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作者按:
现在,南奥塞梯又在上演“加入俄罗斯”的戏剧。翻翻我的这篇旧文,觉得它还不失时代的意义。我觉得,历史给人的启示是:俄罗斯在俄乌战争陷于严重局面时,又借助于南奥塞梯的“自愿加入”,想利用大高加索两边局势(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社会的,人心的)的变化,来稳定动荡不定的乌克兰战场。
一,“自愿加入”是俄罗斯帝国、苏联的传统国策,是“收集土地”永恒的手段;
二,先有克里米亚的“自愿加入”,后有卢甘斯克,顿涅茨克的“自愿加入”,现在又出现南奥塞梯的“自愿加入”,乌克兰地区,大高加索两边,黑海沿岸就难得太平,这也就不足为奇了。我想,这个俄罗斯习惯了的历史进程显然并不会终结于南奥塞梯的“自愿加入”;
三,“收集土地”是俄罗斯的国法,“自愿加入”也是俄罗斯的国法,不惜一切手段“收集土地”,“自愿加入”,无论是战争的,还是非战争的,俄罗斯的“传统”,俄罗斯的“正义”,俄罗斯的“利益”总是第一位的。于俄罗斯而言,这种“自愿加入”的“收集土地”也就自然是永恒的“正义”,“传统”和“利益”的。
四,南奥塞梯的“自愿加入”不会定格在南北奥塞梯,不会定格在高加索和黑海,更不会只定格在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关系上,而是将再一次深刻、深重影响俄罗斯与美国与西欧的多边、多层次的关系上。“北约”与“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与利益”的冲突、较量会再次升级为这一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难以化解的的严重的、严峻的因素。
在当今人人都可能是国际问题评论、分析、预测专家的时代,更需要对真实历史的了解,确认和依据。重读我自己的这篇文章,觉得还是谈了点历史的。现在,我觉得可以再发一遍,它虽不能深刻启迪人的思维和睿智,但总可以让专家们,准专家们侃侃而谈时有点历史事实为依据。
本文收于我的文集《光荣与梦想——重读俄罗斯》(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今天距离原文发表已有14年零5个月。
【以下为正文部分】
奥塞梯人是高加索的一个主要人种,这个民族有着古老的历史、漫长的发展进程。在经过许多世纪的变迁后,奥塞梯人定居在大高加索山脉的南北两侧。南北奥塞梯人的语言和文化是共同的,但在最近的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分居在大山两侧的奥塞梯人被组织在两个不同的政治结构里。大山以北的奥塞梯人从属于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共和国——北奥塞梯共和国,而大山以南的奥塞梯人则生活在一个从属于格鲁吉亚共和国的自治州,这两个地区处于同一个政治级别的水平之上。北奥塞梯共和国经历了从自治州到自治共和国,再到共和国的发展道路,而南奥塞梯自治州一直在争取从自治州到自治共和国,再到完全独立的国家道路上蹒跚。
由于南北奥塞梯后面都有先后有苏联、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政治背景,所以南北奥塞梯之间的分合之争长期都是苏联(后是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关系微妙发展的关键,或者说,格苏(现在是格俄)之间关系的万千变化大多数是由于奥塞梯问题引起的。
作为政治结构的南北奥塞梯的由来
大高加索山脉将奥塞梯人居住的地方分为两块,这是大自然造就的。但是,大山并没有阻隔南北两地的奥塞梯人来往。在大高加索山中有数不清的缝隙,或者叫做是山间小道。南北奥塞梯人就是通过这些小道延续着他们世代的生活、命运和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这些小道只有他们才清楚,只有于他们才敢于穿行其间而乐此不疲。对于他们来说,大山不是阻隔,而是将南北奥塞梯人永远连接在一起的桥梁。
沙皇统治者的一个梦寐以求的战略是:将南北奥塞梯人分割开来,以便于在这边疆之地的开拓。十九世纪上半叶,高加索的驻军司令罗曾男爵给切尔内绍夫伯爵写信说:“只要看一眼地图,就可得出结论,奥塞梯人的土地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政府的特别关注。我们若要牢固占领奥塞梯,就必须断然沿高加索的山脊将其分为两部分。”所以,从此时起,采取坚决的措施以占领奥塞梯就成了沙皇政府的国策。俄土战争后,沙皇兵分两路,进军南北奥塞梯,结果使那些地区荒芜人烟。近一个世纪中,奥塞梯人对沙皇政府的反抗起义连续不断。尽管如此,南北奥塞梯并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结构。
到了二十世纪初,奥塞梯人反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17年夏天,在北奥塞梯出现了革命民主党——“切尔曼党”。当时,在捷列克河地区工作的谢尔盖·基洛夫对于这个党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尽力施加影响。十月革命成功后,1918年4月,在北奥塞梯的捷列克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承认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的政权,并宣布捷列克区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大会还给列宁发去了贺电,其中写道:“在您的红旗下,在您的劳动战胜资本的象征下,我们,劳动奥塞梯的儿女们渴望实现第三次革命的口号。”也就是这次大会上,“切尔曼党”宣布与俄共(布)合并。
