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日本互联网为什么落后中国:中国是天上的猪、日本是地上的牛
当前位置:凯发k8官方首页-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 > 大国字号:

日本互联网为什么落后中国:中国是天上的猪、日本是地上的牛-凯发k8官方首页

日本互联网为什么落后中国:中国是天上的猪、日本是地上的牛
2018-12-20 09:53:29
来源:东洋参考 作者: 宋文洲
关键词:日本 点击: 次 我要评论
买椟还珠的故事小学时就应读过。何为珠,何为椟,自信满满寻找风口的创业者们,对这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近几年,每次和国内的年轻人聊社会经济等话题,“风口”和“猪”几乎是必被涉及的关键词。作为十几年前曾被互联网大风吹飞过的“猪”,我亲身感受过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威力和壮阔,也见证过飓风过后死猪遍野的凄惨和悲凉。

  曾经处于风口的日本

  我1985年留学日本,并在1991年进入北海道的一家公司工作。彼时的日本,恰似如今的中国,自信满满。

  1956~1985年,日本gdp涨了30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出口立国的国策下,外汇积累剧增,企业纷纷购置海外地产,标志性事件是三菱地产买下了洛克菲勒中心,而夏威夷也几乎成了日本的一个海外省。

  日本本土的地价更是涨到寸土寸金,甚至仅东京的地价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繁荣之下,股价自然也高得离谱,日经指数一度达到此后再难以企及的38000点。

  除了因日元升值而苦恼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其他产业空前繁荣,所有的日本人也都以为自己站到了风口。

  当然,既然认为是风口,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也通通流向这些领域。然而一个不好的判断就是风不会一直吹,总有停歇的时候,或者说泡沫不可能无限制地膨胀下去,哪怕一根细小的针尖也足以刺破任意一个泡泡,从而导致连环崩破。

  事实也如此,一切都来得极其突然。我加入的那家企业在我入职3个月后就突然宣布倒闭了,而这也是我目前为止找过的唯一一次工作。此后,日本的房价、股市开始走上漫漫熊途,国内房价跌去了一半以上,而在美国买下的地产也都半价再卖给了美国。

  直到现在,日本仍未从泡沫经济崩溃的萧条中完全走出来。这种巨大的阴影和创伤,某种程度也抑制了此后日本的创业浪潮。

  在创新创业的某些领域,近十几年来,中国走到了前面,这是让人欣慰的。作为日本经济风起风落的亲历者和曾飞起过的“猪”,我当然可以找到很多的要点来鼓励青年们去追风,但从另一个角度,也深为全民找“风口”而担忧。

  天上的猪,还是地上的牛

  在1990年初日本的那次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可以用“死猪遍野、惨不忍睹”来形容。企业倒闭无数,失业者猛增,房价被腰斩,一些在高位买了房子的日本人直到现在还在苦苦还房贷。若不是日本制造业、服务业的基础扎实以及日本国民的坚忍,恐怕情况会更糟。但好歹日本挺过来了。

  2000年互联网泡沫最盛期,我已经创业数年。自己开发的销售管理凯发k8官方首页的解决方案很受客户欢迎,公司已借着互联应用概念登陆日本证券市场创业板,这也开创来日外国人创办企业在日上市的先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借着公司上市而获得巨大财富。

  当时的日本和美国硅谷一样,也刮起了互联网产业大风,凡是名字里带“.com”的公司都成了香饽饽,各个企业都想和互联网沾边。

  已经上市企业的股价高涨,没有上市创业公司,风投则不断拥入。即使我的公司在上市之前根本不缺钱,也经不住风投的游说而融入一笔资金。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员工薪酬也比其他企业同资历的人高得多,一时间风光无限。按现在的说法,那就是起风了,大家都站在了风口。其实,现在日本几个著名的互联网企业如日本乐天、gmo、软银金融等也都是那个时期成立的。

  互联网前景虽精彩,但赚到实实在在的钱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正如大家所周知的,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了,同样,欧洲和日本的互联网企业也顿时失去了风光。

  此前还借着风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猪”们因风的停息而纷纷坠地,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倒闭,甚至从倒闭互联网企业流出的职员也因“不靠谱”而找不到好的工作。

  我曾认识一个在互联网企业担任高管的人,直到五六年后才在一家制造业企业找到正社员的职位。

  我的公司虽然借助了互联网概念,但更多的是以服务和软件为主的凯发k8官方首页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此次泡沫崩溃中安然无恙。当时我的一个想法就是与其在天上飞,还不如像牛一样在地上走更安全。

