左派,挟持着连枪口动能1.8焦耳的玩具枪也不许摸的青年一代,蛊惑着连边境冲突也没打过的将领,不断强化必须打倒美国取而代之的野心,推行的手段却是打不过就靠口炮和“肃清内奸”。而为什么必须与美国为敌这一深层问题,却被以“美帝亡我之心不死”的口号应付。尽管特朗普上台带来了中美战略关系的不确定性,中国在冲突的风险面前也不断强调无意与美国争夺全球领导权,但就在第一岛链内,一大堆观念和利益问题依然威胁着中美关系。像航母这类工具,中国既想让美国相信它人畜无害,又想让国人相信它威震四海,实际上美国人并不怕它,可中国又想用它在周边建功立业,而让美国置身事外;如此思维,显然自相矛盾。
当前,中美两军武器装备在水平和规模上差距明显,这个差距除非中国国力继续高涨,科技实力快速发展,否则很难赶上。中国航母不能不发展,但由此引发美国单独的和东亚集体的防范,它们要抵消中国在这方面的进展,可以说不难做到。深宅大院内,中国各技术官僚机构或许什么都明白,但社会影响观念,观念影响决策,而中国的决策并未透明、民主和科学化,最终的决策结果具有相当大不确定性。战场惨败是一种强力矫正器,但在和平时期,偏差很难得到纠正。可见,中国航母的背后隐蔽着的是国家典型的战略困境和风险。
毫无疑问,中国航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正继续倾力推进。此时再讨论航母是否应该造、该如何造等议题已失去意义。然而中国航母的最大问题恰恰不在于已有努力和技术细节,而在于宏观层面的迷乱,其所涉及的决策思维、发展战略、价值观和社会环境等领域的问题,正是中国航母的决策者、建造者和铁杆粉丝们的软肋,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值得而且应当深刻思考。
一、扭曲的进展
2016年到2017年的岁末年初,中国社会再掀航母风暴,因为这次“辽宁”号不仅首次以编队形式出动,还出宫古海峡进入太平洋,从台湾东侧绕过,又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再经台湾海峡北上回港。在近年以亢奋的军国主义情绪为主流的中国“军迷”群体眼中,此举可谓四海翻腾云水怒,大陆互联网上不乏挟雷带电的豪言——我们的目标是歼星舰;中国海军自己就是上帝;圣诞出击,毫不掩饰对岛链固守者的恶意;第一岛链的倒掉正逐渐由设想变为现实;给“台独”一个下马威;日本军舰看愣了……从大陆普遍舆论来看,在“辽宁”号面前,周边宵小毫无还手之力,无不惶惶不可终日,但还是这些舆论,不久前炫耀中国反航母导弹时还在历数航母种种生存力弱点。歼-15明明好不容易凑够一船,中国第二、第三甚至第n艘航母就可能已寅吃卯粮。即使承认美国领先中国,军迷们也坚信中国不仅能超越美国,而且只是个时间问题。
这种癫狂已经成为近十年中国社会一个典型的亚文化现象,一大群半大孩子和一些酒足饭饱的成年男性连乡政府的财政预算也无资格过问,却将中国必须拥有世界最强军队和最好武器当作人生最大追求,以这一目标已指日可待为精神的最大满足,其依据却又间接而模糊到捕风捉影的程度,其思维不要说缜密,连基本逻辑也不见踪影,对不同意见则群起而攻之。中国官方虽苦于这些亚文化群体虚妄的帝国野心和好战姿态不时造成外交被动,却因这种狂热所代表的爱国主义对国内政治的命脉价值而欲罢不能,一些极左势力近年更与狂热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军国主义情绪一拍即合,大力点燃社会情绪以渔利。
以“辽宁”号此次行动而言,中国军事、外交官僚机器还遵循几十年一贯的极度保密和低调原则,不提前透露,报道也滞后于行动一周左右,但出航两天后日本公布其巡逻机拍到的照片,以及三天后台湾“立法院”对相关官员的公开质询,都使大陆爱国人群兴奋起来。
尽管这些渠道证实该编队从进入到退出,只在西太平洋停留10个小时,6天后央视的报道更暴露了编队规模不大、航母仍无固定翼预警机、补给舰并未伴随出西太等弱点,大陆舆论仍大都自动无视,并选择性聚焦于预警和反潜直升机随舰、防空系统实弹测试、携带了10架以上歼15等亮点,甚至伪造两架歼15相互空中加油的照片。一些貌似专业的解读要么自比美国海军“减缩型航母战斗群”,要么连以“航母style”之名风靡一时的地勤起飞手势增加了单膝着地也不放过,言谈中“远海”、“贴近实战”、“大规模”、“复杂海况”和“编队体系”等溢美大词有如彩旗招展。特别是该编队首次经过台湾海峡,引发对岸官方一些例行戒备和民间一些假设性反应时,大陆社会更是不乏开战和夷平的亢奋高调。