1919年1月底,在俄罗斯中部地区遭到残败的邓尼金的残部溃逃到北高加索地区。瞬间,邓尼金的军队控制了弗拉季高加索附近的捷列克河沿岸地区。为了追击邓尼金的残部,由奥尔忠尼启则、基洛夫和瓦西连科率领的红军第11集团军已经进驻北奥塞梯北边的皮亚季戈尔斯克城。转入地下的奥塞梯革命军事委员会率军占领了弗拉季高加索并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此后,它立即给奥尔忠尼启则和基洛夫发去电报,通知他们已经在弗拉季高加索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奥尔忠尼启则和基洛夫等热烈祝贺奥塞梯劳动人民的胜利,并说他们自己“近日到达”。
1920年3月31日,由基洛夫、奥尔忠尼启则和瓦西连科率领的第11集团军的主力部队进入弗拉季高加索。22日,邓尼金沿着格鲁吉亚军路向格鲁吉亚方向溃逃。24日,当地政权宣布“一切政权归革命委员会”。1920年11月17日,斯大林在北奥塞梯的“捷列克人民代表大会”上宣布北高加索各族人民自治——成立了“山地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按照俄罗斯史书的记载,这个山地共和国事实上是在1921年1月20日才正式成立的),弗拉季高加索成为这个新共和国的首府。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山地共和国”的成立、北高加索和北奥塞梯政治结构的出现,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上第一次不仅将高加索分为两部分——北高加索和南高加索,而且将奥塞梯一分为二——北奥塞梯和南奥塞梯。
不甘寂寞的南奥塞梯
现在已经解密的档案材料可以确切说明,为什么苏维埃政权的初年在建立奥塞梯的政权时,没有将南奥塞梯包括进去,为什么斯大林和苏维埃政权会单独宣布北奥塞梯为一个自成一方的自治地区。但是,从当时的事实可以看出,至少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妨碍了南北奥塞梯在当时就成为一个自治整体,第一是南奥塞梯在格鲁吉亚中的地理位置,另一个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还没有足够的力量越过高耸的大高加索山脉,将南奥塞梯与北奥塞梯联成一起,囊括于俄罗斯联邦的版图之内。此外,也许这一点是更为重要的,这时,格鲁吉亚尚没有成为苏维埃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直到1921年2月25日才宣告成立,由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三国组成的“三国联盟”,即后来史书所说的“南高加索联邦”在1922年3月12日才建立起来),因此无论在政治、外交、经济和社会关系上,苏维埃政权都没有权力和力量去解决位于格鲁吉亚领土中的南奥塞梯问题。
但是,尽管如此,南奥塞梯并不甘于与北奥塞梯苏维政权相脱离的状态。几乎就在红军进入北高加索的时候起,南奥塞梯也动荡起来。1920年5月6日,在南奥塞梯的卢克村,在格鲁吉亚境内成立的第一个革命委员会——南奥塞梯革命委员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和与俄罗斯联邦合并,但此举遭到格鲁吉亚当局的镇压。苏维埃政权对南奥塞梯事件的立场,可以从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5月7日致格鲁吉亚当局的正式照会中看得出来:“我们不安地获悉,格鲁吉亚的军队被派往已经宣布成立苏维埃共和国的南奥塞梯,以消灭这个政权。我们坚决要求,如果这一情况属实,应从奥塞梯召回自己的军队,因为我们认为,奥塞梯应该有一个它想要的政权。格鲁吉亚对奥塞梯事务的干涉无论如何也不能表明对别国内部事务的干涉是有道理的。”契切林的这份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从一开始就是把南奥塞梯看成是苏维埃俄国的一部分,因为南北奥塞梯是一个民族,所以应该组成一个国家。
1920年5月31日,一支由南奥塞梯人组成的部队由北高加索进入卢克地区,援助南奥塞梯革命军事委员会的行动。6月6日,这支联合部队粉碎了格鲁吉亚当局的军队,8日,在茨辛瓦利的数千人的群众大会上宣布在南奥塞梯的土地上成立苏维埃政权。在南奥塞梯革命委员会签署的命令中说:“南奥塞梯起义的农民赶走了格鲁吉亚孟什维克的军队,从奥尼到杜舍特的苏维埃政权宣告建立了。在上述土地上的全部政权归奥塞梯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位于茨辛瓦利城。已经向俄罗斯联邦文件人民委员部申述了南奥塞梯与苏维埃政权合并的意愿。”
但是,这次军事行动遭到格鲁吉亚当局的严厉镇压,许多南奥塞梯人因此被杀或者大批越过大山逃往北奥塞梯地区。1920年6月18日,俄共(布)南奥塞梯民族区委员会给列宁发了求救电:“南奥塞梯共产党员的队伍已经耗尽了所有的弹药。凶残的孟什维克匪帮焚烧村庄。已经有25个大村庄被焚烧一空,小的尚没有计算在内。所有的和平居民,从小孩到大人都被无情地杀戮。当局的命令就是这样的卑鄙无耻。劳动的奥塞梯在力量悬殊的、艰难的斗争中流血,正期待决定性的援助。”
