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马场公彦:当代日本人对中国人好感度为何这么低?
当前位置:凯发k8官方首页-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 > 大国字号:

马场公彦:当代日本人对中国人好感度为何这么低?-凯发k8官方首页

马场公彦:当代日本人对中国人好感度为何这么低?
2019-06-14 14:21:19
来源:东亚评论 作者: 马场公彦
关键词:日本 点击: 次 我要评论
只有行业公认的、最顶级的学者才有资格给大众写书,这是一种荣誉。这种书语言虽然比较简单,分量却很重,要成为现代人常识的组成部分。

   “天地有大义,人类有良心,无优于、强于真理之物。权力无法战胜道义,利剑不能斩断思想。”

  这是日本著名出版家岩波茂雄在《世界》杂志发刊词中写下的话,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反省。

  《世界》杂志诞生于“二战”刚结束时的日本,至今仍在发行。岩波茂雄坚决反对侵华战争,为此差点被告上法庭。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让岩波茂雄深感惊愕:如此不义之事,却很少有日本人公开表示反对。

  岩波茂雄意识到:日本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虽然国民知识水准大大提高,却未形成“现代教养”。为补足这一短板,1938年11月,岩波茂雄力主推出“岩波新书”。“岩波新书”是最顶级学者写给大众的系列书籍,一般不超过250页,它以“尊重古典,推进科学,普及正确知识”为宗旨,致力于培养“现代教养”。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至暗时代,“岩波新书”坚守了人类思想中最美好的部分,即:生而为人,虽然我们常被偏见、歧视与仇恨等迷惑,但最终会回到人的立场上达成共识,理性终将显扬,良知终将苏醒。

  战争结束后,岩波茂雄进一步反省道:“岩波书店要传播的文化,虽然有做最前沿的工作,但却没有与生活结合,所以没有广泛普及至国民。而进入此间隙的是法西斯主义,知识分子被一般的国民孤立了,也无法生产和普及用于抵抗的武器。如果不更加努力向大众普及的话,是不行的。”

  昌明教育,开启民智,出版业责任深重。

  80年过去了,“岩波新书”仍不断推出新书,且本本都是畅销书。中国的情况与日本不尽相同,但随着快速发展,同样出现了“有知识,无教养”“了解了很多知识,却不辨真伪”等现象。

  在中国,顶级学者很少给普通读者写书,导致一些现代人应掌握的常识长期得不到普及,体现在网络上,浮躁、肤浅、反智的观点盛行,一些“网红”靠贩卖不正确的“知识”上位,却得到网友的追捧。

  愚昧与狭隘是没有未来的,只会一次次将人们带入集体悲剧中。欲免于苦难,唯有觉醒。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新经典·岩波新书精选”的人越多,未来便越有保障。为此,特专访了岩波书店总编辑、学者马场公彦。

下载 (6).jpg

马场公彦

  日本老百姓渴望中日友好

  问:作为学者,您的《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中文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在中国颇有口碑,能先说说您的这本书吗?

  马场公彦:谢谢。这本书写于8年前,当时我在早稻田大学读博士。我发现,日本谈“中国观”的人不少,却很少有人关注1945年到1972年之间的情况。

  1945年到1972年期间,中日断交,双方往来较少。我收集了当时的日本报纸、杂志,发现关于中国的报道非常多,大大超出我的想象。

  当时日本人更关注日美关系,因美国政府正操控着日本政府,冲绳县驻扎着美军。所以,日本百姓对坚持自力更生、抵抗帝国主义霸权的中国感到好奇。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方面的主持者是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但在他们背后,是来自日本民众的大力支持。

  问:日本民众如此支持中日邦交正常化,为何后来风波不断?

