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段协平:彼得和康熙,同样是“大帝”,他们差在哪里?
当前位置:凯发k8官方首页-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 > 头条字号:

段协平:彼得和康熙,同样是“大帝”,他们差在哪里?-凯发k8官方首页

段协平:彼得和康熙,同样是“大帝”,他们差在哪里?
2019-11-22 09:51:39
来源:作者赐稿 作者: 段协平
关键词:世界历史 人物 点击: 次 我要评论
毫不夸张地讲,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乃至生活方式,几乎都和彼得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彼得大帝身后能出现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出现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巨匠,柴可夫斯基、列宾等世界级的艺术家,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耶夫等杰出的科学家,以及索尔仁尼琴、萨哈罗夫等为俄罗斯走出黑暗做出巨大贡献的思想先驱,不是偶然的。

   本文系作者赐稿,原题为《走近彼得,走出康熙》

  从彼得小木屋出来,暮色苍茫。我独自坐在屋前的铁制长椅上小憩,眼前晃动着小木屋里的物件,从生活用具、图书到帆船模型,不一而举,奢华,是谈不上的。

  彼得小屋位于莫斯科郊区卡洛明斯克皇家庄园,彼得一世(下面统称彼得)少年时期就在这里度过。其时,康熙已经稳稳地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了。

  彼得和康熙是同时代人,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

  彼得比康熙小18岁。在27年同一个时间里,两人各自统治着自己的国家。他们或许因为在双方手里完成了《尼布楚议界条约》的签订而互相遥望过吧。

下载.jpg

彼得大帝

  他们入承大统都是个偶然。康熙排行老三,按照长子继承制,他本来没戏。只因出过天花,性命无虞,顺治听从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而上位;彼得有同父异母兄长伊凡,只因伊凡体弱多病而早死,他得以成为皇位继承人。

  康熙降服了鳌拜,成就了后面的功业;彼得粉碎了同父异母姐姐索菲亚篡权的阴谋,开出了自己的新天地。

  两人都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康熙除了饱读四书五经,还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了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彼得除了学习文史地知识,还热衷炮兵学,筑城学,造船学,生物学,机械制造,等等,颇有造诣。

  两人的差别,就不止轩轾了。

  康熙善骑射,整天想的不外乎守住祖辈夺取的天下,并能传至子孙,进而江山万年;彼得爱造船,还亲自打造出一艘帆船,整天想的是漂洋过海,带领俄国走向欧洲,拥抱现代文明,进而图霸世界。

  康熙君临天下,龙威燕颔,崖岸自高,群臣在他面前战战兢兢,开口皇上圣明,闭口奴才该死;彼得与他的臣僚就没大没小了。他小时候与玩伴形成了一个“彼得帮”,“帮规”是,彼得不准发小称自己沙皇。做游戏时,有一位叫罗莫丹诺夫斯基的伙伴被戏称“公爵皇帝”,包括彼得在内,都要对他执君臣之礼。长大了,该君是君、臣是臣了吧?不行。有一次,彼得从这位“公爵皇帝”眼前走过时没行脱帽礼,“公爵皇帝”很生气,把沙皇叫到自己的住处,作脸变色,大发雷霆:“你有什么值得傲慢的,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如今竟敢不向皇帝行脱帽礼!”他还真把自己当作皇帝了。彼得唯唯。这样一个沙皇,自然不乏人情味,“凡是在部队或造船厂里与他‘共过事’的人,家里有喜事请他做客,无不欣然接受。”(引自《彼得大帝传》尼.伊.帕甫连科著,以下没有特别注明者,均引自该书)