列宁对南奥塞梯以及整个格鲁吉亚的情况十分关注。1921年2月14日,作出了关于支援格鲁吉亚起义的决定:“中央倾向于准许第11集团军积极支援格鲁吉亚的起义并占领梯比利斯,条件是:遵守国际准则,第11集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全体委员经过认真研究全部情况后保证取得成功。”列宁强调,要第11集团军的所有负责人立即汇报情况,“在我们答复所有这些人的电报之前,不得采取任何决定性的步骤。”列宁还强调此事要高度保密,要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斯克良斯基在发送此份电报时,“要特别当心,亲自守着,留下原件后发给斯米尔加,要求他亲自守在接收机旁并亲自解码(向总司令口述密件内容,不要把密件拿给他看)。斯大林亲自将密件发给奥尔忠尼启则。这样便可万无一失。”
但是,在中央没有作出最后决定前,第11集团军却擅自行动,进军格鲁吉亚。当时的共和国军队总司令谢·加米涅夫给斯克良斯基发了一份电报,其中写道:“由于第11集团军擅自行动,我们面对的是攻入格鲁吉亚这一既成事实:红军已经越过格鲁吉亚边界,正同格鲁吉亚军队交战。”由于这一突发事件,高加索地区出现了交通运输、燃料、粮食和军需品供应的极端紧张。所以,加米涅夫在电报最后说:“最后强调,军事部门所有这些过分的要求是第11集团军司令部无视前线的整个局势和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现状而擅自决定造成的。”
第11集团军军事行动的结果是在格鲁吉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25日)。随之,南奥塞梯人的部队也从北奥塞梯越过几处“山间小道”回归,3月5日,他们攻占了茨辛瓦利,宣布建立苏维埃政权。对于这个既成事实,列宁给第11集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了一份电报,全文是:“鉴于第11集团军的部队已驻扎在格鲁吉亚,希望你们与格鲁吉亚革命军事委员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严格遵守革命委员会的指示,未经格鲁吉亚革命委员会同意不得采取任何触犯当地居民利益的措施,要特别尊重格鲁吉亚的主权机关,对待格鲁吉亚居民格外关心和谨慎。立即向集团军的所有机关,包括特别部下达有关指示。要追究违反这一指示者的责任,一旦发生违反指示的事件或者与当地居民发生小小的摩擦或误会,都应立即报告。”
1922年4月22日,颁布了成立“南奥塞梯自治州”法令。同一天的《真理报》发表社论说:“关于组建南奥塞梯自治州的法令是苏维埃政权的最忠实的捍卫者、英勇的南奥塞梯人民经济恢复和政治发展的唯一的和良好的保证。”
而当1936年12月,随着其他自治州升格为自治共和国,北奥塞梯自治州也改为北奥塞梯自治共和国。但是,南奥塞梯自治州的法律地位却一直没有发生变动。在数十年的历史进程中,除了种种因素外,斯大林的故乡哥里就在茨辛瓦利的附近,因此来自斯大林本人和中央政府的“特别关照”,就使北奥塞梯逐渐发展成为俄罗斯在北高加索地区的最可靠的支持者和最可信赖的地方政权主体,而南奥塞梯却一直在俄格关系中寻求自己的出路:或是期望与俄罗斯联合,或是脱离格鲁吉亚而独立。
茨辛瓦利:苏联时期的最后一次动乱
1989年11月10日,南奥塞梯自治州苏维埃会议通过决议,将自己的自治州升格为格鲁吉亚属下的“南奥塞梯自治共和国”。第二天,格鲁吉亚最高苏维埃否决了南奥塞梯的决议。随之,格鲁吉亚人和南奥塞梯人之间的民族矛盾加剧。梯比利斯街头出现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1990年是格鲁吉亚的苏维埃选举年,由于南奥塞梯对选举的不满,在选举前一个月,即1990年9月20日,南奥塞梯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主权宣言”,决定改名为苏联属下的“南奥塞梯苏维埃民主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向民众发出呼吁书,呼吁南奥塞梯人抵制苏维埃选举,其中写道:“不能在其背后,在没有征询南奥塞梯人的意见,仅仅依据当地格鲁吉亚居民的个别人士以及居住在南奥塞梯地区以外的一些奥塞梯人的愿望,来决定南奥塞梯人的命运。”呼吁书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平权、正义和理智必胜!”
格鲁吉亚最高当局当即颁布法令,取消这一决定。10月,南奥塞梯人再次重申这一决定,并宣布于12月9日举行全民选举,以确定南奥塞梯人的最终选择。12月9日,南奥塞梯当局宣布的选举结果是,70%的选民承认了“南奥塞梯苏维埃民主共和国”这一选择。12月11日,格鲁吉亚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不承认这一选举结果,取消南奥塞梯自治州,取消南奥塞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将不服从格鲁吉亚最高当局决定的南奥塞梯负责人提交检察院审查。在最高苏维埃主席加姆沙胡尔季阿签署的决议中申述了三点理由,一是,1922年组建的“南奥塞梯自治州”是违反了在当地居住的格鲁吉亚居民的意愿的,二是,奥塞梯人在苏联境内已经有了自己的国家,三是,在南奥塞梯,只有少量的奥塞梯人。当时,加姆沙胡尔季阿说过这样的“名言”:“每一个有健康思维的奥塞梯人都应该和格鲁吉亚人在一起。他们既不需要自治州,也不需要共和国。”他还说:“至于说到在格鲁吉亚少数民族生活得不好,这是克里姆林宫及被其所收买的人散布的谎言,这是在把水搅浑。”加姆沙胡尔季阿在南奥塞梯问题上持非常强硬的立场:“我将带领20万人的军队。在萨马恰布罗的土地上将不会再有一个奥塞梯人。我要求将苏联的旗子降下来。”
这种冲突表面上看是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之间的,但实际上是格鲁吉亚和苏联之间的冲突,在这苏联濒临解体的前夕,这些冲突一方面是预示格鲁吉亚即将脱离苏联而进行的一次搏斗,而另一方面则表明苏联当局在为南奥塞梯最终回归到苏联的权力范围之内而作最后一搏。