  马场公彦:因长时间断交,日本缺乏中日恢复常态关系的经验,出现了许多风波。不过,近年来双方人民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每年超1千万中国人到日本,从最新的民意调查结果看,“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度”与“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都在上升,已达到过去10年的最高点。

  在中日两国交往中,有过很痛苦的过去,但也有美好的记忆。

  比如1978年,邓小平访日,他坐“新干线”到大阪,会见了松下幸之助,松下说:为了中国发展,他愿不计酬劳、全力帮助。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一些经验与日本相关。

  如果能更多反省负面的历史,发扬正面的历史,中日关系的明天会更好。

  日本的国家性格正走向“内向化”

  问:说到民意调查,普通中国人感到不满的是,在绝大多数时期,“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度”明显高于“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这是为什么?

  马场公彦: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一度进入了所谓的“蜜月期”,可随着了解的增加,彼此的差异渐渐显露出来。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人对中国产生了“异和感”,至今仍未改变。

  一方面,日本经济长期萧条,令国家性格走向“内向化”,不太关心外部世界。现在每年都有很多中国人到日本,可到中国的日本人却越来越少。中国人大量购买日本的书籍、电影、动漫、音乐等,日本人却很少买中国的相关产品,他们看不到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另一方面,日本媒体刻意渲染中国的负面形象。这些媒体只关注政治,不关注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中国很大,不同地方的情况完全不同。可从日本媒体中,很难看到这种不同,这给普通日本人以误导。

  上世纪70年代,日本歌手谷村新司来到中国,办了演唱会,还在上海音乐学院当了一段时间的教授,他是通过实际接触来了解中国的,如今这样的日本人不多。

  缺乏现代素养,知识再多也没用

  问:作为学者,从事出版工作是否会耽误您的研究时间?

  马场公彦:我是在出版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去做研究的。做研究可以提高日本学术的水平,做出版可以培育日本学术的基础,结果都是一样的。

  做出版确实很忙,但总还是能挤出时间去做研究。不论是出版,还是做研究,都是创造的过程,都让人愉快。所以没觉得谁耽误了谁。

  问:许多出版人更喜欢做学术性书籍,编辑“岩波新书”,会不会觉得有点大材小用?

  马场公彦:岩波书店初期也是以学术书籍为主。1938年时,岩波茂雄先生开始反思:为什么日本人要侵占中国呢?日本文化受惠于中国甚多,却为何如此忘恩负义?

  岩波茂雄发现,当时日本人很重视中国古典文化,却不重视中国现代文化,因为出版人没努力介绍后者,导致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歘发“岩波新书”,目的在于提高日本人的学习水平,致力于提升“现代教养”。如果缺乏“现代教养”,知识再多也没用。

  东亚教育传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问:培养“现代教养”还是要靠教育吧,读书能起多大作用?

  马场公彦:教育很重要,但东亚式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太重视死记硬背,无法适应时代需要,必须有所改变。

  2020年起,日本的《小学生教育指导纲要》将全面改变,不再单纯追求记忆量,而是强调读解力,培养学生们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在现代社会,重要的不是给出答案的能力,而是追寻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通过读书来培养。

  令人担忧的是,日本人读书率正在下降。调查显示,52%的国民一个月读不了一本书。相比之下,小学生读书较多,因为按规定,学校每天必须安排30分钟的读书时间。可到了初中和高中,因升学考试压力太大,学生们根本没时间读书。考入大学后,大学生们也不怎么读书了。因为中学时长年不读书,已没有读书的习惯了。

  东亚教育体制过于强调统一化,可在全球化时代,每个人的背景不一样,个性不一样,必须培养多文化共生的习惯。日本的高考制度只能培养官僚,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据我了解,到2020年,日本大学的高考制度也会改变,不再是现在的统一考试了,这有助于培养读书习惯,提升国民的“现代修养”。

  鲁迅、梁启超也主张提升国民教养

  问:说到读书,日本的情况比中国要好一些,为什么?