  康熙谨守祖制,以满族人的长袍马褂为汉人的标配,彼得无视祖制,把俄国人的长袍子换成欧式短装;康熙以留长辫子为规矩,彼得从西欧留学回到莫斯科,第一件事就是剪掉近臣的大胡子。第一个被剪掉胡子的,是统帅部队敉平射击军叛乱的领主谢英。随后就是与彼得关系最为密切的“公爵皇帝”及其他领主,不给任何人面子(沙皇俄国,贵族领主就是宫廷大臣)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留胡须是东正教的风尚。教会认为,男人的胡须是“上帝赐予的装饰品”,是“俄罗斯人引以为骄傲的珍品。”阿德里安大主教把没留胡子的男人比作公猫、公狗和猴子,“并宣布剪胡子的做法是一种大逆不道的罪孽。”彼得不吃这一套,使出霹雳手段,把剪掉胡须作为一项国策和公民应尽的义务推向全国。如果非要留胡子不可,得出钱购买“留须权”。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不无正确地指责彼得,“为了加快野蛮的俄国学习欧洲文化,不惜采用野蛮的方法和野蛮做斗争。”只是,这样的话,由下令处决尼古拉二世全家人并销毁其遗体的他说出来,由一个制定和推行了消灭富农政策的人说出来,令人齿冷。

  康熙很注重养生。历史学家阎崇年在《康熙大帝》一书中总结了康熙的养生理念。他转引康熙的话:“人之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因此,康熙平日饮茶,用的都是玉泉山的泉水。至于食品,自然是精挑细选了的“特供”了。当然,说句公道话,吃“特供”也非康熙的专利。在天朝,只要你姓“皇”,都在“特供”之列,自古以来,概莫例外。因此,是不是皇权、特权,检验的标准有这一条就足够了。

  康熙很注意锻炼身体。他三次东巡,六次南巡,骑马、乘船、步行、阅兵、习武,以开阔心胸,陶冶性情,愉悦心境。他开设木兰围场后,每到夏季,就率领人马,浩浩荡荡离开炎热的北京,来到凉爽的塞外避暑,前后凡四十八次,每次二十余天,其乐无穷。康熙晚年曾对近臣说:“朕自幼至老,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只,熊二十、豹二十、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其余射获诸兽,不胜计矣。又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康熙生活规律,坚持早睡早起,六十九岁无疾而终,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寿了。

  在这方面,彼得就差得很远了。论饮食,“彼得不是个讲究吃喝的人,桌上有白菜汤、稀饭、红烧肉加腌黄瓜,或者柠檬、肉冻、腌牛肉这几样普通菜,他就心满意足了。”论起居,“沙皇一昼夜只睡五个小时。”晚上除了批阅公文和出外做必要的应酬,就是在车间里干活,并以此为休息和最大乐趣。车间里摆着车床、刀具、模板和各种材料。车间门口钉着一个木牌,上书彼得禁令:无论什么人,“未有本人命令或未经本人召唤,一律不得入内,以便本室主人有此一席安宁之地。”一位外交官说:在制造这门手艺上,彼得“并不比最手巧的车工逊色。”彼得干活儿“非常认真,非常专心……好像他干活是为了挣钱吃饭似的。”

  彼得自奉节俭,在国外也不例外。1716年9月彼得第二次出国考察,同上次一样隐姓埋名,与侍从吃住在一起。1717年4月,他们到了法国。彼得来访的消息走漏了。为了隆重迎接这位沙皇,法国博韦城上下做了很多努力。彼得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传话:“我是个兵,只要有面包和水,我就心满意足了。”到巴黎后,他拒绝下榻为他安排的罗浮宫宾馆,要求换一个比较简朴的住所。但新换的宾馆在彼得看来仍然过于豪华,拒绝入住。几经折腾无果,彼得干脆从行李车上拖出自己的行军床,安放在存衣室,并在这里过夜。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参观学习上,“凡是能从所见所闻中汲取教益的地方都有彼得的足迹。清早,不等法王的轿式马车来接他,他早已起床,坐上在街头雇到的普通马车,去参观国王的宫殿、药房、兵工厂、手工厂……”经年累月过度的劳累,使彼得几次病倒,有一次,甚至生命垂危。

  康熙一生先后娶后妃50多人;彼得在与母亲给自己物色的妻子离婚后,与近臣的仆人结婚,这就是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一世。沙皇实行一夫一妻制,无论是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还是在圣彼得堡的冬宫,没有像康熙的紫禁城里那样,有太监这样一群阉人。彼得死后按惯例,安葬在教堂内,身后所有沙皇死后都跟他挤在一处。康熙死后,安葬在清西陵。整个陵园占地80平方公里,217座宫殿牌楼,大小15座陵园,山清水秀,松柏葱郁,气象严整,蔚为大观。

