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普京是谁?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形容他是个冷酷且会找麻烦的人;
奥巴马曾描述他“无精打采”的举止,像是“坐在教室后面的无聊孩子”;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和他没能产生“化学反应”,曾挖苦他是“敏感的硬汉”。
……
但直到今天,外界对普京的认知仍然存在巨大的鸿沟。
即使最权威的俄罗斯问题专家,对于普京履历中的职业路径和关键时间节点,仍有诸多不甚明了之处。全球媒体里,普京的阳刚形象似乎无处不在,但对于他的个人习惯和行事逻辑,人们知之甚少,即便是他亲密的“盟友”。
2014年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普京出人意料的闪电行动,再度让众多西方世界的政治家及观察人士陷入集体反思——过去对于这位领导人行为方式的理解到底忽略了什么?
在3月18日新的一届几无悬念的俄罗斯总统选举开锣之际,梳理和再评估普京在过去6年执政期间应对两场重大危机的细节过程,及其背后所展现出的决策特点、信仰抱负、政治智慧、个性特征,以及潜藏的危机与局限,或许对于理解普京接下来6年将带领俄罗斯走向何处大有裨益。
2011年9月24日,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在统一俄罗斯党代表大会上宣布,
提议由时任总理普京参加2012年总统选举。
“复原战略”失灵了
2011年9月24日,莫斯科卢日尼基体育馆。
潮水般的欢呼声在体育馆上空回荡。
台上的巨幅屏幕上,普京的特写镜头很快取代了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不满59周岁的普京坐在人群中,很享受这一“胜利”时刻。
“我想直接说:关于未来将做些什么,我们之间已经达成了协议,数年前就达成了。”普京试图用一句话就将甚嚣尘上的各种猜测击碎。
彼时,有关“梅普之争”的传言已经持续数月,到底是梅德韦杰夫继续连任,还是前任总统、时任总理普京重登权力巅峰?最终答案终于揭晓,超过1.1万名党员聚集莫斯科,共同见证了这一“重磅讯息”的发布。这是俄罗斯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代表大会。
但3个月后,俄罗斯全国爆发两次大规模民众游行示威,直接对普京构成了考验和冲击。
美国知名俄罗斯问题专家、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俄罗斯与欧亚项目主任安德鲁·卡钦斯(andrew kuchins)此前撰文称,在和普京及其核心圈的私下讨论中发现,普京有些措手不及,“示威活动对于普京个人而言是一大震动”。
2011年12月24日,莫斯科,
上万名民众抗议普京第三次竞选总统
这是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爆发的最大规模抗议活动,12月24日的大规模集会矛头直指普京本人及他即将参选的2012年大选。示威者猛烈抨击再度参选的普京团队稳定的结构直接导致俄罗斯政治精英的流动性不强,削弱了政治参与的广泛度。
“如果就普京的个性而论,我怀疑2011-2012年的抗议活动能吓到他,或是改变他的(执政)计划。”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政治心理学专家舍斯托帕尔教授(elena shestopal)近日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她曾对俄罗斯社会在2000-2016年对普京的认知转型进行过系统研究,“他(普京)是那种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人”。
“抗议只让他更有理由回来竞选,”俄罗斯独立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社会学家丹尼斯·沃尔科夫(denis volkov)也对澎湃新闻如此说道。
2012年3月4日,普京宣布赢得俄罗斯第六届总统大选,将开始自己的第三个总统任期。他在莫斯科马涅什广场与支持者见面时情绪激动,甚至流下眼泪。