12月12日,在茨辛瓦利死了三个人:两个格鲁吉亚人,一个奥塞梯人,但其中一人是格鲁吉亚最高苏维埃主席加沙胡尔季阿的保镖。格鲁吉亚和苏联都向南奥塞梯首府派出特种部队,于是南奥塞梯的冲突升级,迅速扩展开来。到1991年1月5—8日,南奥塞梯首府茨辛瓦利的流血冲突发展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苏格双方的军队、内务部队和警察部队大量齐集茨辛瓦利。人员死伤很多,大量财产遭到损失和破坏。为争夺对南奥塞梯的控制权,苏联和格鲁吉亚的武装人员和警察在市内整整战斗了三天。7日,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还为此颁布了一份总统令——“关于1990年12月在格鲁吉亚共和国所采取的一些合法行动”的总统令。戈尔巴乔夫把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双方都打了板子,说双方的决议都是和苏联宪法相违背的,南奥塞梯宣布自己独立不合法,因为苏联宪法第87条规定南奥塞梯属于格鲁吉亚;双方的军事行动都无法律效力,因为它们违反了当地居民的权利和法律利益。因此,总统令要求格鲁吉亚在3天内从茨辛瓦利撤出军队。
1991年4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签署决议,要求总统宣布在南奥塞梯的土地上实行“紧急状态”。同一天,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叶利钦也签署决议,要求格鲁吉亚恢复南奥塞梯自治州和所有国家政权机构的法律地位,取消封锁,准予逃亡的南奥塞梯人返回故土。叶利钦还特别强调了“和北奥塞梯自治共和国人民的团结”,说“作为俄罗斯联邦一部分的这个共和国的安定和安全是由俄罗斯联邦来保证的。”然而,由于中央政权的无力以及其他种种因素,1月5日开始的流血冲突竟然持续了3个月,百姓深受动乱之苦。
在南奥塞梯的土地上发生的这场严重流血事件被人们称之为“战争”,而南奥塞梯人把它称为是格鲁吉亚人对南奥塞梯人搞的“种族灭绝”。无论怎样一种说法,其结果是:大量的南奥塞梯人越过大山,到北奥塞梯来避难。此后,这一地区的民族矛盾急剧升级,到1992年,当又有一批南奥塞梯人穿越大高加索山,试图进入北奥塞梯的土地时遭到格鲁吉亚军队的伏击,于是,在南奥塞梯的茨辛瓦利再次发生流血冲突,南北奥塞梯的冲突再次升级,格俄之间的关系因南奥塞梯问题而又趋紧张。而在这之后,涌进北奥塞梯的南奥塞梯人就更多,发生在南部边界线上的冲突就逐渐影响到了北奥塞梯的土地,并且向北、向西北展到北奥塞梯和印古什的边界。最近十几年来,南奥塞梯和格鲁吉亚的关系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进程之中,冲突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程度上爆发,直至这次南奥塞梯的再次宣布进行选举和要求脱离格鲁吉亚而独立。
几句结束语
1,从南奥塞梯和格鲁吉亚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看,南奥塞梯对格鲁吉亚的“反叛”始终沿着一条公式般的路子周而复始:因民族间的厉害关系而出现冲突事件,接着就是南奥塞梯宣布召开自己的会议、进行自己的选举,并宣布自己升级为独立的共和国(或是在格鲁吉亚管辖下,或是隶属于苏联或俄罗斯,最近一次是宣布自己的“真正独立”)。
2,而这一进程的演变结果是:格鲁吉亚当局的干预和镇压,继而是苏联或俄罗斯政府的干预,最后是双方都派出自己的军队、内务部队和警察部队,名义上是要在南奥塞梯的土地上稳定秩序,实际上是苏格(俄)双方暗中较量对南奥塞梯的控制程度和影响力的大小。
3,南奥塞梯历次的宣布独立和自行选举的结果,在表面上,苏(俄)格双方都不表示赞同,但实际上双方都有各自的倾向性。
4,在格鲁吉亚独立,俄罗斯的势力在格鲁吉亚逐渐削弱的情况下,俄罗斯已经丧失了在南奥塞梯发生任何事件时,再往那里派出自己军队的任何法律依据。因此,南奥塞梯和格鲁吉亚、南奥塞梯和俄罗斯、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关系调整就具有了一些新的因素。但是,那种在这块土地上久已存在的格俄双方对南奥塞梯的“独立”和自行选举“拒不承认”的做法仍在生效,并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下去。
5,南奥塞梯和格鲁吉亚关系的调整和发展直接影响着格俄两国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两国的双边关系。尤其是在俄罗斯的车臣存在分裂主义势力和实际的反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的状态下,南奥塞梯问题对于北高加索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也对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和策略以及整个外交决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南奥塞梯问题仍然是解决俄格关系中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对于俄罗斯(尤其是北高加索),还是对于格鲁吉亚,一个稳定的南奥塞梯比一个动乱不止的南奥塞梯要有利得多。南北奥塞梯——一个历史的高尔丢斯之结,又是一个俄罗斯的和格鲁吉亚的政治家必须面对的紧迫现实问题。
本文原题为《南北奥塞梯——一个历史的高尔丢斯之结》
作者按:
现在,南奥塞梯又在上演“加入俄罗斯”的戏剧。翻翻我的这篇旧文,觉得它还不失时代的意义。我觉得,历史给人的启示是:俄罗斯在俄乌战争陷于严重局面时,又借助于南奥塞梯的“自愿加入”,想利用大高加索两边局势(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社会的,人心的)的变化,来稳定动荡不定的乌克兰战场。
一,“自愿加入”是俄罗斯帝国、苏联的传统国策,是“收集土地”永恒的手段;
二,先有克里米亚的“自愿加入”,后有卢甘斯克,顿涅茨克的“自愿加入”,现在又出现南奥塞梯的“自愿加入”,乌克兰地区,大高加索两边,黑海沿岸就难得太平,这也就不足为奇了。我想,这个俄罗斯习惯了的历史进程显然并不会终结于南奥塞梯的“自愿加入”;
三,“收集土地”是俄罗斯的国法,“自愿加入”也是俄罗斯的国法,不惜一切手段“收集土地”,“自愿加入”,无论是战争的,还是非战争的,俄罗斯的“传统”,俄罗斯的“正义”,俄罗斯的“利益”总是第一位的。于俄罗斯而言,这种“自愿加入”的“收集土地”也就自然是永恒的“正义”,“传统”和“利益”的。
四,南奥塞梯的“自愿加入”不会定格在南北奥塞梯,不会定格在高加索和黑海,更不会只定格在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关系上,而是将再一次深刻、深重影响俄罗斯与美国与西欧的多边、多层次的关系上。“北约”与“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与利益”的冲突、较量会再次升级为这一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难以化解的的严重的、严峻的因素。
在当今人人都可能是国际问题评论、分析、预测专家的时代,更需要对真实历史的了解,确认和依据。重读我自己的这篇文章,觉得还是谈了点历史的。现在,我觉得可以再发一遍,它虽不能深刻启迪人的思维和睿智,但总可以让专家们,准专家们侃侃而谈时有点历史事实为依据。
本文收于我的文集《光荣与梦想——重读俄罗斯》(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今天距离原文发表已有14年零5个月。
【以下为正文部分】
奥塞梯人是高加索的一个主要人种,这个民族有着古老的历史、漫长的发展进程。在经过许多世纪的变迁后,奥塞梯人定居在大高加索山脉的南北两侧。南北奥塞梯人的语言和文化是共同的,但在最近的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分居在大山两侧的奥塞梯人被组织在两个不同的政治结构里。大山以北的奥塞梯人从属于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共和国——北奥塞梯共和国,而大山以南的奥塞梯人则生活在一个从属于格鲁吉亚共和国的自治州,这两个地区处于同一个政治级别的水平之上。北奥塞梯共和国经历了从自治州到自治共和国,再到共和国的发展道路,而南奥塞梯自治州一直在争取从自治州到自治共和国,再到完全独立的国家道路上蹒跚。
由于南北奥塞梯后面都有先后有苏联、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政治背景,所以南北奥塞梯之间的分合之争长期都是苏联(后是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关系微妙发展的关键,或者说,格苏(现在是格俄)之间关系的万千变化大多数是由于奥塞梯问题引起的。
作为政治结构的南北奥塞梯的由来
大高加索山脉将奥塞梯人居住的地方分为两块,这是大自然造就的。但是,大山并没有阻隔南北两地的奥塞梯人来往。在大高加索山中有数不清的缝隙,或者叫做是山间小道。南北奥塞梯人就是通过这些小道延续着他们世代的生活、命运和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这些小道只有他们才清楚,只有于他们才敢于穿行其间而乐此不疲。对于他们来说,大山不是阻隔,而是将南北奥塞梯人永远连接在一起的桥梁。
沙皇统治者的一个梦寐以求的战略是:将南北奥塞梯人分割开来,以便于在这边疆之地的开拓。十九世纪上半叶,高加索的驻军司令罗曾男爵给切尔内绍夫伯爵写信说:“只要看一眼地图,就可得出结论,奥塞梯人的土地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政府的特别关注。我们若要牢固占领奥塞梯,就必须断然沿高加索的山脊将其分为两部分。”所以,从此时起,采取坚决的措施以占领奥塞梯就成了沙皇政府的国策。俄土战争后,沙皇兵分两路,进军南北奥塞梯,结果使那些地区荒芜人烟。近一个世纪中,奥塞梯人对沙皇政府的反抗起义连续不断。尽管如此,南北奥塞梯并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结构。
到了二十世纪初,奥塞梯人反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17年夏天,在北奥塞梯出现了革命民主党——“切尔曼党”。当时,在捷列克河地区工作的谢尔盖·基洛夫对于这个党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尽力施加影响。十月革命成功后,1918年4月,在北奥塞梯的捷列克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决议承认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的政权,并宣布捷列克区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大会还给列宁发去了贺电,其中写道:“在您的红旗下,在您的劳动战胜资本的象征下,我们,劳动奥塞梯的儿女们渴望实现第三次革命的口号。”也就是这次大会上,“切尔曼党”宣布与俄共(布)合并。
