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德国的慢是一种文化,但这种慢是能够看明白的,理解了这种慢文化,也就明白了德国经济模式的特点是稳定与增长。
1、德国制造的内在优势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德国中小企业为什么能很快地走出低谷?原因有很多,除了外部环境的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内在优势。
如果跟德国人长时间交往就会发现,德国人有很强的前瞻意识和忧患意识,这是第一竞争力。二战结束之后,从1951年开始,德国经济就开始连续15年迅速增长了,创造了德国经济奇迹。而在1955年的时候,就有学者提出了问题,说现在德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靠的是国内外巨大的需求,但这不是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企业某种内在的东西。但是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这个人就把他的这个建议写给了经济部,经济部立即出资并组织了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一个叫哈尔茨堡模式,发起人叫赫恩。在哈尔茨堡模式的基础上,赫恩建立了德国领导力学院,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德国就有人看到隐忧并想办法去解决。
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后,再来谈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德国最著名的鲁尔工业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面临着煤、铁资源日渐枯竭的危机,有人意识到鲁尔区可能维持不下去了,甚至就有人预言鲁尔区已经“死”了。但事实上鲁尔区没有死,相反他重生了。鲁尔区之所以重生,关键靠的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保障是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德国的企业基本法有一条规律叫“另外规定”,小于20人以下的企业,不用组织职工委员会。在德国,职工委员会代表着职工的利益,比如说要开除个员工,得经过职工委员会同意。如果企业有什么重大的决策,职工委员会有投票权。在德国大型企业里面,职工和雇主的票数是相等的,只有在遇到重大问题僵持不下的时候,由雇主担任主席,才有两票的权利而已。
刚才说的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另外一条路是发展大型企业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而不是数量上。所拥有的产品在同行当中无可替代,这是大型企业的目标。其实,在德国无论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靠的都是先进的技术,而且德国品牌全球排上名次的至少有30多个,且在销售地一律不讲价,由此可知德国企业的核心理念——不求全、不求大、只求精。
2、实业优先与敬畏自然
德国人有根深蒂固的实业观念。虽然欧洲的金融中心和央行都在法兰克福,但我在德国这么多年注意到,金融业不是德国最发达的,最发达的是还是他们的实业。
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德意志帝国优先发展了工业,那时起就为振兴实业定下了基调。德国的农业是相当薄弱的,竟然不能养活自己,但德国的土地是全欧洲最肥沃的,漫山遍野种的不是粮食而是草,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种粮食不太经济,也不划算。第二,他们认为农业是在破坏环境。德国人在向土地索取的时候,内心有种民族畏惧,他畏惧大自然会不会对它进行报复,大地的母亲会不会疼。这是很有意识的,德国的农业不能自给,甚至连水果都要从别国进口。
3、保守严谨的投资观
“做实业的话,可能每天都要进工厂忙碌,但是利益远远不如投资金融来得快,德国人是怎么面对这个问题的,怎么抵御这种诱惑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恰好跟德国人的思维有关系。德国人做一切事情都非常的严谨,非常缺少冒险意识。我举个例子,全世界有很多天使投资,但是德国几乎没有,他们认为这是在冒险,看不见的东西是不会投的,除非这个企业做到一定程度,能看到一个雏形,他会认为钱投进去能看到企业的壮大,所以要说服德国人投资简直太难了。
我有个朋友曾想跟德国人合作,对来中国考察的德国人盛情款待,但最后德国人做决定,不投资、不合作。为什么呢?我的朋友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德国人说,第一,你这个朋友是个很好的人;第二,他只是一个关系的管理者,没有展现出内在的管理才能;第三,没有看出他远大的战略。没有管理和战略德国人肯定是不会投资的。反过来,哪怕你对他招待不周,但合作的谈判思路清晰,让他们看到某些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做出决定。在德国人眼里,吃吃喝喝算是个人友谊,但与生意无关。
4、双轨教育与尊重技工
德国企业中工人的高素质和教育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一是基础教育,一是双轨制的职业教育。