  现实也是如此,即便现在,真正为日本国民提供高品质服务的也大多是那些辛勤在地里耕耘的牛。天空飞行,尽管风光无限,但并不是每头猪都能飞起来,也并不是每头飞起来的猪都可以一直飘在天上永不坠落。

zhu.jpg

  猪的起飞,充其量只是投资者的胜利,而不是产业的胜利,甚至对产业整体是有害的。在中国,这方面的事例更多。

  早些年,vcd、dvd产业也刮起过大风,其结果是过剩的产能让这个产业不复存在。再近几年,中国的光伏产业更经历了“大猪小猪飞满天”的产业神话,甚至还搞出了中国首富。

  结果大家都知道,那家企业已经破产,曾经的首富也走下神坛,甚至面临着巨额追债的法律诉讼。

  放开那头耕地的牛

  在互联网产业方面,世界工业强国德国也似乎没有什么建树。

  但随着物联网的兴起以及中德关系的融洽,源于德国的工业4.0概念在中国也风光起来,沪深股市上甚至有了工业4.0概念股和工业4.0板块,各类智能硬件的开发以及令人应接不暇的创客,已经站到了风口,等待下一次风起。

  据说以前海淀图书城已变身成中关村创业大街,每张咖啡桌以及肉夹馍摊位前,都围满了与之相关的创业者,梦想着自己成为下一个成功者。

  我认为,互联网产业多与资讯相关,固然重要,即便没有,大家的生活也依旧过得好好的。所以,即便漫天飞猪,也不会对大多数人的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制造业则不是,尤其是工业,更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耕耘的。如果下一次大风被吹上天的都是这些牛,那问题就来了。首先是地由谁来耕,让猪耕吗?其次,大家都知道牛儿满天飞是什么景象。

  对于互联网产业,即便再肥的猪也能飞上天,但对于人们生产、生活之基础的工业,即使是工业4.0概念,还是放开那头耕地的牛吧。这活儿还得踏踏实实地干。

  有人说德国老百姓上网很困难,这也可以管中窥豹地了解德国互联网产业不发达的原因了。当然,但这并不能阻碍德国的经济发展,让其稳立欧洲龙头。

  我没实地访问过德国,对其互联网应用现状没有发言权,但从网上的资讯可以粗浅地了解到,德国的确没有强大的互联网企业。即使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零售商,但电商却不发达,以至于马云去德国访问,都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家来对谈。

  检索得知,“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我完全赞同这个概念及其描述的前景,但难以苟同的是中国各地一股脑地搞的各种工业4.0研讨会,各个企业似乎也在借着“互联网 ”做战略转型,似乎有了互联网思维,原本不振的实体经济一夜间就能满血再起,一飞冲天。

  我恰恰认为工业4.0是一个慢功夫,更不适合来一股大风把原本慢慢耕地的牛也吹上天空。稀薄的空气承载不住那么多的猪和牛,结局必然是从云端掉落。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实体经济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市、互联网等虚拟经济中飞起了太多的肥猪,以及资金成本、人工成本的高位。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企业自身管理水准的问题,还不能在现状中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来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同样给日本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尤其是汽车产业。那个时代没有其他出路,只有在节能技术上狠下苦功,开发出更省油的汽车。最终,这次巨大的危机却变成了日本登顶汽车工业高峰的机会,并将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

  对急于通过工业4.0觅得突破之路的中国工业及实体经济,工业4.0不是灵丹妙药,更不是保健食品,你必须有扎实的基础才能锦上添花。在大环境难以改善的情况下,先从自身的管理和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必然会有收获。

  对耕牛而言,在地上稳稳当当地走着挺惬意的,干吗非得要飞上天呢?

  靠什么吹起的中国互联网飓风

  来往中日之间,两边都有朋友做互联网企业,难免把中日互联网产业的现状比较一下。整体而言,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业更有规模,也更财大气粗,而且世界知名企业也比日本多。

  很多人觉得日本的互联网不发达。打开电脑,发现日本企业的web网页风格古板,缺乏吸引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至于社交网络,更没有中国的微博、微信有意思,更不用说层出不穷的app了。

  其实不然,日本企业的互联网应用水准很高,绝对不在中国之下。app也做得十分的精妙,例如地铁导航、车站案内等,我还没看到中国有这么细致人性化的应用。

  例如,地图应用方面,即使中国做得最好的app,和日本的相比,也还是差了一个档次。当然,这阻碍不了中国地图企业招引大笔的风投,拥有令人咋舌的市值或估值,成为行业巨擘,并迅速横向扩张。