1919年1月底,在俄罗斯中部地区遭到残败的邓尼金的残部溃逃到北高加索地区。瞬间,邓尼金的军队控制了弗拉季高加索附近的捷列克河沿岸地区。为了追击邓尼金的残部,由奥尔忠尼启则、基洛夫和瓦西连科率领的红军第11集团军已经进驻北奥塞梯北边的皮亚季戈尔斯克城。转入地下的奥塞梯革命军事委员会率军占领了弗拉季高加索并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此后,它立即给奥尔忠尼启则和基洛夫发去电报,通知他们已经在弗拉季高加索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奥尔忠尼启则和基洛夫等热烈祝贺奥塞梯劳动人民的胜利,并说他们自己“近日到达”。
1920年3月31日,由基洛夫、奥尔忠尼启则和瓦西连科率领的第11集团军的主力部队进入弗拉季高加索。22日,邓尼金沿着格鲁吉亚军路向格鲁吉亚方向溃逃。24日,当地政权宣布“一切政权归革命委员会”。1920年11月17日,斯大林在北奥塞梯的“捷列克人民代表大会”上宣布北高加索各族人民自治——成立了“山地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按照俄罗斯史书的记载,这个山地共和国事实上是在1921年1月20日才正式成立的),弗拉季高加索成为这个新共和国的首府。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山地共和国”的成立、北高加索和北奥塞梯政治结构的出现,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上第一次不仅将高加索分为两部分——北高加索和南高加索,而且将奥塞梯一分为二——北奥塞梯和南奥塞梯。
不甘寂寞的南奥塞梯
现在已经解密的档案材料可以确切说明,为什么苏维埃政权的初年在建立奥塞梯的政权时,没有将南奥塞梯包括进去,为什么斯大林和苏维埃政权会单独宣布北奥塞梯为一个自成一方的自治地区。但是,从当时的事实可以看出,至少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妨碍了南北奥塞梯在当时就成为一个自治整体,第一是南奥塞梯在格鲁吉亚中的地理位置,另一个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还没有足够的力量越过高耸的大高加索山脉,将南奥塞梯与北奥塞梯联成一起,囊括于俄罗斯联邦的版图之内。此外,也许这一点是更为重要的,这时,格鲁吉亚尚没有成为苏维埃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直到1921年2月25日才宣告成立,由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三国组成的“三国联盟”,即后来史书所说的“南高加索联邦”在1922年3月12日才建立起来),因此无论在政治、外交、经济和社会关系上,苏维埃政权都没有权力和力量去解决位于格鲁吉亚领土中的南奥塞梯问题。
但是,尽管如此,南奥塞梯并不甘于与北奥塞梯苏维政权相脱离的状态。几乎就在红军进入北高加索的时候起,南奥塞梯也动荡起来。1920年5月6日,在南奥塞梯的卢克村,在格鲁吉亚境内成立的第一个革命委员会——南奥塞梯革命委员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和与俄罗斯联邦合并,但此举遭到格鲁吉亚当局的镇压。苏维埃政权对南奥塞梯事件的立场,可以从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5月7日致格鲁吉亚当局的正式照会中看得出来:“我们不安地获悉,格鲁吉亚的军队被派往已经宣布成立苏维埃共和国的南奥塞梯,以消灭这个政权。我们坚决要求,如果这一情况属实,应从奥塞梯召回自己的军队,因为我们认为,奥塞梯应该有一个它想要的政权。格鲁吉亚对奥塞梯事务的干涉无论如何也不能表明对别国内部事务的干涉是有道理的。”契切林的这份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从一开始就是把南奥塞梯看成是苏维埃俄国的一部分,因为南北奥塞梯是一个民族,所以应该组成一个国家。
1920年5月31日,一支由南奥塞梯人组成的部队由北高加索进入卢克地区,援助南奥塞梯革命军事委员会的行动。6月6日,这支联合部队粉碎了格鲁吉亚当局的军队,8日,在茨辛瓦利的数千人的群众大会上宣布在南奥塞梯的土地上成立苏维埃政权。在南奥塞梯革命委员会签署的命令中说:“南奥塞梯起义的农民赶走了格鲁吉亚孟什维克的军队,从奥尼到杜舍特的苏维埃政权宣告建立了。在上述土地上的全部政权归奥塞梯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位于茨辛瓦利城。已经向俄罗斯联邦文件人民委员部申述了南奥塞梯与苏维埃政权合并的意愿。”
但是,这次军事行动遭到格鲁吉亚当局的严厉镇压,许多南奥塞梯人因此被杀或者大批越过大山逃往北奥塞梯地区。1920年6月18日,俄共(布)南奥塞梯民族区委员会给列宁发了求救电:“南奥塞梯共产党员的队伍已经耗尽了所有的弹药。凶残的孟什维克匪帮焚烧村庄。已经有25个大村庄被焚烧一空,小的尚没有计算在内。所有的和平居民,从小孩到大人都被无情地杀戮。当局的命令就是这样的卑鄙无耻。劳动的奥塞梯在力量悬殊的、艰难的斗争中流血,正期待决定性的援助。”
