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南亚次大陆的历史记忆
当前位置:凯发k8官方首页-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 > 安全字号:

南亚次大陆的历史记忆-凯发k8官方首页

南亚次大陆的历史记忆
2017-10-11 10:07:18
来源:世界知识 作者: 吴孟克
关键词:印度 南亚 英国 点击: 次 我要评论
中国西藏也是英印政府建立“缓冲国”的目标之一。

  8月28日,非法入侵中国西藏洞朗地区的印度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到了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这一事件对中印关系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充分地暴露了印度的“霸主心态”。追根溯源,印度的这种心态源自其漫长的英国殖民历史,印度一直认为自己是英属印度帝国的继承者。

timg (1).jpg

  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河畔的城邦国家。但毫无疑问,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可进一步划分为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时期和英属印度时期)是影响现代印度国家形成的最为重要的时代。南亚多国之间至今也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奠定自这一时代,而现代印度国家的对外政策在思路和理念等很多方面也都可以在英国统治印度的历史中找到根源。

  英国为统一印度国家的形成打下了重要基础

  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印度”只是一个地理名词,用于描述这片位于亚欧大陆南部的、被一系列山脉分隔出的半岛形区域——南亚次大陆或称印度次大陆。由于北部的山脉分隔,南亚次大陆形成了一个独特气候—地理单元,也因而有着某种文化统一性。但直到英国人1849年完全统一次大陆之前,南亚次大陆长期陷于分裂状态,虽然之前出现过两次一定程度上的统一,但都因基础不牢而非常短暂,不久后便回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英国殖民统治对于统一印度国家的意义首先在于,英国从领土上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1757年6月23日,英国在普拉西战役中战胜了法国支持的孟加拉的封建统治者,这使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主要包括今日孟加拉国以及今日印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一带)站稳了脚跟。以此战为起点,英印军队南征北战,终于在1849年将北起阿富汗、南至印度洋的整个次大陆统一在了不列颠帝国的旗帜之下,1876年后官称“印度帝国”。

  与历史上南亚次大陆封建王朝的“统一”相比,英国对南亚次大陆的统一更为彻底也更为牢固。次大陆历史上强有力的封建王朝大多只是通过武力迫使地方的领主表示臣服,一旦中央权力衰弱,他们就会重归独立。英国则通过一系列制度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的可能:在等级上,印度土邦的统治者统一被称为“王公”(prince),从而低于由英国君主兼任的印度帝国“皇帝”和被称为“副皇”的英印总督;土邦仅保留仪式性质和警察性质的武装力量,领地上驻扎英印军队,费用由驻在土邦承担;土邦放弃外交自主权,放弃自行与其他土邦解决彼此争端的权利;土邦不得建立弹药、枪支工厂,不得兴建军火库等设施;由英印当局派遣监督官负责监督各王公。这一系列条约使得封建割据在南亚次大陆难以再次实现。

  其次,英国人建立了一系列维持统一国家的技术工具,最为明显的就是铁路网、电报体系和邮政体系。印度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开始于1859年,紧跟在1857年~1858年的印度大起义之后。英国人在印度修建铁路最初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用于镇压印度人民的反抗。英印的官僚行政体系也是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国家留下的宝贵技术工具之一。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印度次大陆历史上从未能建立全国性的文官治理体系。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殖民者开始大规模将英国的官僚制度引进对其印度领地的治理之中,最终于19世纪中叶在南亚次大陆形成了具有近代特征的治理体系。这一治理结构最后基本被独立的印度国家所继承了下来。英国殖民统治还为印度各语言族群提供了进行交流的工具——英语。

  最后,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客观上促成了“印度”共同身份的构建。南亚次大陆在历史上长期分裂,各地区之间语言不通、宗教各异,这使他们长期以来并没有共同体的意识。到了英国统治南亚次大陆的时代,在英国人的眼中,印度次大陆的所有居民都是“印度人”,无论他说什么语言、信什么宗教。“印度人”的认同正是在与英国白人的对比中形成的。印度历史上最早的护照就印有“印度帝国”的称谓。