  的确,日本互联网产业缺乏巨擘,最大的电商网站是amazon,最大的门户是yahoo,即使本土的line,也是韩资公司的产品。

  我想,除了中国14亿人的庞大用户基数之外,生活方式和应用场景上的巨大差异,也促成了两国互联网产业不同的风景。

  中国互联网产业,一半是建立在实体服务业不发达的基础之上。这个不用多解释,从日本地铁站附近密布的商店和三五十米便有一处的便利店便可判断,中日两国在生活便利性上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辽阔的国土面积,高昂的物流成本及各类税费、房租成本等,也让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渠道有着悬殊的价差。

  另一点是建立在虚拟生活上的,说得更直白一点,是建立在大家有充足无聊时间或娱乐至死精神之上的。

  在中国互联网上,大家似乎都时时刻刻地在线聊天,或者秒杀抢购,或者对某一社会现象评头论足,或在朋友圈里插科打诨,在微博上发泄不满。

  当然,还有传说中的大v、公知、五毛总能无时不刻地抛出足够吸引目光的话题。甚至企业高管们更把社交媒体当成营销的战场,在微博上发布新品,或和友商相互攻伐。

  在日本,很少有上述的场景。

  在日本,员工的忙碌和敬业是众所周知的。在上班时间甚至不允许打私人电话,在社交网络上聊天、上购物网站扫货,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导入率极高的mdm(移动设备管理)软件,更将私人应用屏蔽在职场之外。

  上个月带一个日本公司老板去一家中国一流互联网企业拜访,看到公司前台处堆积如山的快递盒子和频繁的签收,极为震惊。在日本是不可能的,前台甚至只有一台电话,绝少有私人物品快递到公司。

  然而,正是以上的一切,支撑着中国互联网产业这艘巨船。

  传播也是生产力。好吧,我不想否认这种产业支撑的积极意义,但在很多场景下,互联网改变的只是传播方式,并未对实体经营或制造加工有实质性的帮助。

  买椟还珠的故事小学时就应读过。何为珠,何为椟,自信满满寻找风口的创业者们,对这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责任编辑:
日本互联网为什么落后中国:中国是天上的猪、日本是地上的牛

日本互联网为什么落后中国:中国是天上的猪、日本是地上的牛

2018-12-20 09:53:29
来源:东洋参考 作者: 宋文洲
关键词:日本 我要评论
买椟还珠的故事小学时就应读过。何为珠,何为椟,自信满满寻找风口的创业者们,对这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近几年,每次和国内的年轻人聊社会经济等话题,“风口”和“猪”几乎是必被涉及的关键词。作为十几年前曾被互联网大风吹飞过的“猪”,我亲身感受过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威力和壮阔,也见证过飓风过后死猪遍野的凄惨和悲凉。

  曾经处于风口的日本

  我1985年留学日本,并在1991年进入北海道的一家公司工作。彼时的日本,恰似如今的中国,自信满满。

  1956~1985年,日本gdp涨了30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出口立国的国策下,外汇积累剧增,企业纷纷购置海外地产,标志性事件是三菱地产买下了洛克菲勒中心,而夏威夷也几乎成了日本的一个海外省。

  日本本土的地价更是涨到寸土寸金,甚至仅东京的地价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繁荣之下,股价自然也高得离谱,日经指数一度达到此后再难以企及的38000点。

  除了因日元升值而苦恼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其他产业空前繁荣,所有的日本人也都以为自己站到了风口。

  当然,既然认为是风口,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也通通流向这些领域。然而一个不好的判断就是风不会一直吹,总有停歇的时候,或者说泡沫不可能无限制地膨胀下去,哪怕一根细小的针尖也足以刺破任意一个泡泡,从而导致连环崩破。

  事实也如此,一切都来得极其突然。我加入的那家企业在我入职3个月后就突然宣布倒闭了,而这也是我目前为止找过的唯一一次工作。此后,日本的房价、股市开始走上漫漫熊途,国内房价跌去了一半以上,而在美国买下的地产也都半价再卖给了美国。