  彼得和康熙分别被自己的国家称为大帝。

下载 (1).jpg

康熙大帝

  就武功方面,康熙和彼得或有一拼。康熙执政期间,消灭吴三桂等三藩势力,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签订了中俄历史上唯一较为平等的《尼布楚议界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不过那代价也太大了,实际上是一次灭绝种族的剿杀,以至于连谭嗣同都看不过去了,痛斥:“《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不过略举一二事……即彼准部,方数千里,一大种族也遂无复乾隆以前之旧籍,其残暴为如何矣。”他甚至愤而说出了这样的话:“幸而中国之兵不强也,向使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恃以逞其残贼,岂直君主之祸愈不可思议,而彼白人焉,红人焉,黑人焉,棕色人焉,将为准噶尔,欲尚存噍类焉得乎?!故东西各国之压制中国,天实使之。所以曲用其仁爱,至于极致也。(秦晖《中国历史上,何来如此深仇大恨》)

  彼得执政期间,逐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陆海军,南征鞑靼的亚述,在黑海站住了脚,北对瑞典用兵,占据了波罗的海出海口。每战必身先士卒,一次几乎陷于绝境,也毫无惧色。随后,他进而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当时还是一片沼泽地、而今为俄罗斯第二大城市的圣彼得堡。正如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深圳,没有彼得也没有圣彼得堡。俄国从此一跃而为欧洲强大的海洋国家。反观康熙,不仅没有把目光投向海外,反而比明朝的“禁海令”更进一步,颁布了“迁界令”,在20多年的时间里,把沿海各地人口向内地一撤再撤而三撤,将世代久居海边靠海吃海的老百姓全部撵走,制造了空前绝后的沿海无人区。他进入山海关,一头扎进闭关锁国中再也没走出来。

  就文治方面讲,康熙虽然也举办了博学鸿儒科,组织编辑并出版了《康熙字典》等图书,但八股取士率由旧章,愚民政策照行不误,由他一手制造的黄培诗案和戴名世案,给雍正年间更酷烈的文字狱打开了大门。在康熙治下,读书人如若不做权力的“知识保镖”和奴婢,就只能如那个什么人讲的,要么识大体,不吭声,要么进班房云云,乃至“头颅至处血斑斑”。至于康熙治下老百姓的生活,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的唐甄,在康熙四十年记载:“清兴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内,日益贫困,农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贱而艰于食,布帛贱而艰于衣,故农民冻馁,百货皆死,丰年如凶,良贾无筹。行于都市,列肆琨耀,冠服华腆。入其家室,朝则熄无烟,寒则蜷体不伸。吴中之民,多鬻男女于远方,男之美为优,恶者为奴;女之美为妾,恶者为婢”。英国特使马戛尼在乾隆后期出使中国的日记中写道:自满清入关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正在变成半野蛮人。”“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他把康乾盛世看作“一艘破烂不堪的巨大舰船(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第四章第一节)明清鼎革,国人只是换了个主子。由康熙打底色的清王朝,落后、愚昧、黑暗如旧,以至更甚。

  到彼得那里,就是另一番气象了。为了使俄国迎头赶上当时欧洲的文明步伐,他对俄国的旧制度发起挑战,大刀阔斧厉行改革开放。

  十七世纪下半叶,荷兰和英国已经完成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道路。其它欧洲各国也急起直追。为了向这些国家学习,彼得采取断然措施,派遣御前大臣带领三十五名青年人组成高级使团,名义上是去访问,实际上是去留学。彼得说,“国王造就不出伟大的大臣,君臣却能造就出伟大的国王。”因此,三十五人中,有二十三人拥有公爵头衔。彼得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说是普通一员,实际上,整个使团由他领导。

  他们从1697年初春出发,到1698年夏末回到莫斯科,用了近一年半的时间。据《彼得大帝传》介绍,“在旅居英国的四个月中,彼得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造船学。除了造船厂,沙皇还参观伦敦的各个企业,访问科学思想中心英国皇家学会,参观牛津大学、格林威治天文台和造币厂。沙皇不以讲解员的讲解为满足。在著名的钟表师卡特的作坊里,他被制造钟表的技术所吸引,就亲自动手,直到完成学会装配和拆卸钟表机件的技术为止。”在沙皇所接触的人士中,多为一时翘楚,其中首屈一指的是牛顿。英国著名数学家弗哈森为彼得的诚心感动,前往俄国任教。在彼得的努力下,很多造船等方面的技术专家应聘去了俄国。至于这些国家的典章制度,康熙更是全面收集,回国后加紧翻译、整理,学习借鉴,消化吸收,为自己所用。