  现代印度国家是英属印度的继承者

责任编辑: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南亚次大陆的历史记忆

南亚次大陆的历史记忆

2017-10-11 10:07:18
来源:世界知识 作者: 吴孟克
中国西藏也是英印政府建立“缓冲国”的目标之一。

  8月28日,非法入侵中国西藏洞朗地区的印度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到了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这一事件对中印关系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充分地暴露了印度的“霸主心态”。追根溯源,印度的这种心态源自其漫长的英国殖民历史,印度一直认为自己是英属印度帝国的继承者。

timg (1).jpg

  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河畔的城邦国家。但毫无疑问,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可进一步划分为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时期和英属印度时期)是影响现代印度国家形成的最为重要的时代。南亚多国之间至今也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奠定自这一时代,而现代印度国家的对外政策在思路和理念等很多方面也都可以在英国统治印度的历史中找到根源。

  英国为统一印度国家的形成打下了重要基础

  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印度”只是一个地理名词,用于描述这片位于亚欧大陆南部的、被一系列山脉分隔出的半岛形区域——南亚次大陆或称印度次大陆。由于北部的山脉分隔,南亚次大陆形成了一个独特气候—地理单元,也因而有着某种文化统一性。但直到英国人1849年完全统一次大陆之前,南亚次大陆长期陷于分裂状态,虽然之前出现过两次一定程度上的统一,但都因基础不牢而非常短暂,不久后便回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英国殖民统治对于统一印度国家的意义首先在于,英国从领土上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1757年6月23日,英国在普拉西战役中战胜了法国支持的孟加拉的封建统治者,这使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主要包括今日孟加拉国以及今日印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一带)站稳了脚跟。以此战为起点,英印军队南征北战,终于在1849年将北起阿富汗、南至印度洋的整个次大陆统一在了不列颠帝国的旗帜之下,1876年后官称“印度帝国”。

  与历史上南亚次大陆封建王朝的“统一”相比,英国对南亚次大陆的统一更为彻底也更为牢固。次大陆历史上强有力的封建王朝大多只是通过武力迫使地方的领主表示臣服,一旦中央权力衰弱,他们就会重归独立。英国则通过一系列制度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的可能:在等级上,印度土邦的统治者统一被称为“王公”(prince),从而低于由英国君主兼任的印度帝国“皇帝”和被称为“副皇”的英印总督;土邦仅保留仪式性质和警察性质的武装力量,领地上驻扎英印军队,费用由驻在土邦承担;土邦放弃外交自主权,放弃自行与其他土邦解决彼此争端的权利;土邦不得建立弹药、枪支工厂,不得兴建军火库等设施;由英印当局派遣监督官负责监督各王公。这一系列条约使得封建割据在南亚次大陆难以再次实现。

  其次,英国人建立了一系列维持统一国家的技术工具,最为明显的就是铁路网、电报体系和邮政体系。印度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开始于1859年,紧跟在1857年~1858年的印度大起义之后。英国人在印度修建铁路最初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用于镇压印度人民的反抗。英印的官僚行政体系也是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国家留下的宝贵技术工具之一。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印度次大陆历史上从未能建立全国性的文官治理体系。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殖民者开始大规模将英国的官僚制度引进对其印度领地的治理之中,最终于19世纪中叶在南亚次大陆形成了具有近代特征的治理体系。这一治理结构最后基本被独立的印度国家所继承了下来。英国殖民统治还为印度各语言族群提供了进行交流的工具——英语。

  最后,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客观上促成了“印度”共同身份的构建。南亚次大陆在历史上长期分裂,各地区之间语言不通、宗教各异,这使他们长期以来并没有共同体的意识。到了英国统治南亚次大陆的时代,在英国人的眼中,印度次大陆的所有居民都是“印度人”,无论他说什么语言、信什么宗教。“印度人”的认同正是在与英国白人的对比中形成的。印度历史上最早的护照就印有“印度帝国”的称谓。