面对沸腾的猜测,官方仍以不变应万变,对此次行动定性为“训练和试验”,可能是装作认为那些喧嚣都不过是素来不能正视中国崛起、心怀鬼胎的西方和周边的鼓噪,而与中国自身无关。诚然,航母战力保密或有虚虚实实、迷惑敌方、避免被过早应对之效,但投入纳税人巨资、寄托了千百万国民强国梦想的关键战力到底是否可靠,整个中国社会也被虚虚实实,理由似乎是向国民公开也就被敌方知悉,可每一次的现实都是国民从外方的公开报道才得到一鳞半爪的消息。而且这样的国民实在可爱,即使没有任何消息,连蒙带猜也能激动不已,航母发生事故也会从正向激发的角度看。这种情况下,官方的低调只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回避军事建设应有的社会参与和监督,受监督将使有关部门像西方同行一样如履薄冰,二是由于实际的进展和成就不如外界的猜测,但舆论的集体欢腾制造出巨大的成就也放大了有司的政绩。
一个例子是,仅凭几张天色灰暗的照片,网民们就能断定“辽宁”号已成功攻破“复杂气象条件起降”难关,凭几张舰岛亮灯的照片和南海某海域禁飞始于凌晨两点的迹象,就断定突破夜间起降难关。尽管这种网民又深谙大陆互联网“传谣”罪名之厉,自称纯属想象,但最重要的是,中国社会对中国航母的战斗力没有准确的了解,却已经将它作为解决大量战略问题的不二法门。虽然决策并不由民间做出,但全民亢奋的期望值之下,高层依据秘而不宣的真实实力做出的保守决策,可能会不时戳穿被民间吹大的国家成就和能力的肥皂泡,恐怕并非什么好事。
二、中国航母的现有实力
实际上,在如此混乱的舆论中,中国航母的实际战力并非深不可测。即使拥有世界第一的军费增速和舆论热度,中国航母目前尚处于初级战力阶段,而且在实践中目标已然渐有迷乱之势,并未完全解决海军发展方向问题,这是国力、思想和战略水平决定的。
中国航母的发展思路,特别是早期,不无清醒和审慎。初步设想后长达36年未正式发展航母,一方面是技术难度太大,缺乏外援,自主开发又不可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世界海军实力美国一家独大,任何追赶或挑战者都不可回避一个困境——同等对手航母战力都很有限,一方缺乏航母并不特别不利,但一旦面对美军,即使发展出有限的航母战力也差距很大,而在战略上不能慑止美军则基本谈不上世界关键海区的行动自由。也就是说,中国即使解决了航母“从哪里来”的问题,但却不能在经济实力和军事技术上全面超越美国,也就意味着必须长期明确中国航母只能“欺软怕硬”的核心特点。恰恰是这一点,中国技术层面清楚,政治和社会层面却难以接受,从而引发迷乱。
在中国航母的论证过程中,首先突破的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不需要,也不应该拥有航母这种进攻性武器”的教条;其次,正因为心照不宣的“欺软怕硬”特点,中国航母的奠基人刘华清上将就一直强调目标的有限性,即不和美苏比赛,主要解决对台斗争、南沙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任务中海上机动编队缺乏空中掩护的问题,只是刘预料不到中国较快改变了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战略,在上述三种场景中回避与美国正面碰撞的机率越来越小;另外,航母曾被长期搁置,还与在中国周边使用航母并不绝对必需有关。随着中国岸基战斗机作战半径明显提高和空中加油机问世,航母在东海方向的价值有所下降。虽然很快又被南海方向的必要性弥补,但除对南海南部略为吃力外,中国岸基战斗机距第一岛链诸要点均不遥远,有限的航母所能提供的只能是补充性而非依赖性力量。
与这种有限战略相矛盾的是,中国获取航母之路却未能稳步积累、因地制宜,而是受战略条件限制,带有主要依赖前苏联这个唯一渠道、长期拆解直至直接照搬残存样本的局限。众所周知,前苏联的海军战略,特别是航母发展思想是配合其冷战整体战略,极为特殊,但几乎完全取决于秘密收购冷战遗产并强行运回这种非常手段的现实,使中国航母的起步架构几乎别无选择,连同前苏联航母模式的缺陷照单全收。
由此付出的代价,包括从头摸索管理和运转经验,这一过程自然不同于美英等国在百年发展中的自然积累,更类似从个别保存完好的古代动物残骸身上提取dna,重新繁殖一个活的动物出来。同样从仿制中走来的直升机行业一位专家说过:这等于是知道结果来倒推问题。因为必须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弄明白,才能解决变化了的新问题。