不过,普京及其团队一直以来为他精心打造的“硬汉”形象显然面临新的挑战,根据俄罗斯独立民调机构列瓦达中心的数据,2010、2011、2012三年里,普京的支持率跌落低位。
2012年大选前,即便是梅德韦杰夫执政期间,普京的“存在感”从不或缺:
2008年,他深入远东原始森林给一只西伯利亚虎打麻药的消息让全球媒体争相报道;
2009年,在图瓦共和国度假期间他赤裸上身骑马的照片更是在全球疯传;
2010年,普京亲自驾驶be-200水路两栖飞机在莫斯科郊外救火的照片同样“圈粉”无数……
“这些超级阳刚的特征似乎支撑起(俄)总统的国内权力基础和合法性。”《俄罗斯乌克兰战争的根源》(2016年)一书的作者、麻省理工学院俄罗斯项目主任伊丽莎白(elizabeth wood)写道。
普京的“硬汉”形象一直延续到了2018年的大选前。
图为2018年1月19日,俄罗斯东正教洗礼节,
66岁的普京在谢利格尔湖的冰水中受洗。
1999年12月31日世纪之交时突然出任俄罗斯代总统的普京,有关他的职业路径和具体的时间顺序,仍有诸多不甚确凿之处。甚至有关他如何被选为俄前总统叶利钦的接班人,也有诸多版本相互矛盾。普京在2000年3月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统,开启了他治下的俄罗斯时代。
在2012年的总统竞选活动中,普京仍常常公开谈及上世纪90年代叶利钦总统时期俄罗斯的动荡岁月,这和他自1999年担任总统以来十年治下的俄罗斯政治、经济稳定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复原战略”(recuperation,带领俄罗斯走出上世纪90年代的“混乱年代”——编者注)在普京的第一、第二个总统任期获得了极佳效果,也为他赢得了极高的支持率。
在瑞典马尔默大学俄罗斯问题专家、政治学教授彼得森(bo petersson)看来,这一策略已经显得过时。他认为,普京当时更多着眼过去,而不是将来(的做法),“一度给人以一幅非常柔弱的样子,”他日前告诉澎湃新闻说。
“‘复原(战略)’没有让位于更具远见的现代化模式,”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知名俄罗斯问题专家理查德·萨科瓦(richard sakwa)在评估普京第三届总统任期的文章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彼得森说,普京及其团队从2011-2012年的大规模抗议活动中得到的启示是,“他(普京)承受不起看上去虚弱或犹豫不决(的代价)。”
前两届任期内,俄罗斯的经济增长达到了约7%的速度,甚至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俄罗斯的经济增速也保持了逾4%(2010-2011)。但2012年普京决定重返总统宝座之际,尽管油价高擎,俄罗斯经济陷入停滞的迹象仍然已经明显可见。
即使是作为创造过俄罗斯十年繁荣的领导人,2012年重归总统岗位,普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和直面这个国家的新状况。
作为政坛常青树,普京的个人生活鲜少有被外界所知。2013年6月6日晚,普京与前妻柳德米拉在克里姆林宫观看芭蕾舞演出,这是一年多来两人首次共同公开露面。在演出结束后,两人宣布已离婚。
“他肯定保守,但不极端”
最直白的挑战来自参与抗议示威的人群。
“十年来第一次抗议活动超越了边缘化的反对派群体,青年人和城市中产阶级构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之前对政治毫无兴趣。”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综合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弗拉基米尔·佩图霍夫(vladimir petukhov)及该中心资深研究员、社会学家列昂季·贝佐夫(leontiy byzov)近日告诉澎湃新闻说,这一点尤其给俄罗斯执政者敲响了警钟。
“墙上开始出现裂缝”,圣彼得堡欧洲大学(eusp)政治和社会学系教授格尔曼(vladimir gel’man)就此打了一个更形象的比喻。
当时的一些相关研究和调查也显示,这些参与者中的大多数是相对富足的中产阶层,甚至是上层阶级,这些人从普京执政的十年里获得过巨大的益处。尽管诉求不同,但这是一群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职业自信的城市人群。