在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德国孩子基本上在玩,没什么考试。如果你到德国,我一定推荐你去看小孩子,看什么呢?看孩子的脸,孩子的脸上绽放出来的笑容发自内心。到了高中阶段还算有点学习,但他学的东西比中国少得多。德国的教育只教学生如何学习、怎么学习。教学生怎么思考,思考当中还有更多的批评。德国人说一个不会批判的人一定是个奴仆,而且他们的学校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国家强制性课程,但有一个标准,就是技术标准、知识标准。
另外,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双轨制,一般到15岁左右就决定是继续上大学深造还是选择一门职业进入职业学校培训,这种培训是和企业签约的,同时进入企业当学徒。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方式要从历史讲起,因为德国开始的定位就是做实业,所以那时就需要大量的技工。要做技工就需要人,在培训时会有专人手把手来教授。
德国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而且德意志这个民族的民族优越感很强。德国人天生对国民、同胞有一种平等、博爱的意识,他们并不认为一个学徒工有多么低下。一旦做了技工,就会一辈子做这个,他们内心有种骄傲。
一个学徒工会觉得他是这个工厂里的宝贝。如果他没有把他这个活传下去,这个工厂就危险了。20年前我在北京的一家德国公司做翻译,刚开始只有十几个工人。公司派来一个不到30岁的德国技工,他展现出来的技术极具条理性。在把各种机器按照顺序重新排列后,便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效率。此前我们很多的器械放在地上,工人经常要蹲下去,干一天活很辛苦,这位德国技工便弄了个铁架子,把机器摆在上面,工人每天直着腰干活,而且手还正好放在最舒服的位置,自然提高了效率。另外还有焊接的技术,中国工人会重复很多遍,而德国人一遍即过。
在薪酬上,一个技师的工资非常高,这与其熟练专业的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德国跟美国是不一样的国家,或者说跟法国、英国等很多国家都不一样。在美国,高级管理者、中级管理者薪酬非常高,技工肯定要低得多,但德国一个高级技工可能会跟中层管理者的收入差不多。
在德国,一个普通技工也有两三千欧元的收入,可以过上非常体面的生活。德国最大的支出是租房,如果租个两室一厅近百平米的房子,大概在四五百欧元。在德国可以这么说,吃可以忽略不计,我在德国期间从没觉得饮食上有太多的负担。一般德国人吃饭点一个菜,十几欧元左右。这一盘可能有土豆,也可能有米饭或面条,还可能有牛排、鸡肉,但肯定够吃。同时饭前还有沙拉,或可以来点啤酒、咖啡、甜点之类的。一个人的消费一般不会超过20欧元。
德国的慢是一种文化,但这种慢是能够看明白的,理解了这种慢文化,也就明白了德国经济模式的特点是稳定与增长。
1、德国制造的内在优势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德国中小企业为什么能很快地走出低谷?原因有很多,除了外部环境的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内在优势。
如果跟德国人长时间交往就会发现,德国人有很强的前瞻意识和忧患意识,这是第一竞争力。二战结束之后,从1951年开始,德国经济就开始连续15年迅速增长了,创造了德国经济奇迹。而在1955年的时候,就有学者提出了问题,说现在德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靠的是国内外巨大的需求,但这不是核心竞争力。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企业某种内在的东西。但是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这个人就把他的这个建议写给了经济部,经济部立即出资并组织了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出了一个叫哈尔茨堡模式,发起人叫赫恩。在哈尔茨堡模式的基础上,赫恩建立了德国领导力学院,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德国就有人看到隐忧并想办法去解决。
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后,再来谈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德国最著名的鲁尔工业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面临着煤、铁资源日渐枯竭的危机,有人意识到鲁尔区可能维持不下去了,甚至就有人预言鲁尔区已经“死”了。但事实上鲁尔区没有死,相反他重生了。鲁尔区之所以重生,关键靠的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保障是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德国的企业基本法有一条规律叫“另外规定”,小于20人以下的企业,不用组织职工委员会。在德国,职工委员会代表着职工的利益,比如说要开除个员工,得经过职工委员会同意。如果企业有什么重大的决策,职工委员会有投票权。在德国大型企业里面,职工和雇主的票数是相等的,只有在遇到重大问题僵持不下的时候,由雇主担任主席,才有两票的权利而已。