同时,航母的发展从来是战机与母舰的协奏,但中国航空工业却长期不能提供过硬的舰载战斗机甚至中型以上舰载直升机,更不用说一个全面、配套的多机种舰载机体系。利用从乌克兰获得的苏-33原型机仿制出歼-15舰载战斗机给了中国航母巨大的加速度,却掩盖了中国以有限的资源和任务,理应更强调航母的整体效率和成本的问题。美国论证最新的“福特”级时曾有结论:能载40架战机的航母甲板上最多只能容纳25架作业,这个规模显然不足以保持哪怕只是适当的态势来对抗空中和水面的威胁,也不足以实施有意义的军事打击和预警、电子对抗等任务。两艘均可载40架战机的航母倒是能够胜任,但费用要比一艘可载75~80架战机的大型航母高出一半。而且,大力提升短时间出动强度的美国航母也遭遇了不适应低烈度却极为耗时的反恐战争需要的问题。此类整体效率和“任务弹性”等软指标都是中国航母一时无法重视和学习的。
当前,中国航母的下一步发展除了有待“辽宁”号真正完成这种高风险、复杂技术大系统的学习过程,还要在新设计中弥补“瓦良格”号总体设计水平和关键子系统的缺陷,同时要看中国正倾尽全力的各种舰载机的研制能否摆脱对苏-33的路径依赖,独立开发出更轻巧多用、舰机更适配、性能达到第五代水平的舰载战斗机,这些都不是观察到一点船体构造的进展就能判断的。相反,船台上的进展越快,越说明中国可能采取了急于求成的尽快追求航母艘数,以及边建造边研发的渐进路线,整体水平实现跨越的希望可能越小。还应该注意到,虽然中国习惯于以极小批量不断分批试制和改进的模式发展大型武器装备,航母的成本与其他武器有数量级的区别,平台成熟前就谈数量并无多大意义。
综合考虑这些,当看到国内舆论鼓噪中国航母当务之急是上批量,甚至对这种量级的项目早早列出时间表时,只能说这种鼓噪是狂热和外行的结果。尽管这些预测(比如两艘国产航母的完成就在2015年)总是很快被人遗忘,但现实中国产航母越是快马加鞭,越说明这种情绪和舆论可能影响到了决策层。
三、中国航母面临的挑战
不可否认,一个项目要赢得高层支持,最常被问到的就是“它能干什么”。为此将其打扮得过于花哨是常有的事,只是一切都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而在中国的官僚体制和舆论环境下,中国航母前述必须“欺软怕硬”的基本战略背景是既不能对上,也不能对外说的。遮遮掩掩之中,思路的迷乱也就出现了。于是,谈及中国的航母能做什么,很多人常常不知不觉就在拿美国航母为例了,这几乎是中国武器装备发展研究的通病。一旦忘了自己是中国而不是美国,中国航母在第一岛链内为海军提供有限空中掩护的初衷很快就不能满足勃兴的野心,力量投送和海外打击能力被早早地列入使命清单,又认为在台湾、钓鱼岛和南沙等多处需要为争夺领土的战争做准备,如此背景下,这种需求更得到强化。“辽宁”号上的战机数量虽少,仍可能超过周边一些中小国家空军总兵力,更使很多战略规划者相信其大有用武之地。
这属于自我感觉良好。面对岛礁领土争端,中国军事思想一个故步自封的表现就是迷信几次战例留下的“惩罚式自卫反击”模式。其中,1979年中越之战不管在中国内政和外交上多有必要,在军事上并没有达到通过惩罚使越南放弃领土声索的效果,中越陆地和北部湾划界的解决均是国际战略格局剧变后,通过关系正常化与和平谈判解决的;1974年西沙海战后中国实现实际控制西沙群岛,也有南越政权当时临近崩溃的原因;而1988年赤瓜礁海战中国取胜后,越南仍然占领了大部分南沙岛礁。
现在假想中的“武力收复”,更不是炸平一两座岛礁就能解决。即使将岛礁扩大到拥有机场,由于无险可守,它也将在现代海战中成为“谁驻守谁消耗”的“劫材”,如果不考虑外交和法律途径,它的最终归属将取决于能否重挫或消灭对方海空主力,但这种马岛经验所需的海空军事实力巨大落差在中国与周边小国间正迅速缩小,更不用说与日本争夺钓鱼岛的情况。
消灭对方海空主力,很可能需要使战争扩大到打击对方本土。此时,中国规模有限、才刚刚触及精确打击能力的舰载战斗机并没有美国那样的能力。同时,即使难以结盟,被中国各个击破的风险还促使周边正迅速形成不同程度的合作(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均对此情有独钟),中国即使局部得手也可能换来第一岛链上迅速强化的制华小北约。中国面对强敌美国时,着力发展非对称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力的经验,周边也完全可以效仿。在空中和水下全方位的反舰攻击面前,中国个别航母自身的生存力值得担忧。如果说中国航母完全可防御这些攻击,如何解释中国以同类能力攻击美国航母时稳操胜券的说辞?
说到剥夺一个装备落后的中小国家的还手之力,俄罗斯最近派航母在叙利亚参战的表现可资参照。两个月内俄航母战机共起飞420架次,平均每天7架次,而美国“福特”级航母初期出动强度最高270架次/天,成熟后310架次/天。俄罗斯此役实际上暴露了一支能力牵强的航母力量在这种任务面前的力不从心,“辽宁”号现有的水平并不比俄航母高,中国军迷凭几个镜头断言的“高强度、多波次、高海况”是可信的战斗力吗?