  在圣彼得堡十二月党人广场上,有一尊彼得青铜骑士塑像。塑像安置在一块巨石上,骏马前腿腾空,彼得大帝安坐在马上,雄视前方。很多游人在此留影,久久不愿离去。

  在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贵族革命家、启蒙作家拉季谢夫和十二月党人的眼里,彼得是不折不扣、值得大书特书的伟大皇帝。

  普希金形象地表述自己对彼得改革的态度:“俄罗斯进入了欧洲,像一艘舰在斧头的敲击和大炮的轰鸣中下水一样。”

  罗蒙诺索夫,这位俄国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盛赞彼得为俄国发展商业和工业、建设陆军和海军、开辟港湾和开凿运河、普及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功绩:“无论在什么地方,这位伟大的君主都不仅用命令和奖赏,而且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激励臣民们努力工作。”

  恩格斯说:“这位真正的伟人(其伟大绝不是像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恭顺奴仆弗里德里希大帝那样的‘伟大’)第一个充分估计了对俄国非常有利的欧洲形势。他清楚地(比他那大概是由某个后裔编写的所谓遗嘱中所写的更清楚得多)看到了、制定了并开始实行了无论是对瑞典、土耳其、波斯和波兰的,还是对德国的俄国政策的基本原则。”

  在《彼得大帝传》开篇有这样一段话:彼得执政期间,“落后的俄国完成了工业化的大跃进。俄国在波罗的海的沿岸站稳了脚跟,取得了通往欧洲的贸易捷径。出现了第一张印刷的报纸,开办了第一批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设立了第一批承印世俗书籍的印刷所,办起了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第一批公众剧院,第一批公园。还有关于设立科学院的第一道诏令。”

  博物馆和图书馆开放时,身边人建议对参观和阅读者收取一些费用,彼得拒绝了。他说:“我还要下一道命令,不但免费接待任何人,而且,如果有人带领一帮伙伴一道来参观这些珍宝,我还要在这些陈列室里招待他们喝一杯咖啡,一杯烧酒,或者别的什么,我付钱。”为此增加了一笔不菲的支出。

  毫不夸张地讲,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乃至生活方式,几乎都和彼得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彼得大帝身后能出现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出现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巨匠,柴可夫斯基、列宾等世界级的艺术家,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耶夫等杰出的科学家,以及索尔仁尼琴、萨哈罗夫等为俄罗斯走出黑暗做出巨大贡献的思想先驱,不是偶然的。

  当然,彼得并不是完美无瑕的代名词。

  普希金在为彼得的业绩感到骄傲的同时,也谴责了他统治时期残酷的一面:彼得“让俄罗斯腾空而起,有用铁笼头将它拽住。”别林斯基讽刺彼得的改革:“不学习,就灭亡。这就是用献血写在他跟野蛮做斗争的旗帜上的话。”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夫都在肯定彼得功绩时,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他给俄罗斯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正如俄国史学泰斗索洛维约夫指出的,还在十七世纪,俄罗斯“人民就站起来,准备出发上路了;但他们需要等一个人,等一个领袖,领袖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彼得。《彼得大帝传》指出:“这是一个具有天才能力的人,他善于正确理解时代提出的已经成熟了的任务。”他完成了属于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任务。

  彼得在连年的征战和高强度的工作中积劳成疾,终于倒下,终年53岁,执政42年。

  彼得带领俄罗斯走出中世纪,康熙继承并强化了秦始皇为天朝植入的极权专制的基因,至今阴魂不散。被一些人津津乐道的所谓康乾盛世,其实是与秦、元两朝并列的最为专制、黑暗的时代之一。最近看到某城市打造清朝文化的新闻,说是要把“清文化”作为城市的名片、还要建造什么“清文化产业园”。再一看,人家早在2002年就开始举办“清文化旅游节”了,什么皇帝出巡,皇家礼仪大游行,等等,所有这一切,如果不是为大清招魂还能是什么呢?休说辛亥革命先驱,即使袁大总统地下有知,怕也要傻眼:今夕何夕?!

