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李华锋:英国工党对公有制态度的百年嬗变
当前位置:凯发k8官方首页-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 > 大国字号:

李华锋:英国工党对公有制态度的百年嬗变-凯发k8官方首页

李华锋:英国工党对公有制态度的百年嬗变
2019-02-05 07:22: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李华峰
关键词:英国 世界历史 资本主义 点击: 次 我要评论
国有化是实现私有制向公有制和平转变的重要手段,一战后工党在大选宣言和各种纲领性文件中,不断地提出在重要工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实行国有化的主张,并把生产资料公有制拓展为生产、分配和交换资料的公有制。不过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暂短执政时期没有实现变革的议席优势,工党并没有在执政中提出和实施国有化举措。

   政党对所有制的态度是审视政党属性与坐标的重要标尺。公有制作为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英国工党系英国政坛左翼政党的主要代表,辨析工党对公有制态度的嬗变历程,有助于认识工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在英国政党谱系中的迁移。

  从拒绝到接受

  1900年,工党的前身、主张保护劳工利益的劳工代表委员会在英国诞生。但与欧洲大陆劳工政党普遍接受公有制不同,由于具有主导权的工会深受英国传统私有观念和保守主义的影响,成立大会否决了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提案,明确劳工代表委员会的任务仅是促使更多同情劳工目标和要求的人当选为议会议员,更好地保护劳工的利益。此后劳工代表委员会虽然改名为工党,实力明显增强,并建立独立的议会党团,但有关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提案不断遭到拒绝。

  一战爆发后,工会和劳工战时集体主义的体验改变了对公有制排斥的原有态度,推动了工党对公有制的接受。在韩德逊的努力下,1918年工党新党章第四条明确规定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最公平分配作为党的目标,进而在新党纲中表示要尽最大努力争取上台执政,埋葬私有制,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工党党章公有制条款的通过和上台执政目标的确立,标志着工党超越原有的劳工主义诉求,成为一个旗帜鲜明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

1314354_1314354_1419950891332_mthumb.jpg

  从追求到质疑

  因为国有化是实现私有制向公有制和平转变的重要手段,一战后工党在大选宣言和各种纲领性文件中,不断地提出在重要工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实行国有化的主张,并把生产资料公有制拓展为生产、分配和交换资料的公有制。不过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暂短执政时期没有实现变革的议席优势,工党并没有在执政中提出和实施国有化举措。

  二战结束以后,工党以绝对的优势上台执政,艾德礼政府开始把党章确立的公有制目标付诸实践,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业和服务行业进行社会主义色彩的国有化改造,以期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实现工业民主的双重目标。从1945年到1951年,工党在六年的执政时间里,通过议会立法、建立机构、接管企业等程序,先后完成对银行、煤炭、民航、通信、运输、电力、煤气和钢铁八大行业的国有化改造。但由于没有经验,对问题估计不足,国有化改造的成效并不理想,与同期进行的福利国家建设相差甚远,成为导致工党下台的重要因素。

  20世纪50年代,工党大选的连续失利和英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工党集团内部在对公有制的认识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作为社会主义的图腾和标志的公有制,不断受到质疑。时任工党领袖盖茨克尔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平等、充分就业和工业民主,公有制和国有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而是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目标可选择的一种手段,进而提出摒弃国有化、修改党章公有制条款的动议。虽然在党内强烈反对浪潮中,盖茨克尔放弃对修改党章公有制条款进行投票,但公有制作为工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标志的地位开始动摇。

  从回避到痴迷

  面对党内左右两派关于公有制和国有化的争论,20世纪60年代出任工党领袖的威尔逊避开这一敏感话题,在大选中既不提出扩大国有化范围,也不主张改变国有化企业,只是强调公有制企业要为国家的计划服务。同时结合新科技革命兴起的现实,另辟蹊径地强调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以社会主义来充实科学,以科学来充实社会主义”的“科学革命”新主张。威尔逊的策略收到一定的成效,工党得以重返执政前台,并实现连续执政。