  现代印度国家是英属印度的继承者

  今日的印度共和国在领土上继承了当年英属印度的最主要部分,因而印度是英属印度最重要的继承者,但这种继承不仅仅是领土意义上的继承。

  建立当代印度国家的社会阶层在英属印度的母体之中就已经形成,而且当时就已经是统治机器中的重要部分。这些阶层至今一直在印度共和国发挥主导作用。例如,1885年第一次印度国民大会的大多数代表都来自高种姓,他们都讲英语、上过大学。再比如,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总督康沃利斯改革了孟加拉的土地制度,形成了一个地主阶层,这个阶层今日依旧在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北方邦等印度北方各邦政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再例如,1857年?1858年印度大起义之后,锡克族群在英国“分而治之”策略下被划分为了“尚武民族”。这个族群一直是英印军队主要兵源之一,其至今也仍然是印度武装力量中的重要部分。与中国和俄国的情况不同,印度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消灭前统治阶层的历史事件,英国人所构建的统治架构基本上被保留了下来,只是最上层由印度本土精英取代了英国殖民者。独立的印度国家也因而从一开始就没有“革命国家”的“血统”和视角。

  英国的制度和政治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印度的政治和法律结构。印度的第一部宪法是基于1935年英国人制定的《印度政府法案》所草拟的,起草者安贝德卡尔博士曾经留学英美学习法律。印度国家的其他主要创建者,如尼赫鲁、帕特尔和甘地也都有过赴英国留学的经历。因而就不难理解,印度独立之后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的很多内容都继承了英印的旧政策。

  印度是英国殖民体系的中心

  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英国的殖民重心逐渐转移到了位于亚洲的印度。印度逐渐成为了“大英帝国皇冠上最珍贵的宝石”,也因而成为了英国制定其殖民政策的核心。

  回顾英国势力在亚洲扩张的历史,可以说是围绕着印度进行的。1810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走毛里求斯,主要是因为这个岛屿曾经是法国在印度洋的海军据点。1839年,英国占据了今日也门的南部地区,建立了亚丁保护地。这主要是因为亚丁扼守曼德海峡,是巩固英国通往印度航线的关键。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开始对今日的马来半岛进行殖民扩张。这些扩张的最初目的是获取在孟加拉湾东岸的海军基地。对缅甸的战争主要是为了巩固英印统治的核心地区——孟加拉东北方向的安全。对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逐步占领是在对缅甸战争的需求下催生的,其主要意图在于获取海军据点。

  英国在环印度洋及英国到印度航线上的地带大肆扩张,客观上也加大了印度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第一,在这些殖民战争中,印度兵大多扮演了主要的角色,英国人一般承担技术和指挥岗位。很多英国殖民地的驻军基本上全是印度人,比如在毛里求斯和亚丁。

  第二,英国的殖民扩张事实上形成了许多隶属于英印的“殖民地的殖民地”。比如分布在马来半岛的海峡殖民地、也门的亚丁保护地和缅甸,在行政上都曾长期划归英印总督管辖。缅甸直到1935年才从英印分离出来,成为了“英王直属殖民地”。英国人在缅甸广泛借助印度人维持其统治,英国在缅甸的殖民官员人数不足时,就会任用印度人。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行政管辖划分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锡兰(今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长期不受英印总督管辖,而是英属锡兰总督的势力范围,因而日后都成为了独立国家。

  第三,英国殖民体系客观上促成了印度文化软实力的扩张。在19世纪上半期,各英属殖民地纷纷废除奴隶制后,源自印度的契约劳工就成了英国种植园所需劳动力的首选。遍及前英属殖民地国家的印度裔族群大多都是种植园契约劳工的后代。随着印度裔居民扩散的,自然也有印度的文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时候,印度一些工商业阶层的利益事实上也随之扩张。例如,很多印度商人参与到了对锡兰的贸易之中,他们以期货的形式在当地收购烟草;孟加拉的地主阶层在缅甸南部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和阿拉干(若开)一带投资稻米等作物的种植园;印度商人广泛参与了对中国西藏的贸易活动,通过收购羊毛等产品获利。

  这一阶段英国在环印度洋大肆扩张、英印居其中的历史构成了现代印度国家重要的历史记忆。从尼赫鲁对从好望角到马六甲的印度霸权的幻想中,也能看到昔日英印帝国在印度洋殖民体系中地位的影子。

  尼泊尔人在英国和印度军队中服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图为在2017年1月26日的第68个印度共和国日庆典上,接受检阅的“勇气廓尔喀来复枪团”。