  朋友在看这篇文章初稿时,建议把题目改为“走近彼得,走出康熙”。走近彼得,或可商量。他不是华盛顿。但我们要拥抱世界现代文明,走出康熙,似乎不需要讨论吧。

责任编辑:花满楼
段协平:彼得和康熙,同样是“大帝”,他们差在哪里?

段协平:彼得和康熙,同样是“大帝”,他们差在哪里?

2019-11-22 09:51:39
来源:作者赐稿 作者: 段协平
毫不夸张地讲,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乃至生活方式,几乎都和彼得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彼得大帝身后能出现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出现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巨匠,柴可夫斯基、列宾等世界级的艺术家,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耶夫等杰出的科学家,以及索尔仁尼琴、萨哈罗夫等为俄罗斯走出黑暗做出巨大贡献的思想先驱,不是偶然的。

   本文系作者赐稿,原题为《走近彼得,走出康熙》

  从彼得小木屋出来,暮色苍茫。我独自坐在屋前的铁制长椅上小憩,眼前晃动着小木屋里的物件,从生活用具、图书到帆船模型,不一而举,奢华,是谈不上的。

  彼得小屋位于莫斯科郊区卡洛明斯克皇家庄园,彼得一世(下面统称彼得)少年时期就在这里度过。其时,康熙已经稳稳地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了。

  彼得和康熙是同时代人,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

  彼得比康熙小18岁。在27年同一个时间里,两人各自统治着自己的国家。他们或许因为在双方手里完成了《尼布楚议界条约》的签订而互相遥望过吧。

下载.jpg

彼得大帝

  他们入承大统都是个偶然。康熙排行老三,按照长子继承制,他本来没戏。只因出过天花,性命无虞,顺治听从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而上位;彼得有同父异母兄长伊凡,只因伊凡体弱多病而早死,他得以成为皇位继承人。

  康熙降服了鳌拜,成就了后面的功业;彼得粉碎了同父异母姐姐索菲亚篡权的阴谋,开出了自己的新天地。

  两人都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康熙除了饱读四书五经,还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了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彼得除了学习文史地知识,还热衷炮兵学,筑城学,造船学,生物学,机械制造,等等,颇有造诣。

  两人的差别,就不止轩轾了。

  康熙善骑射,整天想的不外乎守住祖辈夺取的天下,并能传至子孙,进而江山万年;彼得爱造船,还亲自打造出一艘帆船,整天想的是漂洋过海,带领俄国走向欧洲,拥抱现代文明,进而图霸世界。

  康熙君临天下,龙威燕颔,崖岸自高,群臣在他面前战战兢兢,开口皇上圣明,闭口奴才该死;彼得与他的臣僚就没大没小了。他小时候与玩伴形成了一个“彼得帮”,“帮规”是,彼得不准发小称自己沙皇。做游戏时,有一位叫罗莫丹诺夫斯基的伙伴被戏称“公爵皇帝”,包括彼得在内,都要对他执君臣之礼。长大了,该君是君、臣是臣了吧?不行。有一次,彼得从这位“公爵皇帝”眼前走过时没行脱帽礼,“公爵皇帝”很生气,把沙皇叫到自己的住处,作脸变色,大发雷霆:“你有什么值得傲慢的,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如今竟敢不向皇帝行脱帽礼!”他还真把自己当作皇帝了。彼得唯唯。这样一个沙皇,自然不乏人情味,“凡是在部队或造船厂里与他‘共过事’的人,家里有喜事请他做客,无不欣然接受。”(引自《彼得大帝传》尼.伊.帕甫连科著,以下没有特别注明者,均引自该书)