  但威尔逊的这一策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英国日益严重的经济与社会痼疾,随着工党在1970年大选中失利和左翼力量的崛起,扩大公有制比重,加大国家对企业和经济的控制开始成为工党党内的主导力量。1974年威尔逊再次执政后,在党内左派的施压下,掀起战后第二次国有化改造,扩大公有制比重的浪潮,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在产业上,由传统的运输、燃料等基础产业扩大到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在企业上,由原来的亏损企业延伸到盈利企业;在方式上,由政府出资购买整个企业到出资购买私人企业股票。

  工党对公有制的认可和推崇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达到新的高度。面对1979年大选的失利,党内明显趋于上风的左派认为,正是卡拉汉短暂执政背离了工党的传统,导致了选民的流失和工党的失利,工党必须实施包括扩大公有制在内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战略。于是在左派人士托尼·本和富特的推动下,工党左派力量不仅赢得工党领袖职位,而且提出历史上“最左”的工党纲领。在所有制问题上,工党不仅对私有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而且从多个角度强调实行公有制的重要性和工党追求公有制的坚定性。如无论是社会的稳定,还是经济的增长,都有必要扩大公有制;公有制应当扩大到足以控制经济的支配力量;工党的目标是用不同形式的公有制代替大部分私有制。可以说,工党对公有制的追求达到痴迷的程度。

  从摒弃到重视

  工党对公有制的痴迷并没有换来理想的结果。随着工党在1983年英国大选中的惨败和左派力量的式微,工党开始了右转之路。在金诺克担任工党领袖时期,工党不再追求公有制和国有化,而是谨慎地提出“社会所有制”的构想。金诺克的渐进变革虽然使工党实力恢复,但没有赢得大选的胜利。20世纪90年代出任工党领袖的布莱尔以实现长期执政为目标,高举“新工党,新英国”的旗帜,致力于全面重建工党,实现党的现代转型。布莱尔变革工党的路径是超越保守党的新自由主义和工党传统的民主社会主义,走出一个全新的“第三条道路”。

  布莱尔认为,民主公正、自由平等、团结互助、国际主义等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身份特征;公有制并不是工党的目标和身份特征,只是实现民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种手段;通过公有制来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混淆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工党党章中的公有制条款既束缚了工党的选择,也与现实社会脱节。在布莱尔的努力下,工党于1995年废除了党章第四条原有的公有制追求,代之详细阐述工党的价值目标。这标志着工党的意识形态色彩明显弱化,由民主社会主义转向社会民主主义,也标志着工党由英国政党谱系中的左翼政党转变为中左政党。执政后,布莱尔政府明确肯定私有制的作用和资方的积极进取精神,完全放弃了国有化政策,主张通过私有化刺激经济的增长。在其他政策的合力作用下,工党赢得大选的三连胜,实现连续执政十三年,迎来政坛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随着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席卷欧美国家和工党在2010年大选中的失利,以向右转为标志的新“第三条道路”终结。在米利班德领导下,工党在反思中开始小幅度地左转,但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在2015年大选中再次失利。在新领袖选举中,来自激进左派力量的科尔宾在草根党员的支持下,当选为新的工党领袖。作为一个传统的民主社会主义者,科尔宾对布莱尔时期工党的新自由主义化十分痛心,提出一系列回归传统的政策主张。在看似早已成为定论的所有制和国有化问题上,科尔宾不满足于米利班德发挥私人和公共部门两种优势的看法,而对公有制的优点进行详细的阐述,提出在金融、铁路、教育、能源等多个领域重新国有化,把公用事业重新纳入公有制行列的主张,从而给民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科尔宾的主张虽然遭到党内右翼的强烈反对,乃至遭到党内的弹劾,但受到英国部分民众和普通党员的认可。不仅在2016年党内选举中再次以明显的优势保住领袖职位,而且在2017年英国大选中带领工党取得明显的进步,甚至是存在上台执政的可能。

  历史地看,英国工党扩大和实施公有制的实践都没有取得理想的绩效。除了二战后的首次大选,也没有助推工党实现上台执政的例证。现实地看,科尔宾回归传统,重提公有制有着欧洲陷入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也没有得到工党绝大多数高层政治精英的认可。因此,科尔宾对公有制的重视和重拾,虽然收到暂时的成效,但对工党发展的长远影响还无法定论,需要进行跟踪观察和研究。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英国工党社会主义观的嬗变研究”(16aljj04)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山东省中外社会主义比较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
李华锋:英国工党对公有制态度的百年嬗变