  直到现在,日本仍未从泡沫经济崩溃的萧条中完全走出来。这种巨大的阴影和创伤,某种程度也抑制了此后日本的创业浪潮。

  在创新创业的某些领域,近十几年来,中国走到了前面,这是让人欣慰的。作为日本经济风起风落的亲历者和曾飞起过的“猪”,我当然可以找到很多的要点来鼓励青年们去追风,但从另一个角度,也深为全民找“风口”而担忧。

  天上的猪,还是地上的牛

  在1990年初日本的那次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可以用“死猪遍野、惨不忍睹”来形容。企业倒闭无数,失业者猛增,房价被腰斩,一些在高位买了房子的日本人直到现在还在苦苦还房贷。若不是日本制造业、服务业的基础扎实以及日本国民的坚忍,恐怕情况会更糟。但好歹日本挺过来了。

  2000年互联网泡沫最盛期,我已经创业数年。自己开发的销售管理凯发k8官方首页的解决方案很受客户欢迎,公司已借着互联应用概念登陆日本证券市场创业板,这也开创来日外国人创办企业在日上市的先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借着公司上市而获得巨大财富。

  当时的日本和美国硅谷一样,也刮起了互联网产业大风,凡是名字里带“.com”的公司都成了香饽饽,各个企业都想和互联网沾边。

  已经上市企业的股价高涨,没有上市创业公司,风投则不断拥入。即使我的公司在上市之前根本不缺钱,也经不住风投的游说而融入一笔资金。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员工薪酬也比其他企业同资历的人高得多,一时间风光无限。按现在的说法,那就是起风了,大家都站在了风口。其实,现在日本几个著名的互联网企业如日本乐天、gmo、软银金融等也都是那个时期成立的。

  互联网前景虽精彩,但赚到实实在在的钱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正如大家所周知的,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了,同样,欧洲和日本的互联网企业也顿时失去了风光。

  此前还借着风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猪”们因风的停息而纷纷坠地,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倒闭,甚至从倒闭互联网企业流出的职员也因“不靠谱”而找不到好的工作。

  我曾认识一个在互联网企业担任高管的人,直到五六年后才在一家制造业企业找到正社员的职位。

  我的公司虽然借助了互联网概念,但更多的是以服务和软件为主的凯发k8官方首页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此次泡沫崩溃中安然无恙。当时我的一个想法就是与其在天上飞,还不如像牛一样在地上走更安全。

  现实也是如此,即便现在,真正为日本国民提供高品质服务的也大多是那些辛勤在地里耕耘的牛。天空飞行,尽管风光无限,但并不是每头猪都能飞起来,也并不是每头飞起来的猪都可以一直飘在天上永不坠落。

zhu.jpg

  猪的起飞,充其量只是投资者的胜利,而不是产业的胜利,甚至对产业整体是有害的。在中国,这方面的事例更多。

  早些年,vcd、dvd产业也刮起过大风,其结果是过剩的产能让这个产业不复存在。再近几年,中国的光伏产业更经历了“大猪小猪飞满天”的产业神话,甚至还搞出了中国首富。

  结果大家都知道,那家企业已经破产,曾经的首富也走下神坛,甚至面临着巨额追债的法律诉讼。

  放开那头耕地的牛

  在互联网产业方面,世界工业强国德国也似乎没有什么建树。

  但随着物联网的兴起以及中德关系的融洽,源于德国的工业4.0概念在中国也风光起来,沪深股市上甚至有了工业4.0概念股和工业4.0板块,各类智能硬件的开发以及令人应接不暇的创客,已经站到了风口,等待下一次风起。

  据说以前海淀图书城已变身成中关村创业大街,每张咖啡桌以及肉夹馍摊位前,都围满了与之相关的创业者,梦想着自己成为下一个成功者。

  我认为,互联网产业多与资讯相关,固然重要,即便没有,大家的生活也依旧过得好好的。所以,即便漫天飞猪,也不会对大多数人的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制造业则不是,尤其是工业,更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耕耘的。如果下一次大风被吹上天的都是这些牛,那问题就来了。首先是地由谁来耕,让猪耕吗?其次,大家都知道牛儿满天飞是什么景象。

  对于互联网产业,即便再肥的猪也能飞上天,但对于人们生产、生活之基础的工业,即使是工业4.0概念,还是放开那头耕地的牛吧。这活儿还得踏踏实实地干。

  有人说德国老百姓上网很困难,这也可以管中窥豹地了解德国互联网产业不发达的原因了。当然,但这并不能阻碍德国的经济发展,让其稳立欧洲龙头。

  我没实地访问过德国,对其互联网应用现状没有发言权,但从网上的资讯可以粗浅地了解到,德国的确没有强大的互联网企业。即使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零售商,但电商却不发达,以至于马云去德国访问,都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家来对谈。