而且,东亚安全形势的一大特点并未改变:很难不考虑美国因素。面对美国时,前苏联依靠轰炸机和水面舰艇携带远程反舰导弹对抗其航母,己方舰载机任务是在这些平台进入导弹发射点位前打破美国舰载机的拦截,而整个海军的重点是掩护导弹核潜艇对美保持威慑。中国相当程度上移植了以远程反舰导弹对抗美国航母战斗群的苏式装备体系,但整体实力显然并不比苏联强,因而比苏联更强调避免与美国航母战斗群正面对抗,转而依靠饱和攻击和偷袭。随着美军日益恢复对与强敌在大洋上高强度对抗的重视,这种原本1980年代初达到顶峰后就戛然而止的前苏联模式的实效也正迅速减弱。而中国海军被赋予的任务——与美国争夺局部制海权和夺取周边领土——却比前苏联艰巨得多。
更进一步,美国的航母也在酝酿巨变。自英国的“鹞”式谢幕以后,美国以f-35b实质上垄断了短距起飞/垂直降落(stovl)舰载战斗机技术,虽然美国全新的舰载无人战斗机暂时不会承担空战功能,但无人机自动着舰和空中加油的技术已完全突破。在这两种舰载机领域,别的国家均无实际型号,俄罗斯唯一航母上的舰载机正在换成更小的同时代产品,实际上是在倒退。随着无人舰载战斗机甚至潜载战斗机的问世,美国将拥有更加灵活、丰富的海上航空战力。
这再次提示一个基本事实:除美国外,全世界其他所有强国对先进航母技术都最多只是勉强跟踪。能否与美国合作决定了所有国家能否购得或仿制出先进舰载机,中国则是试图独立超越美国航母技术的国家,进展是飞行员还在冒着生命危险弥补西方几十年前就已突破的课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由于无人机概念上的门槛并不高,其在地面战场的应用远不是美国的专利,但无人舰载航空联队在运转和作战上的难度,将主要集中在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上,这显然正在为下一轮的海上制空权竞争划定新的高度。
使局面更复杂的是美国对中国周边的支持。可以预见,随着f-35b的成熟和出口,美国连同包括日本在内的一批富裕盟国可望率先复兴可搭载固定翼战斗机的中小型航母。加上f-35岸基型的扩散,中国航母的作战环境将更为恶化,要知道在最新的演习中,f-35“击落”145架第三代战斗机,只自损7架。
因而,美国从两个角度决定着别国航母的价值:一是别国得建造出与现行世界海空战力平均标准(这个标准很大程度上由美国的对外军售确定)相当的航母,否则用处有限;二是世界海上战略环境由美国掌控,即使建造出来,别国薄弱的航母力量能活动的范围其实是由美国决定的。
虽然还有很多人以可用于撤侨、救灾救援、反海盗巡逻甚至人质营救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为中国航母的价值辩护,但如果主业不过硬,再多的任务也不足以弥补航母巨大的投入,这些任务也完全可以由成本低得多的手段来完成。即使中国航母要在远离本土的利益攸关海域用于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种部队投送/支援/撤回也将是安全效益更高的选项之一。
四、思路是如何迷乱的
至此,本文已经描述出中国航母面临的一系列困惑,其成因,显然只能是战略思路上的迷乱,这体现在三个关键节点上。第一,以“反航母”和“造航母”应对美国优势军力,一是“非对称”,一是“对称”路径,中国双管齐下,却陷入前者耽于体系不全,后者缺课太多、中短期难见成效的局面;第二,一旦开始建造,为巩固决心和吸引支持,又使航母承载过多大国情感包袱,建成后又当成政绩和爱国工具,日渐丧失理性思考;第三,航母发展路径上未能跳出苏式遗产,继承诸多缺点。
为增强可读性,本文已将时效性更强的第二、三点分别在第一节和第二、三节描述,下面再向上回溯,追述第一点,补充第二点。
中国在“反航母”和“造航母”、“非对称”和“对称”路径上双管齐下而面临的问题
近十余年来,媒体一谈到中国的海军战略,就容易提到“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却少有人奇怪中国的战略怎么会有如此西化的名字。其实这本来就是美国学术界主动帮中国概括的,在此之前中国官方和学界除了“积极防御”等一用就是几十年却含义模糊的大概念,从未明确概括过自己中近期的海军战略。这分明是官僚体制逃避责任的懒政,却自以为对美国有虚虚实实的疑兵之效。一旦被美国挑明,中国学界、军界又顿感那些原本自己也忐忑不安的思路获得了对手的认可,立刻广泛沿用开来。
a2/ad战略的产生与航母关系密切。虽然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均遭遇过美国航母的巨大压力,令中国真正感到焦虑的还是1996年台海危机中首次直接遭遇美国航母阻止中国对台动武。这迫使当时正密切关注中美可能的对抗并正在考虑中国新军力发展的新一代领导人立刻将“反航母”列为首要课题。不过,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国反制美国航母的前景还限于网友们夸大或虚构一些诸如中国潜艇在日本附近跟踪美国航母、中/俄战机低空飞越美国航母等事例,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各种战力均无把握击沉美国航母的现状。直到2006年,局面突然改观。这一年,大陆一位民间军事作者首次对中国正在研制的反舰弹道导弹(asbm)进行了详细探讨。这使美国海军一位中国研究专家如获至宝。从2009年起,经过一批此类美国专家和记者不遗余力地的“惊呼”和“哀嚎”,美国国内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美国航母在中国面前已自身难保,美国对华军事优势瞬间翻盘。美国的这些焦虑反过来迅速被中国媒体引用和夸大,又使美国舆论更感受到中国十足的把握和强烈的威胁。