  在英国殖民者眼中,南亚次大陆像一座北方由一系列山脉拱卫的“堡垒”,其最主要的威胁来自海上。虽然北部山脉屏障很难逾越,但英国还是认为出于保卫印度的考虑,应该让“友好”的势力控制那些地区,具体来说就是沿着英属印度北部山地构建一系列“保护国体系”。通过这种方式,英印既免去了直接面临北方战略对手压力的风险,也获得了陆上安全保障,还节约了控制成本。

  整个19世纪,英国在陆地方向地缘政治的注意力都为与俄国的“大博弈”所吸引。防止俄国自中亚方向对英印构成威胁成为了英印政府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英印政府力图在其边境建立一系列“保护国”作为“缓冲”,19世纪30年代末和19世纪70年代末对阿富汗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就是出于这一考虑。梳理这段时间的历史,对理解今日中印关系在喜马拉雅山边境地带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印度对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思考直接传承自当初的英国殖民统治者,只不过印度的主要战略对手从昔日的俄国换成了今天的中国。

  建立喜马拉雅山的“保护国链条”

  印度与几个喜马拉雅山国之间的关系直接继承自英印:尼泊尔处在印度强烈影响下;不丹的外交政策深受印度的“指导”;锡金1975年“加入”印度。这首先是由于三国在抵抗英印侵略时的不同表现造成的。

  位于最西部的尼泊尔是三国中军事实力最强的一个。廓尔喀部族依靠武力征服最终于1769年统一了近代意义上的尼泊尔国家。在巩固了山谷地区的统治后,尼泊尔迅速开始向恒河流域的平原地带与青藏高原两个方向扩张。尼泊尔对青藏高原方向的扩张随着1792年清军攻入尼泊尔境内而被终结。高度军事化的文化和对财富的渴求使得尼泊尔不得不继续向南寻找扩张的可能,这就使其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迎头相撞了。1814年?1816年,英印对尼泊尔开战,并为胜利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通过这场战争,英国认识到了尼泊尔的军事实力。因而,英印奉行了一种对尼泊尔相对友好的政策,希望能以抽取尼泊尔国家兵源(所组成的就是今日仍在印度军队和英国军队有其编制的“廓尔喀团”)并缓和其对英国仇恨的方式把尼泊尔“改造”成一个对英国友好的国家。经过数次政策反复和内政变迁后,尼泊尔最终形成了对英国友好、维护自己国家独立但却闭关锁国的政策。在1857年?1858年的印度大起义期间,尼泊尔派军队协助了英国的镇压行动;1904年,尼泊尔又给英国侵略西藏的行动提供了协助。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尼泊尔还向英国军队提供了十几万廓尔喀兵。1923年,英国正式承认尼泊尔独立,并与尼泊尔签订了《永久和平友好条约》。

  尼泊尔东边的不丹的实力比尼泊尔弱,其传统上信奉藏传佛教,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是属于藏族系的噶隆人。18世纪时,不丹也奉行向南部扩张的政策,并占据了今日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阿萨姆邦的部分领土。这使不丹与英印之间产生了矛盾。1864年?1865年,英国向不丹开战,不丹被彻底打败,与英国签订《辛楚拉条约》。1904年,不丹给英国对中国西藏的侵略行动提供了帮助。1910年,不丹与英印签订《普那卡条约》,条约保障了不丹的“独立”,但同时规定不丹的对外事务受英印“指导”,不丹沦为了英印的“保护国”。