此外,过去的十年,恰逢社交媒体技术在俄罗斯空前发展和扩散。2011年12月的俄罗斯议会选举爆出丑闻之后,年轻的城市职场人士们将先在社交媒体上发起的示威倡议变成了蔓延全国主要城市街头的抗议实际行动。
英国肯特大学的俄罗斯问题专家萨科瓦将这个群体称为“创造性阶层”(俄罗斯评论员口中的“中产阶层”),在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增长之后,这些人期待国家实现更好的治理和政策创新。
萨科瓦将这个群体的主要诉求总结为:清除腐败和官僚主义,以及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敏锐的俄罗斯政治观察家发现,紧随2012年总统大选之后的数月里,重新当选的“新总统”看上去有显而易见的疲惫感,“缺乏远见,需要新办法施展他以前对公众的魔力”。马尔默大学政治学教授彼得森在2017年一篇专门研究普京的领袖魅力及其合法性塑造的文章中如此评价俄罗斯领导人当时的状态。
彼得森告诉记者,“大国情怀及其伴随着的自信行为,似乎在选区中拥有非常高的支持度。普京和他的团队一直很小心地不断践行着这种角色,显然是对2011-2012年(示威)事件中支持率降低的应对。”
2012年5月9日,第三次就职总统两天后,普京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为到访的俄联邦儿童肿瘤学、血液学和免疫学科研中心的8岁女孩索尼娅倒茶。
普京在孩子面前有时也会“束手无策”。2016年6月4日,普京出席儿童节庆祝活动,但获得普京颁奖的小女孩却一直在台上嚎啕大哭,普京试着安慰却无济于事。
在2013年俄罗斯智库“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valdai discussion club)年度会议上,普京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我们不应该再这样,只盯着我们历史中的坏事然后妄自菲薄了,就连我们的对手都不会这样谴责我们,”普京当时说道,“我们必须为我们的历史感到骄傲”。
“瓦尔代”俱乐部自2004年成立以来便以普京的亲自“站台”及同全球学者面对面的对话而蜚声海外,尽管俄罗斯官方色彩浓厚,却也逐渐成为俄罗斯领导人展现国际性的重要平台之一。每年的年会,来自全球极具威望的学者专家都会齐聚一堂,洞察俄罗斯的新战略动向。
借由这样的场合,如此强调俄罗斯辉煌的国家历史和传统价值,在大多数俄罗斯政治研究人员看来,反映出普京策略的调整。
长期研究俄罗斯政治精英的女社会学家奥尔加·克里斯塔诺瓦斯卡亚在2014年的一期访谈中对此策略早有深入的观察。她认为,普京根深蒂固的俄罗斯帝国情节,为他赢得了当下大多数俄罗斯政治精英的支持,后者比普京的立场更保守,拥有对西方采取更强硬态度的诉求。
2015年9月28日,在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举办的午宴上,普京与奥巴马碰杯。
“直至最近(2014年),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一直对普京持批评态度。尽管不为公众所知,这种批评要求(他)对西方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克里斯塔诺瓦斯卡亚在访谈中也说道,她曾是俄罗斯国家杜马成员,被视为对俄精英群体有着深入研究的最权威专家之一。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俄罗斯与欧亚项目副主任杰弗里·曼科夫(jeffrey mankoff)认为,普京开始力推传统价值,目标是另一群对象,“并非城市(中产)阶层,而是内陆城市、后工业化城市或农村地区的人们”。
俄罗斯社会学家沃尔科夫也认同,普京第三任期开始后的政策调整总体来看并不利于中产阶层,因为他们对与西方融合更感兴趣,“认为做生意需要更多竞争和保障,我是指在财产权方面如此”,“他们从政策(调整)中受益不多”。
“如果观察(普京政府采取的)行动以及采纳的决定,示威行动以来,(政策)发生了转变。”曼科夫近日告诉澎湃新闻说。
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舍斯托帕尔教授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她认为2011-2012年的示威行动未对普京第三任期的决定产生影响。