李华锋:英国工党对公有制态度的百年嬗变

2019-02-05 07:22: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李华峰
国有化是实现私有制向公有制和平转变的重要手段,一战后工党在大选宣言和各种纲领性文件中,不断地提出在重要工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实行国有化的主张,并把生产资料公有制拓展为生产、分配和交换资料的公有制。不过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暂短执政时期没有实现变革的议席优势,工党并没有在执政中提出和实施国有化举措。

   政党对所有制的态度是审视政党属性与坐标的重要标尺。公有制作为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英国工党系英国政坛左翼政党的主要代表,辨析工党对公有制态度的嬗变历程,有助于认识工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在英国政党谱系中的迁移。

  从拒绝到接受

  1900年,工党的前身、主张保护劳工利益的劳工代表委员会在英国诞生。但与欧洲大陆劳工政党普遍接受公有制不同,由于具有主导权的工会深受英国传统私有观念和保守主义的影响,成立大会否决了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提案,明确劳工代表委员会的任务仅是促使更多同情劳工目标和要求的人当选为议会议员,更好地保护劳工的利益。此后劳工代表委员会虽然改名为工党,实力明显增强,并建立独立的议会党团,但有关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提案不断遭到拒绝。

  一战爆发后,工会和劳工战时集体主义的体验改变了对公有制排斥的原有态度,推动了工党对公有制的接受。在韩德逊的努力下,1918年工党新党章第四条明确规定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最公平分配作为党的目标,进而在新党纲中表示要尽最大努力争取上台执政,埋葬私有制,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工党党章公有制条款的通过和上台执政目标的确立,标志着工党超越原有的劳工主义诉求,成为一个旗帜鲜明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

1314354_1314354_1419950891332_mthumb.jpg

  从追求到质疑

  因为国有化是实现私有制向公有制和平转变的重要手段,一战后工党在大选宣言和各种纲领性文件中,不断地提出在重要工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实行国有化的主张,并把生产资料公有制拓展为生产、分配和交换资料的公有制。不过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暂短执政时期没有实现变革的议席优势,工党并没有在执政中提出和实施国有化举措。

  二战结束以后,工党以绝对的优势上台执政,艾德礼政府开始把党章确立的公有制目标付诸实践,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业和服务行业进行社会主义色彩的国有化改造,以期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实现工业民主的双重目标。从1945年到1951年,工党在六年的执政时间里,通过议会立法、建立机构、接管企业等程序,先后完成对银行、煤炭、民航、通信、运输、电力、煤气和钢铁八大行业的国有化改造。但由于没有经验,对问题估计不足,国有化改造的成效并不理想,与同期进行的福利国家建设相差甚远,成为导致工党下台的重要因素。

  20世纪50年代,工党大选的连续失利和英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工党集团内部在对公有制的认识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作为社会主义的图腾和标志的公有制,不断受到质疑。时任工党领袖盖茨克尔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平等、充分就业和工业民主,公有制和国有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而是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目标可选择的一种手段,进而提出摒弃国有化、修改党章公有制条款的动议。虽然在党内强烈反对浪潮中,盖茨克尔放弃对修改党章公有制条款进行投票,但公有制作为工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标志的地位开始动摇。

  从回避到痴迷

  面对党内左右两派关于公有制和国有化的争论,20世纪60年代出任工党领袖的威尔逊避开这一敏感话题,在大选中既不提出扩大国有化范围,也不主张改变国有化企业,只是强调公有制企业要为国家的计划服务。同时结合新科技革命兴起的现实,另辟蹊径地强调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以社会主义来充实科学,以科学来充实社会主义”的“科学革命”新主张。威尔逊的策略收到一定的成效,工党得以重返执政前台,并实现连续执政。

  但威尔逊的这一策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英国日益严重的经济与社会痼疾,随着工党在1970年大选中失利和左翼力量的崛起,扩大公有制比重,加大国家对企业和经济的控制开始成为工党党内的主导力量。1974年威尔逊再次执政后,在党内左派的施压下,掀起战后第二次国有化改造,扩大公有制比重的浪潮,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在产业上,由传统的运输、燃料等基础产业扩大到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在企业上,由原来的亏损企业延伸到盈利企业;在方式上,由政府出资购买整个企业到出资购买私人企业股票。