刚才说的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另外一条路是发展大型企业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而不是数量上。所拥有的产品在同行当中无可替代,这是大型企业的目标。其实,在德国无论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靠的都是先进的技术,而且德国品牌全球排上名次的至少有30多个,且在销售地一律不讲价,由此可知德国企业的核心理念——不求全、不求大、只求精。
2、实业优先与敬畏自然
德国人有根深蒂固的实业观念。虽然欧洲的金融中心和央行都在法兰克福,但我在德国这么多年注意到,金融业不是德国最发达的,最发达的是还是他们的实业。
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德意志帝国优先发展了工业,那时起就为振兴实业定下了基调。德国的农业是相当薄弱的,竟然不能养活自己,但德国的土地是全欧洲最肥沃的,漫山遍野种的不是粮食而是草,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种粮食不太经济,也不划算。第二,他们认为农业是在破坏环境。德国人在向土地索取的时候,内心有种民族畏惧,他畏惧大自然会不会对它进行报复,大地的母亲会不会疼。这是很有意识的,德国的农业不能自给,甚至连水果都要从别国进口。
3、保守严谨的投资观
“做实业的话,可能每天都要进工厂忙碌,但是利益远远不如投资金融来得快,德国人是怎么面对这个问题的,怎么抵御这种诱惑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恰好跟德国人的思维有关系。德国人做一切事情都非常的严谨,非常缺少冒险意识。我举个例子,全世界有很多天使投资,但是德国几乎没有,他们认为这是在冒险,看不见的东西是不会投的,除非这个企业做到一定程度,能看到一个雏形,他会认为钱投进去能看到企业的壮大,所以要说服德国人投资简直太难了。
我有个朋友曾想跟德国人合作,对来中国考察的德国人盛情款待,但最后德国人做决定,不投资、不合作。为什么呢?我的朋友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德国人说,第一,你这个朋友是个很好的人;第二,他只是一个关系的管理者,没有展现出内在的管理才能;第三,没有看出他远大的战略。没有管理和战略德国人肯定是不会投资的。反过来,哪怕你对他招待不周,但合作的谈判思路清晰,让他们看到某些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做出决定。在德国人眼里,吃吃喝喝算是个人友谊,但与生意无关。
4、双轨教育与尊重技工
德国企业中工人的高素质和教育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一是基础教育,一是双轨制的职业教育。
在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德国孩子基本上在玩,没什么考试。如果你到德国,我一定推荐你去看小孩子,看什么呢?看孩子的脸,孩子的脸上绽放出来的笑容发自内心。到了高中阶段还算有点学习,但他学的东西比中国少得多。德国的教育只教学生如何学习、怎么学习。教学生怎么思考,思考当中还有更多的批评。德国人说一个不会批判的人一定是个奴仆,而且他们的学校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国家强制性课程,但有一个标准,就是技术标准、知识标准。
另外,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双轨制,一般到15岁左右就决定是继续上大学深造还是选择一门职业进入职业学校培训,这种培训是和企业签约的,同时进入企业当学徒。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方式要从历史讲起,因为德国开始的定位就是做实业,所以那时就需要大量的技工。要做技工就需要人,在培训时会有专人手把手来教授。
德国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而且德意志这个民族的民族优越感很强。德国人天生对国民、同胞有一种平等、博爱的意识,他们并不认为一个学徒工有多么低下。一旦做了技工,就会一辈子做这个,他们内心有种骄傲。
一个学徒工会觉得他是这个工厂里的宝贝。如果他没有把他这个活传下去,这个工厂就危险了。20年前我在北京的一家德国公司做翻译,刚开始只有十几个工人。公司派来一个不到30岁的德国技工,他展现出来的技术极具条理性。在把各种机器按照顺序重新排列后,便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效率。此前我们很多的器械放在地上,工人经常要蹲下去,干一天活很辛苦,这位德国技工便弄了个铁架子,把机器摆在上面,工人每天直着腰干活,而且手还正好放在最舒服的位置,自然提高了效率。另外还有焊接的技术,中国工人会重复很多遍,而德国人一遍即过。
在薪酬上,一个技师的工资非常高,这与其熟练专业的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德国跟美国是不一样的国家,或者说跟法国、英国等很多国家都不一样。在美国,高级管理者、中级管理者薪酬非常高,技工肯定要低得多,但德国一个高级技工可能会跟中层管理者的收入差不多。
在德国,一个普通技工也有两三千欧元的收入,可以过上非常体面的生活。德国最大的支出是租房,如果租个两室一厅近百平米的房子,大概在四五百欧元。在德国可以这么说,吃可以忽略不计,我在德国期间从没觉得饮食上有太多的负担。一般德国人吃饭点一个菜,十几欧元左右。这一盘可能有土豆,也可能有米饭或面条,还可能有牛排、鸡肉,但肯定够吃。同时饭前还有沙拉,或可以来点啤酒、咖啡、甜点之类的。一个人的消费一般不会超过20欧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