“普京是一个信仰强政府和传统价值的人,但他不是民族主义者。”她告诉澎湃新闻说,“他肯定保守,但不极端。这一点未来也很难改变。”
在2015年再版的《普京传:不可替代的俄罗斯硬汉》一书中,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特别助理、国家安全委员会欧洲和俄罗斯事务高级主任费安娜·希尔(fiona hill)和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克利福德·加迪(clifford g.gaddy)记述着她们为深入了解俄罗斯领导人世界观所做的努力:
“普京的观念受到多重影响的塑造:苏联和俄罗斯交杂的历史背景,他成长、工作和生活于那个大背景;个人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学的兴趣;他在列宁格勒国立大学(今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他在克格勃的训练;他在民主德国德累斯顿克格勃分部的经历;上世纪90年代在圣彼得堡的经历;1996-1999年刚到莫斯科的早期经历。”
曾经担任俄罗斯国家杜马成员的克里斯塔诺瓦斯卡亚根据她的研究提出,普京的信念有两大源泉:一是克格勃的经历;二是对东亚武术的热爱,这不限于动作技巧,而且包含了某些哲学思考和生活方式。
柔道是普京钟爱的运动。2012年5月8日,俄罗斯兹维尼戈罗德,普京慰问柔道选手,并在交流中双手握拳,做出柔道的动作,欲与选手比试一二。
但列瓦达中心社会学家沃尔科夫认为,“我们对普京的个人习惯一无所知。”他说,普京的形象更多是电视媒体塑造的产物,“一个相当强硬、健康的男子”。
为了应对俄罗斯社会和群体的新变化,梅德韦杰夫在总统任期结束前,曾宣告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诸如地方长官直选、政党注册手续的简化等等。
普京第三任总统的执政初期,或多或少引入了这些改革的举措,这也包括反对派领导人亚历克谢·纳瓦尔尼在2013年9月被允许参与莫斯科市长的选举,并拿下史无前例的27%选票。
但很快,“我认为出现了转向保守的一个转折点。”圣彼得堡欧洲大学(eusp)政治和社会学系教授格尔曼告诉澎湃新闻说,普京第三任期初始阶段的优先目标相较于他的第一、第二总统任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英国著名俄罗斯问题专家萨科瓦写道,“在普京第三任期前,梅德韦杰夫时代的赞歌被抛弃了。”
“自2012年以来,俄罗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议程(在世纪之交提出,并在梅德韦杰夫总统任期得以倡导)不再位于普京优先政策名目之列,或者说至多列为了第二梯队。”格尔曼说道。
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家佩图霍夫认为,在打造社会主义、自由观点,包括与西方和解的路径都被试过并产生负面结果之后,这种转向依赖传统价值和“软民族主义”的路径变成了自然的结果。“要让社会围绕某些东西团结起来是必要的。”他告诉记者说。
“近年来很明显,精英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趋势导致了(俄罗斯)大多数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退化,”专门研究俄罗斯社会稳定和转型的社会学家列瓦绍夫对于这种转变解释道,“民族政治意识的引线开始在社会和国家之间发挥作用”。
下篇
2014年3月18日,普京发表演讲称克里米亚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少民众挥舞着国旗。
克里米亚,神来之笔?
“在人们的心中和意识中,克里米亚一直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4年3月18日,在克里姆林宫华丽的圣乔治厅里,普京当着议会成员、州长等数百名听众的面,发表了长达47分钟的演讲,对外宣告了一个对俄罗斯而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消息。
“俄罗斯!俄罗斯!”
