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在中日两国领导人反复强调“从竞争到协调”“重回正常轨道”的气氛中,七年来首次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已于日前结束其北京之旅。
与中国媒体一片唱好和乐观的舆情相比较,日本媒体的反应堪称冷静、低调和深具“存疑”和“警惕”的色彩。
在各报的新闻报道与评论当中,也许这回与官方的立场最接近的莫过于一向标榜“不偏不党”,表面上与官方保持距离的《朝日新闻》。在一篇题为《日中首脑会谈、迈向新关系一步》的社论中,该报一如既往,将中日领导人的互访定位为“友好的演出”。
“一幕友好气氛的演出”
它写道:“尽管(双方签约合作多达52个项目)尚欠缺具体的内容,但双方齐步搞好友好演出本身就有一定的意义。”该报《时时刻刻》栏的专题报道,就以显著的标题,清清楚楚向读者表明这是一幕“利害一致的友好气氛的演出”。
社论同时指出,在这回的会谈中,中日之间的三大难题(也有不少媒体称之为“火种”),即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全被“封印”而未被讨论;“尖阁列岛(中国称为钓鱼岛)等事关安全保障的问题,在实质上几乎全无进展。”
至于日中两国之所以“接近”,《朝日》的社论明确指出其主因是“美中两国间的对立”。换句话说,日中关系的变化,除了两国固有的问题之外,还容易受到外来环境的影响。该报认为,这是日中关系脆弱性之所在。
为此,该报提出下列的几个方案。
首先是,中国应改变其强行进入海洋的态度,并自我约制,不再利用国民对日感情作为内政的用途。社论虽未清楚点明,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指责北京利用国民“爱国主义”的情绪来巩固其政权。这是日媒经常对北京的指控。
其次是,日本不应只是采取追随美国的政策,而应强化其自立的外交。在贸易问题上,日本在催促特朗普政府改变其保护主义政策的同时,也得促使中国对市场采取公正的态度。
其三是,该报认为日中两国之间在自由和民主主义问题上,存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日本在人权问题上,应该采取“毅然”的果断态度去应对,贯彻日本的立场。
北京旨在牵制美国
如果说,《朝日》的上述立场相对上是比较温和与含蓄的话,一向以保守派自居的《读卖新闻》和《产经新闻》,摆出的姿态可就更为鲜明与强硬了。《读卖新闻》在其《建构安定关系第一步》的社论标题下,就加上了如下的副题:《继续要求(北京)遵守国际规则》。《产经新闻》的社论则索性以《看不到有阻止“霸权”的意思》为题,再加上《传达错误信息》的副题。两者的共同点是集中抨击中国的“强国路线”与“军事威胁”。
与《朝日》一样,《读卖》认为中国之所以改变原本对日的强硬态度和要求改善日中关系,主要是因为和美国发生贸易摩擦,致使经济恶化,并进而和美国在安保等问题上呈现长期化的对立状态。该报认为:“(北京)接近日本,毫无疑问的是旨在牵制美国。”
至于美中两国之所以对立,《读卖》完全站在白宫一边,归结于:“以经济力量为后盾,中国加强军备并推行其强权外交,已对国际秩序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该报同时指责中国试图扩大其“有异于以民主主义和法制支配为基础的欧美规范”的“中国规则”。
在中日两国领导人反复强调“从竞争到协调”“重回正常轨道”的气氛中,七年来首次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已于日前结束其北京之旅。
与中国媒体一片唱好和乐观的舆情相比较,日本媒体的反应堪称冷静、低调和深具“存疑”和“警惕”的色彩。
在各报的新闻报道与评论当中,也许这回与官方的立场最接近的莫过于一向标榜“不偏不党”,表面上与官方保持距离的《朝日新闻》。在一篇题为《日中首脑会谈、迈向新关系一步》的社论中,该报一如既往,将中日领导人的互访定位为“友好的演出”。
“一幕友好气氛的演出”
它写道:“尽管(双方签约合作多达52个项目)尚欠缺具体的内容,但双方齐步搞好友好演出本身就有一定的意义。”该报《时时刻刻》栏的专题报道,就以显著的标题,清清楚楚向读者表明这是一幕“利害一致的友好气氛的演出”。
社论同时指出,在这回的会谈中,中日之间的三大难题(也有不少媒体称之为“火种”),即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全被“封印”而未被讨论;“尖阁列岛(中国称为钓鱼岛)等事关安全保障的问题,在实质上几乎全无进展。”
至于日中两国之所以“接近”,《朝日》的社论明确指出其主因是“美中两国间的对立”。换句话说,日中关系的变化,除了两国固有的问题之外,还容易受到外来环境的影响。该报认为,这是日中关系脆弱性之所在。
为此,该报提出下列的几个方案。
首先是,中国应改变其强行进入海洋的态度,并自我约制,不再利用国民对日感情作为内政的用途。社论虽未清楚点明,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指责北京利用国民“爱国主义”的情绪来巩固其政权。这是日媒经常对北京的指控。
其次是,日本不应只是采取追随美国的政策,而应强化其自立的外交。在贸易问题上,日本在催促特朗普政府改变其保护主义政策的同时,也得促使中国对市场采取公正的态度。
其三是,该报认为日中两国之间在自由和民主主义问题上,存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日本在人权问题上,应该采取“毅然”的果断态度去应对,贯彻日本的立场。
北京旨在牵制美国