  马场公彦:日本从明治维新起,便非常重视国民教育,所以识字率较高,培育了全民读书的习惯。日本一些出版社的历史很长,岩波书店已105年了,有的书店已150年了。

  “二战”时,很多来中国的日本士兵会在背包里放一本“岩波新书”。因为他们心里很害怕,人在面对死亡时,总希望能与最美好的东西在一起,比如最美的风景、爱人的陪伴等,在他们看来,“岩波新书”也是最美的东西。

  问:在实藤惠秀先生的名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提到清朝和日本在引进电报、火炮、纺织机等方面,几乎是同步的,但在引进书报、法律、现代教育等方面,清朝却落后四五十年,这是否是造成两国后来不同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场公彦:在现代社会中,媒体非常重要。梁启超在日本创办了《民报》,提出的目标就是提高中国人的教养,通过改造国民性,建起一个现代国家。可惜他的想法在当时未能普及。

  至于说是不是重要原因,这很难下断语。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和日本的情况不同。日本未遭到列强的直接入侵,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可以培养独立的、适合日本的文化。中国地域广,各地差异大,很难做到这一点。

  不论是梁启超,还是后来的鲁迅,都主张从“提高中国人的教养”入手,这个主张一直延续了下来。

  辞典里能查到的东西一律不写

  问:在培育阅读文化方面,日本有什么好经验?

  马场公彦:阅读要从小培养。日本的绘本文化很发达,针对0岁、1岁、2岁、3岁不同年龄的幼儿,都有相应的绘本。 至于4岁以上,绘本中的文字部分会越来越多。

  中国自古也有阅读传统,但在过去100多年中,局势比较动荡,传统被中断。不过,如今中国也引入了大量绘本,相信在将来,会形成自己的阅读文化。

  还有一点很重要:日本非常重视图书馆。在日本,每所学校都有图书馆,老师会劝学生去借书。据2010年统计,日本借书的人已超过买书的人。此外,公共图书馆的运作是日本地方政府施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岩波书店能请出这么多大学者来给“岩波新书”写东西,他们不觉得写这种书很无聊吗?

  马场公彦:这是日本独特的传统,即:只有行业公认的、最顶级的学者才有资格给大众写书,这是一种荣誉。

  这种书语言虽然比较简单,分量却很重,要成为现代人常识的组成部分。

  别的国家大学者不写这种书,因为他们总是面面俱到,这样就会把书写得很厚,占用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岩波新书”则只讲一部分,我们对作者的要求是,凡是辞典里能查到的东西一律不写,所以好读、有趣。

责任编辑:
马场公彦:当代日本人对中国人好感度为何这么低?

马场公彦:当代日本人对中国人好感度为何这么低?

2019-06-14 14:21:19
来源:东亚评论 作者: 马场公彦
关键词:日本 我要评论
只有行业公认的、最顶级的学者才有资格给大众写书,这是一种荣誉。这种书语言虽然比较简单,分量却很重,要成为现代人常识的组成部分。

   “天地有大义,人类有良心,无优于、强于真理之物。权力无法战胜道义,利剑不能斩断思想。”

  这是日本著名出版家岩波茂雄在《世界》杂志发刊词中写下的话,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反省。

  《世界》杂志诞生于“二战”刚结束时的日本,至今仍在发行。岩波茂雄坚决反对侵华战争,为此差点被告上法庭。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让岩波茂雄深感惊愕:如此不义之事,却很少有日本人公开表示反对。

  岩波茂雄意识到:日本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虽然国民知识水准大大提高,却未形成“现代教养”。为补足这一短板,1938年11月,岩波茂雄力主推出“岩波新书”。“岩波新书”是最顶级学者写给大众的系列书籍,一般不超过250页,它以“尊重古典,推进科学,普及正确知识”为宗旨,致力于培养“现代教养”。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至暗时代,“岩波新书”坚守了人类思想中最美好的部分,即:生而为人,虽然我们常被偏见、歧视与仇恨等迷惑,但最终会回到人的立场上达成共识,理性终将显扬,良知终将苏醒。

  战争结束后,岩波茂雄进一步反省道:“岩波书店要传播的文化,虽然有做最前沿的工作,但却没有与生活结合,所以没有广泛普及至国民。而进入此间隙的是法西斯主义,知识分子被一般的国民孤立了,也无法生产和普及用于抵抗的武器。如果不更加努力向大众普及的话,是不行的。”