  检索得知,“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我完全赞同这个概念及其描述的前景,但难以苟同的是中国各地一股脑地搞的各种工业4.0研讨会,各个企业似乎也在借着“互联网 ”做战略转型,似乎有了互联网思维,原本不振的实体经济一夜间就能满血再起,一飞冲天。

  我恰恰认为工业4.0是一个慢功夫,更不适合来一股大风把原本慢慢耕地的牛也吹上天空。稀薄的空气承载不住那么多的猪和牛,结局必然是从云端掉落。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实体经济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市、互联网等虚拟经济中飞起了太多的肥猪,以及资金成本、人工成本的高位。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企业自身管理水准的问题,还不能在现状中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来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同样给日本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尤其是汽车产业。那个时代没有其他出路,只有在节能技术上狠下苦功,开发出更省油的汽车。最终,这次巨大的危机却变成了日本登顶汽车工业高峰的机会,并将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

  对急于通过工业4.0觅得突破之路的中国工业及实体经济,工业4.0不是灵丹妙药,更不是保健食品,你必须有扎实的基础才能锦上添花。在大环境难以改善的情况下,先从自身的管理和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必然会有收获。

  对耕牛而言,在地上稳稳当当地走着挺惬意的,干吗非得要飞上天呢?

  靠什么吹起的中国互联网飓风

  来往中日之间,两边都有朋友做互联网企业,难免把中日互联网产业的现状比较一下。整体而言,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业更有规模,也更财大气粗,而且世界知名企业也比日本多。

  很多人觉得日本的互联网不发达。打开电脑,发现日本企业的web网页风格古板,缺乏吸引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至于社交网络,更没有中国的微博、微信有意思,更不用说层出不穷的app了。

  其实不然,日本企业的互联网应用水准很高,绝对不在中国之下。app也做得十分的精妙,例如地铁导航、车站案内等,我还没看到中国有这么细致人性化的应用。

  例如,地图应用方面,即使中国做得最好的app,和日本的相比,也还是差了一个档次。当然,这阻碍不了中国地图企业招引大笔的风投,拥有令人咋舌的市值或估值,成为行业巨擘,并迅速横向扩张。

  的确,日本互联网产业缺乏巨擘,最大的电商网站是amazon,最大的门户是yahoo,即使本土的line,也是韩资公司的产品。

  我想,除了中国14亿人的庞大用户基数之外,生活方式和应用场景上的巨大差异,也促成了两国互联网产业不同的风景。

  中国互联网产业,一半是建立在实体服务业不发达的基础之上。这个不用多解释,从日本地铁站附近密布的商店和三五十米便有一处的便利店便可判断,中日两国在生活便利性上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辽阔的国土面积,高昂的物流成本及各类税费、房租成本等,也让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渠道有着悬殊的价差。

  另一点是建立在虚拟生活上的,说得更直白一点,是建立在大家有充足无聊时间或娱乐至死精神之上的。

  在中国互联网上,大家似乎都时时刻刻地在线聊天,或者秒杀抢购,或者对某一社会现象评头论足,或在朋友圈里插科打诨,在微博上发泄不满。

  当然,还有传说中的大v、公知、五毛总能无时不刻地抛出足够吸引目光的话题。甚至企业高管们更把社交媒体当成营销的战场,在微博上发布新品,或和友商相互攻伐。

  在日本,很少有上述的场景。

  在日本,员工的忙碌和敬业是众所周知的。在上班时间甚至不允许打私人电话,在社交网络上聊天、上购物网站扫货,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导入率极高的mdm(移动设备管理)软件,更将私人应用屏蔽在职场之外。

  上个月带一个日本公司老板去一家中国一流互联网企业拜访,看到公司前台处堆积如山的快递盒子和频繁的签收,极为震惊。在日本是不可能的,前台甚至只有一台电话,绝少有私人物品快递到公司。

  然而,正是以上的一切,支撑着中国互联网产业这艘巨船。

  传播也是生产力。好吧,我不想否认这种产业支撑的积极意义,但在很多场景下,互联网改变的只是传播方式,并未对实体经营或制造加工有实质性的帮助。

  买椟还珠的故事小学时就应读过。何为珠,何为椟,自信满满寻找风口的创业者们,对这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日本互联网为什么落后中国:中国是天上的猪、日本是地上的牛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