  康熙谨守祖制,以满族人的长袍马褂为汉人的标配,彼得无视祖制,把俄国人的长袍子换成欧式短装;康熙以留长辫子为规矩,彼得从西欧留学回到莫斯科,第一件事就是剪掉近臣的大胡子。第一个被剪掉胡子的,是统帅部队敉平射击军叛乱的领主谢英。随后就是与彼得关系最为密切的“公爵皇帝”及其他领主,不给任何人面子(沙皇俄国,贵族领主就是宫廷大臣)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留胡须是东正教的风尚。教会认为,男人的胡须是“上帝赐予的装饰品”,是“俄罗斯人引以为骄傲的珍品。”阿德里安大主教把没留胡子的男人比作公猫、公狗和猴子,“并宣布剪胡子的做法是一种大逆不道的罪孽。”彼得不吃这一套,使出霹雳手段,把剪掉胡须作为一项国策和公民应尽的义务推向全国。如果非要留胡子不可,得出钱购买“留须权”。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不无正确地指责彼得,“为了加快野蛮的俄国学习欧洲文化,不惜采用野蛮的方法和野蛮做斗争。”只是,这样的话,由下令处决尼古拉二世全家人并销毁其遗体的他说出来,由一个制定和推行了消灭富农政策的人说出来,令人齿冷。

  康熙很注重养生。历史学家阎崇年在《康熙大帝》一书中总结了康熙的养生理念。他转引康熙的话:“人之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因此,康熙平日饮茶,用的都是玉泉山的泉水。至于食品,自然是精挑细选了的“特供”了。当然,说句公道话,吃“特供”也非康熙的专利。在天朝,只要你姓“皇”,都在“特供”之列,自古以来,概莫例外。因此,是不是皇权、特权,检验的标准有这一条就足够了。

  康熙很注意锻炼身体。他三次东巡,六次南巡,骑马、乘船、步行、阅兵、习武,以开阔心胸,陶冶性情,愉悦心境。他开设木兰围场后,每到夏季,就率领人马,浩浩荡荡离开炎热的北京,来到凉爽的塞外避暑,前后凡四十八次,每次二十余天,其乐无穷。康熙晚年曾对近臣说:“朕自幼至老,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只,熊二十、豹二十、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其余射获诸兽,不胜计矣。又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康熙生活规律,坚持早睡早起,六十九岁无疾而终,在那个年代,算是高寿了。

  在这方面,彼得就差得很远了。论饮食,“彼得不是个讲究吃喝的人,桌上有白菜汤、稀饭、红烧肉加腌黄瓜,或者柠檬、肉冻、腌牛肉这几样普通菜,他就心满意足了。”论起居,“沙皇一昼夜只睡五个小时。”晚上除了批阅公文和出外做必要的应酬,就是在车间里干活,并以此为休息和最大乐趣。车间里摆着车床、刀具、模板和各种材料。车间门口钉着一个木牌,上书彼得禁令:无论什么人,“未有本人命令或未经本人召唤,一律不得入内,以便本室主人有此一席安宁之地。”一位外交官说:在制造这门手艺上,彼得“并不比最手巧的车工逊色。”彼得干活儿“非常认真,非常专心……好像他干活是为了挣钱吃饭似的。”

  彼得自奉节俭,在国外也不例外。1716年9月彼得第二次出国考察,同上次一样隐姓埋名,与侍从吃住在一起。1717年4月,他们到了法国。彼得来访的消息走漏了。为了隆重迎接这位沙皇,法国博韦城上下做了很多努力。彼得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传话:“我是个兵,只要有面包和水,我就心满意足了。”到巴黎后,他拒绝下榻为他安排的罗浮宫宾馆,要求换一个比较简朴的住所。但新换的宾馆在彼得看来仍然过于豪华,拒绝入住。几经折腾无果,彼得干脆从行李车上拖出自己的行军床,安放在存衣室,并在这里过夜。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参观学习上,“凡是能从所见所闻中汲取教益的地方都有彼得的足迹。清早,不等法王的轿式马车来接他,他早已起床,坐上在街头雇到的普通马车,去参观国王的宫殿、药房、兵工厂、手工厂……”经年累月过度的劳累,使彼得几次病倒,有一次,甚至生命垂危。

  康熙一生先后娶后妃50多人;彼得在与母亲给自己物色的妻子离婚后,与近臣的仆人结婚,这就是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一世。沙皇实行一夫一妻制,无论是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还是在圣彼得堡的冬宫,没有像康熙的紫禁城里那样,有太监这样一群阉人。彼得死后按惯例,安葬在教堂内,身后所有沙皇死后都跟他挤在一处。康熙死后,安葬在清西陵。整个陵园占地80平方公里,217座宫殿牌楼,大小15座陵园,山清水秀,松柏葱郁,气象严整,蔚为大观。