列宁对南奥塞梯以及整个格鲁吉亚的情况十分关注。1921年2月14日,作出了关于支援格鲁吉亚起义的决定:“中央倾向于准许第11集团军积极支援格鲁吉亚的起义并占领梯比利斯,条件是:遵守国际准则,第11集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全体委员经过认真研究全部情况后保证取得成功。”列宁强调,要第11集团军的所有负责人立即汇报情况,“在我们答复所有这些人的电报之前,不得采取任何决定性的步骤。”列宁还强调此事要高度保密,要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斯克良斯基在发送此份电报时,“要特别当心,亲自守着,留下原件后发给斯米尔加,要求他亲自守在接收机旁并亲自解码(向总司令口述密件内容,不要把密件拿给他看)。斯大林亲自将密件发给奥尔忠尼启则。这样便可万无一失。”
但是,在中央没有作出最后决定前,第11集团军却擅自行动,进军格鲁吉亚。当时的共和国军队总司令谢·加米涅夫给斯克良斯基发了一份电报,其中写道:“由于第11集团军擅自行动,我们面对的是攻入格鲁吉亚这一既成事实:红军已经越过格鲁吉亚边界,正同格鲁吉亚军队交战。”由于这一突发事件,高加索地区出现了交通运输、燃料、粮食和军需品供应的极端紧张。所以,加米涅夫在电报最后说:“最后强调,军事部门所有这些过分的要求是第11集团军司令部无视前线的整个局势和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现状而擅自决定造成的。”
第11集团军军事行动的结果是在格鲁吉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25日)。随之,南奥塞梯人的部队也从北奥塞梯越过几处“山间小道”回归,3月5日,他们攻占了茨辛瓦利,宣布建立苏维埃政权。对于这个既成事实,列宁给第11集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了一份电报,全文是:“鉴于第11集团军的部队已驻扎在格鲁吉亚,希望你们与格鲁吉亚革命军事委员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严格遵守革命委员会的指示,未经格鲁吉亚革命委员会同意不得采取任何触犯当地居民利益的措施,要特别尊重格鲁吉亚的主权机关,对待格鲁吉亚居民格外关心和谨慎。立即向集团军的所有机关,包括特别部下达有关指示。要追究违反这一指示者的责任,一旦发生违反指示的事件或者与当地居民发生小小的摩擦或误会,都应立即报告。”
1922年4月22日,颁布了成立“南奥塞梯自治州”法令。同一天的《真理报》发表社论说:“关于组建南奥塞梯自治州的法令是苏维埃政权的最忠实的捍卫者、英勇的南奥塞梯人民经济恢复和政治发展的唯一的和良好的保证。”
而当1936年12月,随着其他自治州升格为自治共和国,北奥塞梯自治州也改为北奥塞梯自治共和国。但是,南奥塞梯自治州的法律地位却一直没有发生变动。在数十年的历史进程中,除了种种因素外,斯大林的故乡哥里就在茨辛瓦利的附近,因此来自斯大林本人和中央政府的“特别关照”,就使北奥塞梯逐渐发展成为俄罗斯在北高加索地区的最可靠的支持者和最可信赖的地方政权主体,而南奥塞梯却一直在俄格关系中寻求自己的出路:或是期望与俄罗斯联合,或是脱离格鲁吉亚而独立。
茨辛瓦利:苏联时期的最后一次动乱
1989年11月10日,南奥塞梯自治州苏维埃会议通过决议,将自己的自治州升格为格鲁吉亚属下的“南奥塞梯自治共和国”。第二天,格鲁吉亚最高苏维埃否决了南奥塞梯的决议。随之,格鲁吉亚人和南奥塞梯人之间的民族矛盾加剧。梯比利斯街头出现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1990年是格鲁吉亚的苏维埃选举年,由于南奥塞梯对选举的不满,在选举前一个月,即1990年9月20日,南奥塞梯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主权宣言”,决定改名为苏联属下的“南奥塞梯苏维埃民主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向民众发出呼吁书,呼吁南奥塞梯人抵制苏维埃选举,其中写道:“不能在其背后,在没有征询南奥塞梯人的意见,仅仅依据当地格鲁吉亚居民的个别人士以及居住在南奥塞梯地区以外的一些奥塞梯人的愿望,来决定南奥塞梯人的命运。”呼吁书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平权、正义和理智必胜!”
格鲁吉亚最高当局当即颁布法令,取消这一决定。10月,南奥塞梯人再次重申这一决定,并宣布于12月9日举行全民选举,以确定南奥塞梯人的最终选择。12月9日,南奥塞梯当局宣布的选举结果是,70%的选民承认了“南奥塞梯苏维埃民主共和国”这一选择。12月11日,格鲁吉亚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不承认这一选举结果,取消南奥塞梯自治州,取消南奥塞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将不服从格鲁吉亚最高当局决定的南奥塞梯负责人提交检察院审查。在最高苏维埃主席加姆沙胡尔季阿签署的决议中申述了三点理由,一是,1922年组建的“南奥塞梯自治州”是违反了在当地居住的格鲁吉亚居民的意愿的,二是,奥塞梯人在苏联境内已经有了自己的国家,三是,在南奥塞梯,只有少量的奥塞梯人。当时,加姆沙胡尔季阿说过这样的“名言”:“每一个有健康思维的奥塞梯人都应该和格鲁吉亚人在一起。他们既不需要自治州,也不需要共和国。”他还说:“至于说到在格鲁吉亚少数民族生活得不好,这是克里姆林宫及被其所收买的人散布的谎言,这是在把水搅浑。”加姆沙胡尔季阿在南奥塞梯问题上持非常强硬的立场:“我将带领20万人的军队。在萨马恰布罗的土地上将不会再有一个奥塞梯人。我要求将苏联的旗子降下来。”
这种冲突表面上看是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之间的,但实际上是格鲁吉亚和苏联之间的冲突,在这苏联濒临解体的前夕,这些冲突一方面是预示格鲁吉亚即将脱离苏联而进行的一次搏斗,而另一方面则表明苏联当局在为南奥塞梯最终回归到苏联的权力范围之内而作最后一搏。