他感情强烈的演讲多次被雷鸣般的掌声打断,听众们纷纷起立鼓掌,高喊着国家的名字。有人在现场擦拭着眼泪。
2014年是在普京再任总统之后浓墨重彩的一年。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2016年克里米亚专题将此评价为“(普京)一招就颠覆了后冷战欧洲秩序得以成立的前提”。
不过,背后的真实动因到底为何,迄今仍吸引着西方政治家和政策分析师们一探究竟,在毫厘中寻觅真机。
……
2014年2月21日,乌克兰政治危机发端,亲俄的乌政府于当晚垮台,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于次日凌晨带着总统府的文件资料逃离首都基辅;
此后的一周之内,俄罗斯特种部队控制了克里米亚各处的战略要地,地方当局开始准备宣布独立;
3月18日,当着俄罗斯政府高官、议员们及全球媒体的面,普京和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市的领导人一起签署了有关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条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全世界宣告了克里米亚“脱乌入俄”的既成事实;
……
“普京某种程度上成功地将(俄罗斯)社会团结了起来,达到了创纪录的支持率。”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综合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弗拉基米尔·佩图霍夫(vladimir petukhov)说。根据当时的民调显示,在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之后,普京的支持率达到了约85%,重回2007-2008年普京第二个总统任期的巅峰阶段。
2014年10月9日,俄罗斯切博克萨雷,普京造访青年奥林匹克学校遇到美少女们的自拍“围攻”。
“就短期或中期来看,普京(这一招)非常成功。”俄罗斯列瓦达中心社会学家丹尼斯·沃尔科夫评估认为,但长远而言仍有待观察,“这一行动阻止了乌克兰滑向欧盟而成为俄罗斯的主要威胁,也使得内部对普京执政体系的认可度推向了新的高度”。
“对帝国复兴的诉求在克里米亚危机中自我释放了,”曾经担任俄罗斯国家杜马成员的克里斯塔诺瓦斯卡亚说道。
18日当晚,兴奋的普京还出席了红场的集会和音乐会,在克里姆林宫宏伟壮观的围墙里,普京深入地谈起了国家历史,充满自信地告诉集会民众,自己是俄罗斯人民乃至后苏联时代境外俄罗斯人的捍卫者,说自己是在收复往昔帝国的一片失地,苏联的解体使这片领土陷入了残酷的命运。当晚结束演讲后,普京还跟一个军人合唱团一起唱起了国歌。
“在俄罗斯人眼里,普京的主要贡献在于克里米亚实现了和平(过渡),没有血流成河。”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领军研究员、社会学家列瓦绍夫(viktor k.levashov)认为,克里米亚在他看来无疑给普京的“政治资本”带来了新的、至关重要的贡献。
普京的音乐才华也会不时展现。图为2017年5月14日,普京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间隙,坐在钢琴前弹奏了《莫斯科之窗》。
在俄罗斯之外,普京惊人的行动速度令西方世界大为震惊,他们原本寄希望于普京愿意寻求政治凯发k8官方首页的解决方案。
就在俄罗斯士兵进入克里米亚前一天,这位强硬领导人刚刚借由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之机尽显一个现代强国复兴所有的“软实力”——一个时尚、善意的体育和文化大国形象随之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冬奥会前的2013年12月,普京还特赦了身陷囹圄逾10年的尤科斯(yukos)石油公司前老板霍多尔科夫斯基。
“特赦发生在索契冬奥会前夕,有着希望重启与西方对话的意味。但不幸的是,(西方)世界领导人们忽略了这个信号,没有出现在索契,”俄罗斯科学院综合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佩图霍夫及该中心资深研究员、社会学家列昂季·贝佐夫(leontiy byzov)告诉澎湃新闻,这次机会本可能有助于避免乌克兰冲突滑向后来的摊牌阶段。
《纽约时报》此前曾试图勾勒克里米亚入俄这一关键决策的出炉过程。报道披露,乌克兰危机让普京怒不可遏,刚刚参加完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他便赶回莫斯科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的12名成员开了一场危机应对会议,“下令俄罗斯部队(夺取克里米亚)的决定是普京的顾问小圈子做出的”。文章写道,“俄罗斯危机时期的政策和行动会让人感到困惑,或是迟疑不决,直到普京本人就行动路线下定决心。”
2014年2月23日,俄罗斯索契冬奥会闭幕式前,普京(中)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左)、
总理梅德韦杰夫对表。
有人悉心研究了2月份索契冬奥会前普京在那里打的一场冰球表演赛,将此视为“普京为夺取克里米亚而进行的热身”,但鲜少有细节支撑普京在克里米亚上的决定源自“长远的战略规划”。
“我的观点是,普京许多重要的决定都是在高压之下做出的,是由他对这个国家高度的责任和义务感决定的。”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舍斯托帕尔教授说道。
“在地缘政治的意义上,普京给我的印象并不像是一个下棋的人。他喜欢冰球,而且不要裁判。”《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2014年4月充满批评性地写道,暗示普京偏好“快、准、狠”远胜于“稳、谋、深”。
“他的反应对于他的反对者而言是非常具有创造性的,也无法预料。但这就是他的风格。”舍斯托帕尔说。
冰球一直是普京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普京有时也会通过冰球展开外交活动。2012年6月22日,俄罗斯圣彼得堡,普京与芬兰总统尼尼斯托参加了一场冰球友谊赛后,并向其赠送礼物。
英国《独立报》在2017年11月的一次采访中,援引一位匿名俄高级别官员的话说,“普京喜欢出人意料,他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不会跟人商量”。
普京出乎意料的行动计划让许多西方世界的政治家们及观察家们陷入集体反思,过去对于这位领导人行为方式的理解到底忽略了什么?