  锡金则是三个喜马拉雅山国中实力最弱的一个。锡金的统治民族是藏族系的菩提亚人,信奉藏传佛教,但其人口中的多数属于信奉印度教的尼泊尔系民族。当英国人在印度扩展其殖民势力时,锡金正陷于和尼泊尔、不丹的战争之中。尼泊尔夺走了原锡金王国的大部分领土,这些领土构成了今日尼泊尔的东部省份。锡金的领土还一度被不丹完全占据,直到锡金的“宗主”——西藏地方政府派出武装力量干涉才恢复了其国家政权。1826年,因为锡金国内族群发生械斗,英印派使团出使锡金调查情况。英国官员发现锡金的领土气候凉爽,特别适合避暑,于是就开启了英国割占锡金领地、建立风景旅游区的侵略进程。原属于锡金的大吉岭等领土在蚕食中逐渐被纳入英印。1861年,英国派军队侵入锡金,迫使锡金王室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锡金事实上成为了英印的“保护国”,统治范围仅限其首都甘托克附近。锡金国王每年在首都甘托克和中国西藏轮流居住,并试图在西藏地方政府的帮助下组织抵抗。1886年,出于开展与中国西藏贸易的目的,英国向锡金发动了一次短暂的军事行动。随后,西藏地方武装进入锡金,并在隆吐山一带修筑防卫工事。1888年,英国对锡金境内的西藏地方武装发动攻击,西藏地方武装大败。英印军队占领了锡金首都甘托克,并俘虏了锡金国王。1890年,清廷与英国签订了边境条约,从此锡金正式完全被纳入了英印统治之下,锡金王国名存实亡。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喜马拉雅山国都曾有过试图倚仗北方的中国来抗衡英印扩张的意图和实践。尼泊尔一直坚持向清王朝“进贡”,但也并不是真心“臣服于”中国,而是为了利用其抵制英国的影响。1865年被英国彻底打败后,不丹还对中国清王朝有某种幻想,直到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签订后,不丹的幻想才彻底破灭并倒向了英印。

  印度在独立后,立即和三个喜马拉雅山国分别签订了新的条约,这些条约和这三个山国与英印签署的条约高度雷同。1975年,印度还借锡金内部纷争的机会一举将锡金吞并。

  对中国西藏的侵略与渗透

  中国西藏也是英印政府建立“缓冲国”的目标之一。向喜马拉雅山国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可以充当英印进一步侵略西藏的跳板。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但西藏地方政府处理对外对内事务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长期以来,由于宗教、民族上的关系,西藏地方政府在包括锡金、不丹等的山国中享有某种精神领袖和“宗主”的地位,经常介入到这些国家间的争端和内部事务之中。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走向衰弱,这给英国加强在西藏的影响力提供了机会。与此同时,俄国在中亚和波斯(伊朗)方向大举扩张,与英国的“大博弈”加剧,进一步推动了英印在中国西藏的扩张。

  1900年,有传俄国在中国西藏设立了代表处(事后证明此乃谣传),因而英印政府向西藏地方政府要求同样的权利,遭到拒绝。1903年,英印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战争。1904年,拉萨被攻陷,十三世达赖喇嘛出走内地。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与英印签署《拉萨条约》。西藏地方政府被迫开放亚东、江孜、噶大克(今西藏阿里地区噶尔)作为通商商埠,承认中国与英印的锡金段边境,并同意不与英国以外其他大国建立关系。该条约虽然没有生效,但其主要内容均被1906年清政府和英国签订的《中英续订印藏条约》所继承,英国宣布承认清廷对西藏的“管理”,同时清廷承诺不让其他大国“干涉”西藏的领土完整和内部事务。

  英印对西藏的侵略战争使其获得了一定利益,但其对西藏人的血腥屠杀引发了国际谴责,同时其在西藏影响力的扩张也引发了俄国和日本的强烈反应。在国际压力下,英国政府不得不强制英印政府改变其赤裸裸的侵略政策。但事实上,英印一直没有停止通过一系列方式扩大在西藏的影响力,包括:培养亲英势力;挑拨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国中央政府的关系;拉拢西藏地方政府上层;向西藏地方政府提供武器弹药;文化渗透;等等。英印总督还数次与十三世达赖喇嘛会面。1911年~1912年,以防止“中国革命扩散”为借口,英印出兵占领了中国藏南地区。1914年,英印政府又在西姆拉会议上炮制了所谓“麦克马洪线”。

  从英印对西藏的侵略与渗透活动也可以看出,虽然英印政府受制于英国中央政府,采取重大行动需获得后者首肯,但英印对周边地区的侵略扩张政策基本是由自己制定、规划和执行的。1904年的侵藏战争中,英印军队就主要由征募自南亚次大陆的廓尔喀人、帕坦普什图人和锡克人组成。1947年印度独立后基本“继承”了英印在中国西藏的“特权”,直到1959年解放军进藏平叛后才被废止。然而,印度一直对原先英印所拥有的“特权”非常迷恋,可以说,印度政府对英印对外政策的“继承”造成了诸多消极影响,无疑也构成了今天中国和印度发展友好关系的重大阻碍之一。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南亚次大陆的历史记忆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