  昌明教育,开启民智,出版业责任深重。

  80年过去了,“岩波新书”仍不断推出新书,且本本都是畅销书。中国的情况与日本不尽相同,但随着快速发展,同样出现了“有知识,无教养”“了解了很多知识,却不辨真伪”等现象。

  在中国,顶级学者很少给普通读者写书,导致一些现代人应掌握的常识长期得不到普及,体现在网络上,浮躁、肤浅、反智的观点盛行,一些“网红”靠贩卖不正确的“知识”上位,却得到网友的追捧。

  愚昧与狭隘是没有未来的,只会一次次将人们带入集体悲剧中。欲免于苦难,唯有觉醒。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新经典·岩波新书精选”的人越多,未来便越有保障。为此,特专访了岩波书店总编辑、学者马场公彦。

下载 (6).jpg

马场公彦

  日本老百姓渴望中日友好

  问:作为学者,您的《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中文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在中国颇有口碑,能先说说您的这本书吗?

  马场公彦:谢谢。这本书写于8年前,当时我在早稻田大学读博士。我发现,日本谈“中国观”的人不少,却很少有人关注1945年到1972年之间的情况。

  1945年到1972年期间,中日断交,双方往来较少。我收集了当时的日本报纸、杂志,发现关于中国的报道非常多,大大超出我的想象。

  当时日本人更关注日美关系,因美国政府正操控着日本政府,冲绳县驻扎着美军。所以,日本百姓对坚持自力更生、抵抗帝国主义霸权的中国感到好奇。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方面的主持者是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但在他们背后,是来自日本民众的大力支持。

  问:日本民众如此支持中日邦交正常化,为何后来风波不断?

  马场公彦:因长时间断交,日本缺乏中日恢复常态关系的经验,出现了许多风波。不过,近年来双方人民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每年超1千万中国人到日本,从最新的民意调查结果看,“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度”与“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都在上升,已达到过去10年的最高点。

  在中日两国交往中,有过很痛苦的过去,但也有美好的记忆。

  比如1978年,邓小平访日,他坐“新干线”到大阪,会见了松下幸之助,松下说:为了中国发展,他愿不计酬劳、全力帮助。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一些经验与日本相关。

  如果能更多反省负面的历史,发扬正面的历史,中日关系的明天会更好。

  日本的国家性格正走向“内向化”

  问:说到民意调查,普通中国人感到不满的是,在绝大多数时期,“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度”明显高于“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这是为什么?

  马场公彦: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一度进入了所谓的“蜜月期”,可随着了解的增加,彼此的差异渐渐显露出来。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人对中国产生了“异和感”,至今仍未改变。

  一方面,日本经济长期萧条,令国家性格走向“内向化”,不太关心外部世界。现在每年都有很多中国人到日本,可到中国的日本人却越来越少。中国人大量购买日本的书籍、电影、动漫、音乐等,日本人却很少买中国的相关产品,他们看不到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另一方面,日本媒体刻意渲染中国的负面形象。这些媒体只关注政治,不关注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中国很大,不同地方的情况完全不同。可从日本媒体中,很难看到这种不同,这给普通日本人以误导。

  上世纪70年代,日本歌手谷村新司来到中国,办了演唱会,还在上海音乐学院当了一段时间的教授,他是通过实际接触来了解中国的,如今这样的日本人不多。

  缺乏现代素养,知识再多也没用

  问:作为学者,从事出版工作是否会耽误您的研究时间?

  马场公彦:我是在出版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去做研究的。做研究可以提高日本学术的水平,做出版可以培育日本学术的基础,结果都是一样的。

  做出版确实很忙,但总还是能挤出时间去做研究。不论是出版,还是做研究,都是创造的过程,都让人愉快。所以没觉得谁耽误了谁。

  问:许多出版人更喜欢做学术性书籍,编辑“岩波新书”,会不会觉得有点大材小用?

  马场公彦:岩波书店初期也是以学术书籍为主。1938年时,岩波茂雄先生开始反思:为什么日本人要侵占中国呢?日本文化受惠于中国甚多,却为何如此忘恩负义?