12月12日,在茨辛瓦利死了三个人:两个格鲁吉亚人,一个奥塞梯人,但其中一人是格鲁吉亚最高苏维埃主席加沙胡尔季阿的保镖。格鲁吉亚和苏联都向南奥塞梯首府派出特种部队,于是南奥塞梯的冲突升级,迅速扩展开来。到1991年1月5—8日,南奥塞梯首府茨辛瓦利的流血冲突发展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苏格双方的军队、内务部队和警察部队大量齐集茨辛瓦利。人员死伤很多,大量财产遭到损失和破坏。为争夺对南奥塞梯的控制权,苏联和格鲁吉亚的武装人员和警察在市内整整战斗了三天。7日,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还为此颁布了一份总统令——“关于1990年12月在格鲁吉亚共和国所采取的一些合法行动”的总统令。戈尔巴乔夫把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双方都打了板子,说双方的决议都是和苏联宪法相违背的,南奥塞梯宣布自己独立不合法,因为苏联宪法第87条规定南奥塞梯属于格鲁吉亚;双方的军事行动都无法律效力,因为它们违反了当地居民的权利和法律利益。因此,总统令要求格鲁吉亚在3天内从茨辛瓦利撤出军队。
1991年4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卢基扬诺夫签署决议,要求总统宣布在南奥塞梯的土地上实行“紧急状态”。同一天,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叶利钦也签署决议,要求格鲁吉亚恢复南奥塞梯自治州和所有国家政权机构的法律地位,取消封锁,准予逃亡的南奥塞梯人返回故土。叶利钦还特别强调了“和北奥塞梯自治共和国人民的团结”,说“作为俄罗斯联邦一部分的这个共和国的安定和安全是由俄罗斯联邦来保证的。”然而,由于中央政权的无力以及其他种种因素,1月5日开始的流血冲突竟然持续了3个月,百姓深受动乱之苦。
在南奥塞梯的土地上发生的这场严重流血事件被人们称之为“战争”,而南奥塞梯人把它称为是格鲁吉亚人对南奥塞梯人搞的“种族灭绝”。无论怎样一种说法,其结果是:大量的南奥塞梯人越过大山,到北奥塞梯来避难。此后,这一地区的民族矛盾急剧升级,到1992年,当又有一批南奥塞梯人穿越大高加索山,试图进入北奥塞梯的土地时遭到格鲁吉亚军队的伏击,于是,在南奥塞梯的茨辛瓦利再次发生流血冲突,南北奥塞梯的冲突再次升级,格俄之间的关系因南奥塞梯问题而又趋紧张。而在这之后,涌进北奥塞梯的南奥塞梯人就更多,发生在南部边界线上的冲突就逐渐影响到了北奥塞梯的土地,并且向北、向西北展到北奥塞梯和印古什的边界。最近十几年来,南奥塞梯和格鲁吉亚的关系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进程之中,冲突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程度上爆发,直至这次南奥塞梯的再次宣布进行选举和要求脱离格鲁吉亚而独立。
几句结束语
1,从南奥塞梯和格鲁吉亚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看,南奥塞梯对格鲁吉亚的“反叛”始终沿着一条公式般的路子周而复始:因民族间的厉害关系而出现冲突事件,接着就是南奥塞梯宣布召开自己的会议、进行自己的选举,并宣布自己升级为独立的共和国(或是在格鲁吉亚管辖下,或是隶属于苏联或俄罗斯,最近一次是宣布自己的“真正独立”)。
2,而这一进程的演变结果是:格鲁吉亚当局的干预和镇压,继而是苏联或俄罗斯政府的干预,最后是双方都派出自己的军队、内务部队和警察部队,名义上是要在南奥塞梯的土地上稳定秩序,实际上是苏格(俄)双方暗中较量对南奥塞梯的控制程度和影响力的大小。
3,南奥塞梯历次的宣布独立和自行选举的结果,在表面上,苏(俄)格双方都不表示赞同,但实际上双方都有各自的倾向性。
4,在格鲁吉亚独立,俄罗斯的势力在格鲁吉亚逐渐削弱的情况下,俄罗斯已经丧失了在南奥塞梯发生任何事件时,再往那里派出自己军队的任何法律依据。因此,南奥塞梯和格鲁吉亚、南奥塞梯和俄罗斯、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的关系调整就具有了一些新的因素。但是,那种在这块土地上久已存在的格俄双方对南奥塞梯的“独立”和自行选举“拒不承认”的做法仍在生效,并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下去。
5,南奥塞梯和格鲁吉亚关系的调整和发展直接影响着格俄两国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两国的双边关系。尤其是在俄罗斯的车臣存在分裂主义势力和实际的反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的状态下,南奥塞梯问题对于北高加索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也对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和策略以及整个外交决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南奥塞梯问题仍然是解决俄格关系中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对于俄罗斯(尤其是北高加索),还是对于格鲁吉亚,一个稳定的南奥塞梯比一个动乱不止的南奥塞梯要有利得多。南北奥塞梯——一个历史的高尔丢斯之结,又是一个俄罗斯的和格鲁吉亚的政治家必须面对的紧迫现实问题。
本文原题为《南北奥塞梯——一个历史的高尔丢斯之结》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