“一些人得出的结论是,普京本人发生了变化。克林姆林宫肯定出现了一个‘新普京’。”美国知名俄罗斯问题专家费安娜·希尔和利福德·加迪在她们的代表作《普京传:不可替代的俄罗斯硬汉》中写道,“普京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行动的确不同以往,它提供了一次更好地理解这个人的机会。”
“普京发生了某些变化,”俄罗斯社会学家沃尔科夫告诉澎湃新闻,给人以更加自信且有说服力的印象,“从他一些公开演讲中可以看到,他设定的目标越来越雄心勃勃,在和外国领导人谈话时,也越来越有底气。譬如索契冬奥会上的演讲,听上去棒极了。”
2015年8月18日,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普京访问克里米亚并在黑海乘坐深海潜水器c-explorer 3。
逃走的700亿和青年才俊
但军事和政治上的胜利无法解决棘手的经济发展问题。
“克里米亚入俄”遭遇西方惩罚性经济制裁之后,油价暴跌接踵而至,卢布应声连连下挫。
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俄罗斯历史学教授罗伯特·瑟维斯(robert service)猛烈抨击“普京夺走了乌克兰4.5%的领土”之余,借《纽约时报》的方寸版面向全世界“讨伐”着俄罗斯决策者的失算:
乌克兰的危局让俄罗斯的超级富豪们纷纷将财富转移到西方,仅2014年前三个月就有700亿美元(约合4400亿元人民币)的资产流往海外;
数以十万计的俄罗斯青年才俊收拾行囊前往硅谷、纽约和伦敦;
与西方各国在尖端技术上的合作也将中断;
组建以俄罗斯为首的“欧亚联盟”的梦想破灭;
普京本人失去了在发达国家组成的八国集团里的一席之位;
2013年4月8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
普京遭遇乌克兰女权主义者的抗议。
“克林姆林宫极大地低估了吞并克里米亚的成本。”圣彼得堡欧洲大学(eusp)政治和社会学系教授格尔曼持类似的观点,“吞并克里米亚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重要转向,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从国际冲突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列瓦达中心社会学家沃尔科夫认为,长远而言,如何在没有西方支持以及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是俄罗斯面临的挑战。“俄罗斯人普遍支持(普京)总统增强国家在世界上地位的路径,但重返类似冷战一般的严重对抗,让许多人心生恐惧,特别是年轻人。”俄罗斯科学院佩图霍夫说道,他还担任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科学委员会(vciom)的主席。
事实上,油价的狂跌的确很快影响到了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来自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显示,2014-2016年,俄罗斯人对于与油价下跌、西方经济制裁及普京的反制裁相关联的国家经济衰退感知明显:国内需求在此阶段下降了12.2%;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量增加了600万,总额达到了2200万。
起初,西方的经济制裁主要针对小范围俄罗斯精英圈子,但其外溢效应很快折射到更广泛的俄罗斯社会中。2014年末,莫斯科发生了医疗机构工人罢工事件,就是由于油价暴跌之后政府被迫大幅削减预算,从而导致大量公共部门人员下岗,收入减少的现象也在10年来首度出现。
总体而言上,严重依赖石油价格的俄罗斯经济单一化的结构性弊病彼时暴露了“军事强力”背后的可持续性和脆弱性。
2017年6月22日,俄罗斯举行纪念卫国战争开始76周年活动,当天下起大雨,普京在雨中向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无名烈士墓献花圈。
这样的背景下,普京在2014年年底的国情咨文上花了大量时间谈及应对经济发展问题。他在这场长达70分钟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些出人意料的经济提议,包括不对那些把海外财富带回国的人进行盘问、暂停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稽查,以及维持税率四年不变。
在发表演讲前,俄罗斯各界纷纷猜测,普京究竟会支持保守派还是自由派。前者希望与西方国家展开对抗,不惜付出经济代价,后者则认为正是这种态度给苏联带去了灾难。