如果说,《朝日》的上述立场相对上是比较温和与含蓄的话,一向以保守派自居的《读卖新闻》和《产经新闻》,摆出的姿态可就更为鲜明与强硬了。《读卖新闻》在其《建构安定关系第一步》的社论标题下,就加上了如下的副题:《继续要求(北京)遵守国际规则》。《产经新闻》的社论则索性以《看不到有阻止“霸权”的意思》为题,再加上《传达错误信息》的副题。两者的共同点是集中抨击中国的“强国路线”与“军事威胁”。
与《朝日》一样,《读卖》认为中国之所以改变原本对日的强硬态度和要求改善日中关系,主要是因为和美国发生贸易摩擦,致使经济恶化,并进而和美国在安保等问题上呈现长期化的对立状态。该报认为:“(北京)接近日本,毫无疑问的是旨在牵制美国。”
至于美中两国之所以对立,《读卖》完全站在白宫一边,归结于:“以经济力量为后盾,中国加强军备并推行其强权外交,已对国际秩序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该报同时指责中国试图扩大其“有异于以民主主义和法制支配为基础的欧美规范”的“中国规则”。
极力抨击北京“霸权”姿态
在谈到1978年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中有关“反对霸权”的条款时,《读卖》认为“今天的中国即使被视为霸权也无话可说。”它还进一步表示,日本原本期待中国随着经济好转会加速其民主化进程,但结果却令人失望。
该报同时呼吁北京当局认识其“强国路线”已引起各国警惕,并招惹“中国威胁论”高涨的事实。与《朝日》一样,《读卖》吁请安倍政府坦率指摘中国上述的诸多问题,反复促使中国遵守“国际规则”。它还主张,为了对抗中国的海洋进出政策,日本有必要加紧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共同推行“印度-太平洋战略”。换句话说,《读卖》虽然同意两国首脑会谈是两国关系向前推进的第一步,但却主张在军事上与价值观相同的国家加强其对抗中国的战略。
不仅如此,在分析中日两国舆情缘何有所变化(即中国人对日本好感者增多而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却依然低下)时,《读卖》简单回答:许多人提出的理由是因为中国未依据“国际规则”办事。
不难看出,《读卖》的社论自始至终对这回“日中接近”的首脑会谈摆出批判的姿态。这样的高姿态,其实也呈现在其他各大报的报道与评论中。
主张加强对华包围网
《产经新闻》的前述社论就直截了当表明,反对日本参与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构想,它写道:“一带一路是(北京)扩大其经济与军事势力圈的国家战略。通过贷款捆绑当事国的手法,已被评为新殖民主义。”
和《读卖》一样,《产经》主张与欧美诸国加强对中国的包围网。因为在该报看来,日本“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中国。”
《产经》社论的结语是:“日中首脑搁置上述问题握手言欢,是不可能建构真正的友好的。中国对日姿态是随着国际形势之变化而改变的。紧跟着气氛变化的关系改善,犹如在沙滩上的楼阁。”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不论是《朝日》,还是《读卖》或《产经》(其他主要各报亦然),尽管对安倍访华的评价存有“温差”,其共同焦点都集中于北京的“不守国际规则”“不重视民主与人权”与“向海洋发展、寻求霸权”而对他国带来的“威胁”。这样的态度,与近年来不少日本媒体在指责北京上述政策的同时,还倡议推行“政经分离”的政策,不能不说有巨大的差距。
推究其因,主要是因为各报都断定此次北京之所以急速向东京靠拢,是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即美国的因素),日本大可抬高其身价。从这角度来看,与官方一向保持统一口径的《读卖》和《产经》,这回之所以对安倍外交有所微词,甚至指责当局“发出错误信号”(《产经》社论语),与其说是真的不赞同安倍的对策,不如说是在侧面为日本外务省(外交部)打气,加大其谈判的筹码,进而达到日本所期待的中日两国“共存共荣”(《读卖新闻》社论语)的境地。
加大“外务省”谈判筹码
明乎此,安倍此次访华是否成功还有待时日才能知晓。中日关系是否真正转暖,显然不是有如一部分论者所说的,北京“拉日抗美”或者“拉美压日”那么简单的三国演义游戏。至于东京此刻主张,北京向东京表达日本“中国通”20年来不断提倡的“oda(政府开发援助)感谢论”,老实说,并无助两国关系的向前发展与改善。
在这一点上,洞悉日本oda战略意义与实际情况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倒是予以恰如其分的回应:“日本对华方资金合作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也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看来中日两国要真正“从竞争到协调”与“回归正常轨道”,还有一段十分艰难的路程。安倍从北京返回日本,就马上在他的私人别墅高规格接待印度总理莫迪,并定于11月访问澳大利亚,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正如《每日新闻》社论指出的,此举必将刺激中国。因为它可被解读为东京还在继续加强日、澳、印三国相互提携的关系与战略。
中日关系是否真正转暖,显然不是有如一部分论者所说的北京“拉日抗美”或者“拉美压日”那么简单的三国演义游戏。看来中日两国要真正“从竞争到协调”与“回归正常轨道”,还有一段十分艰难的路程。
(作者是新加坡旅华学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厦门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