  工党对公有制的认可和推崇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达到新的高度。面对1979年大选的失利,党内明显趋于上风的左派认为,正是卡拉汉短暂执政背离了工党的传统,导致了选民的流失和工党的失利,工党必须实施包括扩大公有制在内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战略。于是在左派人士托尼·本和富特的推动下,工党左派力量不仅赢得工党领袖职位,而且提出历史上“最左”的工党纲领。在所有制问题上,工党不仅对私有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而且从多个角度强调实行公有制的重要性和工党追求公有制的坚定性。如无论是社会的稳定,还是经济的增长,都有必要扩大公有制;公有制应当扩大到足以控制经济的支配力量;工党的目标是用不同形式的公有制代替大部分私有制。可以说,工党对公有制的追求达到痴迷的程度。

  从摒弃到重视

  工党对公有制的痴迷并没有换来理想的结果。随着工党在1983年英国大选中的惨败和左派力量的式微,工党开始了右转之路。在金诺克担任工党领袖时期,工党不再追求公有制和国有化,而是谨慎地提出“社会所有制”的构想。金诺克的渐进变革虽然使工党实力恢复,但没有赢得大选的胜利。20世纪90年代出任工党领袖的布莱尔以实现长期执政为目标,高举“新工党,新英国”的旗帜,致力于全面重建工党,实现党的现代转型。布莱尔变革工党的路径是超越保守党的新自由主义和工党传统的民主社会主义,走出一个全新的“第三条道路”。

  布莱尔认为,民主公正、自由平等、团结互助、国际主义等是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身份特征;公有制并不是工党的目标和身份特征,只是实现民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种手段;通过公有制来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混淆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工党党章中的公有制条款既束缚了工党的选择,也与现实社会脱节。在布莱尔的努力下,工党于1995年废除了党章第四条原有的公有制追求,代之详细阐述工党的价值目标。这标志着工党的意识形态色彩明显弱化,由民主社会主义转向社会民主主义,也标志着工党由英国政党谱系中的左翼政党转变为中左政党。执政后,布莱尔政府明确肯定私有制的作用和资方的积极进取精神,完全放弃了国有化政策,主张通过私有化刺激经济的增长。在其他政策的合力作用下,工党赢得大选的三连胜,实现连续执政十三年,迎来政坛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随着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席卷欧美国家和工党在2010年大选中的失利,以向右转为标志的新“第三条道路”终结。在米利班德领导下,工党在反思中开始小幅度地左转,但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在2015年大选中再次失利。在新领袖选举中,来自激进左派力量的科尔宾在草根党员的支持下,当选为新的工党领袖。作为一个传统的民主社会主义者,科尔宾对布莱尔时期工党的新自由主义化十分痛心,提出一系列回归传统的政策主张。在看似早已成为定论的所有制和国有化问题上,科尔宾不满足于米利班德发挥私人和公共部门两种优势的看法,而对公有制的优点进行详细的阐述,提出在金融、铁路、教育、能源等多个领域重新国有化,把公用事业重新纳入公有制行列的主张,从而给民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科尔宾的主张虽然遭到党内右翼的强烈反对,乃至遭到党内的弹劾,但受到英国部分民众和普通党员的认可。不仅在2016年党内选举中再次以明显的优势保住领袖职位,而且在2017年英国大选中带领工党取得明显的进步,甚至是存在上台执政的可能。

  历史地看,英国工党扩大和实施公有制的实践都没有取得理想的绩效。除了二战后的首次大选,也没有助推工党实现上台执政的例证。现实地看,科尔宾回归传统,重提公有制有着欧洲陷入金融危机的特殊背景,也没有得到工党绝大多数高层政治精英的认可。因此,科尔宾对公有制的重视和重拾,虽然收到暂时的成效,但对工党发展的长远影响还无法定论,需要进行跟踪观察和研究。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英国工党社会主义观的嬗变研究”(16aljj04)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山东省中外社会主义比较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李华锋:英国工党对公有制态度的百年嬗变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