而实际情况是中国航天界从1989年起注意到美国“潘兴”ii中程弹道导弹的机动弹头和雷达末制导等关键技术在增强突防和打击机动目标上的潜能,意欲仿制,从2000年开始了相关理论探讨和可行性论证。虽然后来的确研制出“东风”-21d和“东风”-26等型号,它是否能够有把握地击沉美国航母,仍取决于超出中国导弹能力之外的c4isr能力的进展。对此,尽管外界至今难以准确判断,但中美双方严肃的研究均认识到:中国实现这一点殊为不易。同时,除了有人提醒美国利用c4isr的优势反制中国asbm的前景,美国智库2010年提出的“空海一体战”也明显揭示了美国以整体技术优势反制asbm的潜力。因此,虽然美军高官在连续几年的《中国军力报告》中不断警告中国asbm已构成严重威胁,中国时任总参谋长陈炳德却在2011年首度公开提及“东风”-21d时提示其并未完成,尚有挑战。同时,尽管中国官媒在2015年抗战胜利阅兵中又明确宣称上述两型弹道导弹具有反航母能力,但除了网上个别难以证实的间接传闻,中国并未传出此类导弹针对合格假想目标进行完整功能试射的消息。至此,美国舆论才逐渐恢复清醒,中国狂热媒体也一面继续不求甚解地将这一战力认定为对美的有力威慑,一面偶尔也疑惑地承认其不够成熟并将此前的吹嘘归咎于美国的夸大。
鉴于中国战略威慑理论和实践的教条和青涩,包括asbm在内的中国a2/ad战略到底对美国起到多大威慑效果其实值得怀疑。美国的确主要因为忌惮中国沿海密集的近程常规弹道导弹的齐射,将驻冲绳一线兵力部分后撤至第二岛链,但其对东亚的军事干预能力仍因技术战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不降反增,驻日和驻韩美军总体上也反而得到加强。
最重要的是,美军不光继续建造重型航母还增加了数量,其航母在东亚的活动也一日不见退缩,而中国自己却也从2011年起明确拥有航母的意图。在一些对中国任何军事进展都大呼小叫的肤浅西方专家眼中,中国“反航母”和“造航母”并重俨然是左右逢源,甚至是a2/ad战略成功得手后乘胜进军远洋,图谋全球的明证,其实他们忽视了两者极为微妙的关系。
asbm的野心受挫,正是中国意识到“体系作战能力”重要性的诱因之一,但反思的深度非常有限。中国长期不愿承认的是:“反航母”和“造航母”都不过是殊途同归的军事致胜。由于中国在常规军备竞赛中长期处于整体劣势,包括航母在内的水面舰队长期不是中国发展重点,也有这种力量太过“对称”性、追赶强国辛苦却难有制胜把握的原因,而asbm等手段天生富于“非对称”特色,极为适合中国国情。然而在实践中,中国改装苏联“瓦良格”号旧航母始于2005年,到2011年才明确将要服役,而asbm也是2002年完成论证,2010年亮相,很难说二者一开始谁更有把握。同时,中国造航母也有财力开始雄厚,而海洋方向时间、空间上近忧剧增的原因。不能说asbm如果非常成功中国就不用造航母,但至少有一点,如果以对抗美国优势海军来衡量,中国航母是迄今也比asbm更没有把握的手段。从军种竞争的角度,虽然中国海军无力赶跑美国航母,而有赖于火箭军,略有尴尬,但这也完全正常,而且海军也未必相信火箭军有如此神通。其实,尽管有人提出“以弹制海”这类诱人蓝图,火箭军也无把握完全解决海上问题,其asbm反航母作战如何与海军配合仍是一团糨糊。如果中国能以弹道导弹击中世界任何地方的机动目标,就可以称霸世界而不必限于反航母了。
因此,中国“反航母”和“造航母”这两种实践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唯一的共同点是都证明了体系的重要性,以及追赶美国军事优势是如此之难,以至于对称和非对称路径都可能失败。而中国到今天如此夸耀航母,仿佛忘了自己曾差点以为不需要航母也能击退美国海军,显然又忽视了“造航母”不过是陷入与美国同质化竞争的不利境地。从目前的战略环境看,如果不能有效对抗美国海军,中国航母那些针对美国之外中小国家的相对容易的任务其实也没有多大机会来遂行。
中国“反航母”和“造航母”还有一层关系体现在美国方面。既然航母不易隐蔽是中国反航母借助的前提,中国航母在美国进攻面前又如何呢?即使美国航母真的被中国asbm反介入成功,美国平时部署在亚太的力量也足以消灭中国航母乃至整个中国海军,中国津津乐道的打击海上移动目标对美国海军来说更是其几乎所有战术武器近年来的例行功课。如果美国再同中国一样开发常规弹道导弹,简直就是过度杀伤。而今后美国常规远程导弹真的临空时,很可能正是中国现在夸口“不可防御”的高超声速武器,届时中国又能防御吗?