  岩波茂雄发现,当时日本人很重视中国古典文化,却不重视中国现代文化,因为出版人没努力介绍后者,导致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歘发“岩波新书”,目的在于提高日本人的学习水平,致力于提升“现代教养”。如果缺乏“现代教养”,知识再多也没用。

  东亚教育传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问:培养“现代教养”还是要靠教育吧,读书能起多大作用?

  马场公彦:教育很重要,但东亚式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太重视死记硬背,无法适应时代需要,必须有所改变。

  2020年起,日本的《小学生教育指导纲要》将全面改变,不再单纯追求记忆量,而是强调读解力,培养学生们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在现代社会,重要的不是给出答案的能力,而是追寻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通过读书来培养。

  令人担忧的是,日本人读书率正在下降。调查显示,52%的国民一个月读不了一本书。相比之下,小学生读书较多,因为按规定,学校每天必须安排30分钟的读书时间。可到了初中和高中,因升学考试压力太大,学生们根本没时间读书。考入大学后,大学生们也不怎么读书了。因为中学时长年不读书,已没有读书的习惯了。

  东亚教育体制过于强调统一化,可在全球化时代,每个人的背景不一样,个性不一样,必须培养多文化共生的习惯。日本的高考制度只能培养官僚,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据我了解,到2020年,日本大学的高考制度也会改变,不再是现在的统一考试了,这有助于培养读书习惯,提升国民的“现代修养”。

  鲁迅、梁启超也主张提升国民教养

  问:说到读书,日本的情况比中国要好一些,为什么?

  马场公彦:日本从明治维新起,便非常重视国民教育,所以识字率较高,培育了全民读书的习惯。日本一些出版社的历史很长,岩波书店已105年了,有的书店已150年了。

  “二战”时,很多来中国的日本士兵会在背包里放一本“岩波新书”。因为他们心里很害怕,人在面对死亡时,总希望能与最美好的东西在一起,比如最美的风景、爱人的陪伴等,在他们看来,“岩波新书”也是最美的东西。

  问:在实藤惠秀先生的名著《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中,提到清朝和日本在引进电报、火炮、纺织机等方面,几乎是同步的,但在引进书报、法律、现代教育等方面,清朝却落后四五十年,这是否是造成两国后来不同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场公彦:在现代社会中,媒体非常重要。梁启超在日本创办了《民报》,提出的目标就是提高中国人的教养,通过改造国民性,建起一个现代国家。可惜他的想法在当时未能普及。

  至于说是不是重要原因,这很难下断语。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和日本的情况不同。日本未遭到列强的直接入侵,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可以培养独立的、适合日本的文化。中国地域广,各地差异大,很难做到这一点。

  不论是梁启超,还是后来的鲁迅,都主张从“提高中国人的教养”入手,这个主张一直延续了下来。

  辞典里能查到的东西一律不写

  问:在培育阅读文化方面,日本有什么好经验?

  马场公彦:阅读要从小培养。日本的绘本文化很发达,针对0岁、1岁、2岁、3岁不同年龄的幼儿,都有相应的绘本。 至于4岁以上,绘本中的文字部分会越来越多。

  中国自古也有阅读传统,但在过去100多年中,局势比较动荡,传统被中断。不过,如今中国也引入了大量绘本,相信在将来,会形成自己的阅读文化。

  还有一点很重要:日本非常重视图书馆。在日本,每所学校都有图书馆,老师会劝学生去借书。据2010年统计,日本借书的人已超过买书的人。此外,公共图书馆的运作是日本地方政府施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岩波书店能请出这么多大学者来给“岩波新书”写东西,他们不觉得写这种书很无聊吗?

  马场公彦:这是日本独特的传统,即:只有行业公认的、最顶级的学者才有资格给大众写书,这是一种荣誉。

  这种书语言虽然比较简单,分量却很重,要成为现代人常识的组成部分。

  别的国家大学者不写这种书,因为他们总是面面俱到,这样就会把书写得很厚,占用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岩波新书”则只讲一部分,我们对作者的要求是,凡是辞典里能查到的东西一律不写,所以好读、有趣。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马场公彦:当代日本人对中国人好感度为何这么低?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