普京似乎选择兼顾不同诉求,他在外交上继续采取强硬姿态,但同时誓言要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他还表示,应该利用与西方对抗的时机,进行全面经济改革,在粮食、药物和科技方面实现更大程度的自给自足。
“显然,这里的(经济方面)危机已经在持续,导致俄罗斯人越发担忧,主要归因于他们生活质量和水准的下滑。所以在各个层面,人们对于当局的信任水准偏低。”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家贝佐夫告诉澎湃新闻,“恶化再持续的话,社会及精英内部紧张加剧将变得非常可能。消除这些风险将是普京总统下一个6年任期的关键任务。”
莫斯科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舍斯托帕尔持不同看法。“当下在这个国家还没有发生任何真实危机的证据,”她告诉澎湃新闻说,“相反,社会中有一种危机已经结束的感觉,并且人们将这种成功归功于普京。这并非是说他们对经济完全满意,但他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截然不同于过去十年的面貌。”
根据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综合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佩图霍夫和他同事贝佐夫最新所做的数据调查,俄罗斯人最大的公共诉求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领域,包括“加强社会平等、打击腐败,以及克服过分依赖油气资源的经济改革,及科学、教育、医疗和文化等社会领域的改革”。
“总体而言,并没有极端或革命性的诉求。”两位社会学家说道。事实上,在普京总统2018年最新一次年度国情咨文中,他恰好对这些人们普遍的求变诉求予以了回应。
专门研究俄罗斯社会稳定和转型问题资深专家、科学院社会学家列瓦绍夫认为,民调显示,俄罗斯介入叙利亚战事(2015年9月底——编者注)之后,普京及俄罗斯军队的政治支持率水平处于高位,但公众对于政治机构(政党、议会及地方政府等)的信任度却很低,他认为俄罗斯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依然是寻找政治机构和机制运转的稳定模式”。
2015年11月15日,普京和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土耳其g20峰会的午餐空隙,就叙利亚问题进行临时会谈,
两人各自带了一名翻译。
普京对此问题似乎早已心知肚明。就在2018年总统大选即将来临之前的2017年9月,普京撤换了达吉斯坦共和国、萨马拉州、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加里宁格勒州等85名地方行政长官中的11人,其中7名新的地方长官年龄皆在40来岁。上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撤换地方长官(换掉了30名地方长官)还是发生在2012-2013年,但当时是在总统选举后进行的。
“腐败是俄罗斯领导人面临的非常严重的挑战。”舍斯托帕尔说道,“下一任期的主要挑战在于俄罗斯精英改变他们的目标并更加接近社会(需求)的能力。”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2017年的年度记者会上披露,2016-2017年,共有800名官员因腐败问题被移送司法机关。
尽管危机四伏,普京执政能力中应对突发状况的过人能力鲜少有人质疑。
英国肯特大学著名俄罗斯问题专家用“普京主义”概括了这种能够超越自身局限和矛盾的自我进化潜质。
“普京这些年展现了根据时局变化不断自我调整的良好潜质,可能并非改革自身,仅仅是调整。”列瓦达中心社会学家沃尔科夫也认为,在俄罗斯2005年遭遇主要经济危机以及2012年发生新一轮抗议时,“他非常成功地挺过了这些关口,不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危机”。
“普京很有弹性。这意味着他具有朝着不同方向行动的潜力。”csis俄罗斯专家曼科夫说道,“我想预测一下,这种转向可能会发生在2018年大选之后,假设普京感到权力之位巩固之后,他就能够朝着那个方向(与西方和解关系)做出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向。”
谈及俄罗斯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最难对付的当然是他(普京)被迫过早退出总统之位,因为健康原因等。”瑞典马尔默大学政治学教授彼得森说,“这可能将俄罗斯拖入一场政治危机,导致不确定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