可见,中国在美国面前获得的一点“反航母”机率,与中国借鉴苏联的充分钻研单项性能优势、以攻为主的经验,以及冷战结束后美国军事重点转向反恐战争和反导、防扩散,军事能力也相应以反游击战和导弹防御为重点大有关系,一旦回到针对强敌的远洋对抗,一旦强调进攻,美国仍有太雄厚的实力恢复绰绰有余的攻击能力,其核/常规弹道导弹更是只需更新换代而暂时不需全力创新,就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如果说中国依靠岸基力量打击第一岛链要点,尚可望以本土腹地庇护这些岸基力量,中国航母在这种对抗中则立刻面临生存问题。不久前美国空军赴南海训练所展示的战力——即使以b-1b战略轰炸机从本土万里奔袭,也能每架携带24枚射程930千米的lrasm-a隐身反舰导弹,迅速赶到战场,长时间在目标外围1000公里保持压力,伺机在电子战飞机、大量空射电子战诱饵掩护下,凭借超低空或超音速突防、先进的精确制导和体系作战能力,只需数个中队兵力,就能在从800公里防区外射出数百枚lrasm-a后快速脱离——完全可能令中国海军没有还手之力。此时,即使美国航母也被“反介入”,中国海军损耗大半,中国又能在东亚达到什么战略目的呢?
建造航母而使航母承载过多期待
中国建造航母只需要中共中央(简称“中央”)拍板和军方安排经费,无需立法机关审查预算和社会民意支持,挫折和失败不需要向中央之外的人交代;按理,建造航母也不需要舆论造势,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不同军种、军工系统之间对如此庞大的资金,以及重大专项带来的地位和政绩暗中争夺也十分激烈。即使身为军委第一副主席,中国航母奠基人刘华清上将也决定不了航母的最终上马,他甚至在回忆录里也不能挑明党内谁在反对发展航母。随着中国社会的初步活跃,专业圈子之外的社会声势对同样非军事专业的最高层的影响也非常重要。这是研究中国军工和军队事务决策必须重视的现象之一。
从航母工程自身利益评价,刘的功绩在于克服历次的否定、搁置和客观困难,几十年不放弃,为航母循序渐进地准备了条件,但他无力克服的是中国缺乏完全不靠外来帮助、从头独立开发航母的科技储备、产业活力和社会条件,这使航母论证中思考过的不少稍微新颖或更切合中国实际的发展方向无枝可依,最终无奈地在苏联遗产身上缝缝补补。
更不健康的是,长期否定航母的理由从不见诸社会,哪些是部门私利哪些是真知灼见无从知晓,中央从否定到肯定的依据更是神秘莫测,而中央一旦拍板,反对意见立刻人间蒸发,舆论只见铺天盖地的拥护。鉴于航母比asbm显眼得多的大国强盛和霸权标志价值,正勃发帝国野心的中国社会将这种拥护迅速推向了狂热,造船行业甚至无需煽风点火,就连装甲兵出身的国防大学教员也迅速推出了大部头的畅销书《大国航母》,二炮(火箭军的前身)出身的军事评论员也捧着航母模型亮相于电视节目录制现场。
其实,武器装备和战争样式很少有唯一之说,具体一种武器都可能有替代手段,全看具体条件。国家的重大决策往往都是多项选择题,国家越强,选项越丰富。决策是利益博弈,结果往往以“合理”告终,很难“最优”,“造航母”一类的决策更是少有“绝对必要”和“绝对正确”之说。
“中国必须造航母”,响当当的第一大理由,当属“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唯独中国没有”。可是,前苏联就长期没有(固定翼飞机)航母,美国在2010年军费最为紧张的关口国防部长也曾说:“在其他国家无一拥有一个以上航母打击群的情况下,今后30年我们真的还需要11个打击群吗?这是一种‘严重的不相称’,美国舰载机是世界其他所有国家总和的两倍,美国海军应该置疑,这有必要吗?”当时还有人建议美军将现役航母从11艘减至8艘,辅之以更小的无人机航母,每艘就可省下150亿美元。
当然,在军事手段上,一般国家都没有美国那样多的选择余地,但即使航母为必需,也有一个如何拥有和维持的问题。这一点上,其他国家都算不上成功。俄罗斯航母长期力不从心,已成军几十年的印度航母不过尔尔,英、法航母苦苦挣扎,西班牙、意大利、巴西、阿根廷和泰国等国的更只是个象征,只要对手强过马岛战争中的阿根廷,它们都乏善可陈。全球范围内,航母俨然是一个美则美矣,无奈门槛太高的舰种。
可是中国的航母支持者寻找理由已然入魔,日、韩近年下水的两栖舰被不断强调“准航母”价值,对俄军工为推销米格-29k而炒作“越南、印尼、马来西亚都在认真考虑航母”之说也不加鉴别,甚至“调查发现”超90%的网友认为亚太航母数量快速增加已威胁中国,直到近年还有华人热衷于竟购英国旧航母。此时,中国航母不光成为民间民族主义情绪的新图腾,领导人几番视察后更是被扶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梦”的政治神坛,奠定了定国神器和国力竞赛主战场的地位。由此失去的,自然是装备发展和强国思路的一种清醒和科学。
这不禁使人回想起航母的战略价值还未被各国海军普遍认识时,战列舰(后来被航母所代替)一度在英、德等国也居于百年强国梦神坛的历史。而中国社会当今弥漫的帝国情结,无非是拾19世纪德意志等帝国的牙慧,战后世界的进步全然被无视。其实,即使只从军备发展史上看,美国经验也值得学习。不管在军方还是国会层面,美国各军种作用、地位、任务和经费之争从未断绝,关于航母、远程轰炸机、前沿部署的远征空军等打击手段的主次和搭配,历来公开争鸣,即使在美国海军的杂志上把航母批得一无是处也不是问题。正是这种制度环境,确保了美国至今维持着世界最强地位且不断超越自己。单从航母的舆论环境看,中国的差距也是高危性的。
五、中国航母与海军的未来
当前,挑战美国时上述“对称”和“非对称”战力孰轻孰重的困惑,中国依然无解,军力结构仍以导弹这种相对容易的一次性武器为核心优势,更考验水平的海空军装备也开始全面追赶,大幅度的精简军队还必须装作与已然开始的中美高技术武器军备竞赛带来的军费压力无关,而在国内思想、舆论和决策环境上,一方面好高骛远、野心勃勃,一方面摇摆不定、失去耐心的迹象日益明显。
尽管已然掀起的仇外和与美国争夺世界领导权的声浪泡沫不小,中国官方仍一面定期释放友好、克制信号,一面在内部毅然改变“韬光养晦”战略,只是又并未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因为国内一直萦绕着崛起是否绝对和平,武力是否能助一臂之力的争论与纠结。
在海洋方向上,中国“奋进有为”(这一说法是在2013年底“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之路以2013年10月中国海军将“机动”系列跨海区、跨舰队对抗性演习“机动-5号”首次放到西太平洋起步,历经2014年提出“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到当年12月又在西太平洋举行“机动-6号”。后者虽然又以三大舰队18艘舰的阵容刷新规模纪录,详情却只见境外媒体的只言片语,“机动-5号”时那种官媒密集报道的情形消失不见。其实,“机动-6号”演习虽集中几乎全部主力,被寄予厚望,却暴露出大量问题。尽管中国媒体和民间依旧欣喜若狂,禁止官媒详细报道显然说明高层信心削弱。到2015年底三大舰队的联合大演习就移师“南海深处”,从地点、想定和科目看,已不再针对岛链外与强敌远海交手,而明显有因领土争端与越南开战的影子。虽然中国也没有放弃更大范围调遣武力的试探,比如近年舰艇首次环绕日本,首次穿越印尼群岛,潜艇首次进入印度洋,但都更富于象征而非实战意义。国内每逢这类行动的文宣都反复强调“跨海区”,恰恰反衬此前海军长期遵循的守备式实力和部署观念被打破后的新鲜感。在这些试探中,中国航母一度连参加的资格都不具备,直到2016年底这次仍是“训练和试验”。这一跨要么出宫古等日本海峡,要么过台湾海峡,也本是地缘先天不利,却被吹成出宫古吓坏日本、穿巴士海峡惊呆台湾。
关于中国航母的作用如何在必须“欺软怕硬”的前提下超越刘华清确立的有限空中掩护等目标,尽管中国官方的专业探讨仍严格保密,但其实这并非不可泄露的天机,外界也多有设想,只是多有瓶颈。诸如:
如同马岛战争那样,以少量航母对付一个中等国家的岸基航空兵,取得战场制空权后完成夺岛登陆战役。这一点忽略了马岛防御与台湾完全无法同日而语的现实;投送少量战机隐蔽突防,对敌纵深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这需要以第五代战斗机舰载化为前提;在与强敌对垒时,航母开赴远离我疆域的公海与敌周旋,有利于战线外延,拓展我战略纵深。在美国正快速发展的大洋态势把握和远程打击能力面前,这种周旋并无胜算;航母保卫大国海上交通线更不现实,这一目标所需的全面实力只有美国还有,中国即使仅保障马六甲海峡战时畅通也很难靠个别航母解决;航母为核潜艇而出击驱赶美日反潜巡逻机,这其实成了冷战时期苏联航母的翻版,而中国核潜艇的二次打击能力被神化为中国战略核心基石,其实根本没那么重要。
这并不是说中国航母完全就是废物,而是说必须承认实力的局限,保持目标的务实,而这两点在现有思想和舆论环境下已经大成问题,这就会陷入眼高手低的窘境。对中国航母的现状,美国的反应很说明问题。几年前美国就有媒体半开玩笑地写道:“希望中国再购买5个(航母)战斗群,占用更具威胁的其他系统更多资金。”此次“辽宁”号象征性出岛链,恰逢美军年底长假,但2017年1月5日美军就派出“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确保东亚不出现航母空当,近日该舰已开始在南海巡航。
中国拥有实用的航母战斗群,是可以期待的事,但这不是终极目标,未来战场的主动权才是。有人说“从哲学的角度看,或许永远不可能存在一种没有克星的武器。战争本身就是彼此资源消耗的比拼,无法承受的一方就结束游戏,但没有资源,连参加游戏的资格都没有”,这说明中国并非不该发展航母,但中国更不能在发展中忘掉了资源明显还很有限、跟踪一时难以追上、跨越式创新又无实力的困境,这个困境如果一时无解,就更不应自不量力。一旦美国再次创新,改变战场游戏规则,中国要有准备再次被动,重新开始摸索和试验。可资借鉴的是,在战略空运与海外基地、航母与战略轰炸机、航天飞机与运载火箭、载人航天与自动行星探测、空间站与月球基地等诸多战略问题的主次关系或取舍上,美国的自我否定和创新未曾间断。要成为强国,如果是沉迷于航母这种宏伟的金属外壳和物质符号,而忽视思想、路径和心态的重要,就将付出惨重代价。
特别值得忧虑的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维和舆论已然幼稚化。2014年提出“海洋强国”口号时多少专家激动论证这一战略高屋建瓴,现在这一口号是何以消沉的,乏人问津,而陆上高铁开疆、深入亚欧大陆不毛腹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成为新的舆论沸点;中国航母无力也未敢如国防部发言人所称“到远海大洋去施展”,而限于在南海试探,舆论立刻忘了自己刚刚还抛撒“冲出岛链,与美日逐鹿太平洋”的空头支票,将这一退缩解释为“美帝阴谋介入南海争端,中国敢于亮剑”,更不会去想南海争端是如何将美帝一步步引进来,却未能御敌于岛链之外的;对岛链,尽管多为他国领土,在一些国人眼中却从来恶贯满盈,恨不能再划n段线收入囊中,一一“人滚地留”。中国穿越岛链时,对手的海洋主权就什么也不是,防御就是个摆设,仿佛只要不断地穿越,岛链就土崩瓦解。
尽管一整套庞大的官僚体系依然运转如常,包括中国航母在内的整个战略体系的思考和探讨却已然有被外强中干的狂热民族主义情绪所绑架的趋势。在以一些政工宣传干事出身的鹰派为首的基础上,这股力量近年又汇入了文革色彩浓厚的极左派,挟持着连枪口动能1.8焦耳的玩具枪也不许摸的青年一代,蛊惑着连边境冲突也没打过的将领,不断强化必须打倒美国取而代之的野心,推行的手段却是打不过就靠口炮和“肃清内奸”。而为什么必须与美国为敌这一深层问题,却被以“美帝亡我之心不死”的口号应付。尽管特朗普上台带来了中美战略关系的不确定性,中国在冲突的风险面前也不断强调无意与美国争夺全球领导权,但就在第一岛链内,一大堆观念和利益问题依然威胁着中美关系。像航母这类工具,中国既想让美国相信它人畜无害,又想让国人相信它威震四海,实际上美国人并不怕它,可中国又想用它在周边建功立业,而让美国置身事外;如此思维,显然自相矛盾。
当前,中美两军武器装备在水平和规模上差距明显,这个差距除非中国国力继续高涨,科技实力快速发展,否则很难赶上。中国航母不能不发展,但由此引发美国单独的和东亚集体的防范,它们要抵消中国在这方面的进展,可以说不难做到。深宅大院内,中国各技术官僚机构或许什么都明白,但社会影响观念,观念影响决策,而中国的决策并未透明、民主和科学化,最终的决策结果具有相当大不确定性。战场惨败是一种强力矫正器,但在和平时期,偏差很难得到纠正。可见,中国航母的背后隐蔽着的是国家典型的战略困境和风险。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