  彼得和康熙分别被自己的国家称为大帝。

下载 (1).jpg

康熙大帝

  就武功方面,康熙和彼得或有一拼。康熙执政期间,消灭吴三桂等三藩势力,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签订了中俄历史上唯一较为平等的《尼布楚议界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不过那代价也太大了,实际上是一次灭绝种族的剿杀,以至于连谭嗣同都看不过去了,痛斥:“《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不过略举一二事……即彼准部,方数千里,一大种族也遂无复乾隆以前之旧籍,其残暴为如何矣。”他甚至愤而说出了这样的话:“幸而中国之兵不强也,向使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恃以逞其残贼,岂直君主之祸愈不可思议,而彼白人焉,红人焉,黑人焉,棕色人焉,将为准噶尔,欲尚存噍类焉得乎?!故东西各国之压制中国,天实使之。所以曲用其仁爱,至于极致也。(秦晖《中国历史上,何来如此深仇大恨》)

  彼得执政期间,逐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陆海军,南征鞑靼的亚述,在黑海站住了脚,北对瑞典用兵,占据了波罗的海出海口。每战必身先士卒,一次几乎陷于绝境,也毫无惧色。随后,他进而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当时还是一片沼泽地、而今为俄罗斯第二大城市的圣彼得堡。正如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深圳,没有彼得也没有圣彼得堡。俄国从此一跃而为欧洲强大的海洋国家。反观康熙,不仅没有把目光投向海外,反而比明朝的“禁海令”更进一步,颁布了“迁界令”,在20多年的时间里,把沿海各地人口向内地一撤再撤而三撤,将世代久居海边靠海吃海的老百姓全部撵走,制造了空前绝后的沿海无人区。他进入山海关,一头扎进闭关锁国中再也没走出来。

  就文治方面讲,康熙虽然也举办了博学鸿儒科,组织编辑并出版了《康熙字典》等图书,但八股取士率由旧章,愚民政策照行不误,由他一手制造的黄培诗案和戴名世案,给雍正年间更酷烈的文字狱打开了大门。在康熙治下,读书人如若不做权力的“知识保镖”和奴婢,就只能如那个什么人讲的,要么识大体,不吭声,要么进班房云云,乃至“头颅至处血斑斑”。至于康熙治下老百姓的生活,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的唐甄,在康熙四十年记载:“清兴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内,日益贫困,农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贱而艰于食,布帛贱而艰于衣,故农民冻馁,百货皆死,丰年如凶,良贾无筹。行于都市,列肆琨耀,冠服华腆。入其家室,朝则熄无烟,寒则蜷体不伸。吴中之民,多鬻男女于远方,男之美为优,恶者为奴;女之美为妾,恶者为婢”。英国特使马戛尼在乾隆后期出使中国的日记中写道:自满清入关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正在变成半野蛮人。”“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他把康乾盛世看作“一艘破烂不堪的巨大舰船(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第四章第一节)明清鼎革,国人只是换了个主子。由康熙打底色的清王朝,落后、愚昧、黑暗如旧,以至更甚。

  到彼得那里,就是另一番气象了。为了使俄国迎头赶上当时欧洲的文明步伐,他对俄国的旧制度发起挑战,大刀阔斧厉行改革开放。

  十七世纪下半叶,荷兰和英国已经完成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道路。其它欧洲各国也急起直追。为了向这些国家学习,彼得采取断然措施,派遣御前大臣带领三十五名青年人组成高级使团,名义上是去访问,实际上是去留学。彼得说,“国王造就不出伟大的大臣,君臣却能造就出伟大的国王。”因此,三十五人中,有二十三人拥有公爵头衔。彼得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说是普通一员,实际上,整个使团由他领导。

  他们从1697年初春出发,到1698年夏末回到莫斯科,用了近一年半的时间。据《彼得大帝传》介绍,“在旅居英国的四个月中,彼得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造船学。除了造船厂,沙皇还参观伦敦的各个企业,访问科学思想中心英国皇家学会,参观牛津大学、格林威治天文台和造币厂。沙皇不以讲解员的讲解为满足。在著名的钟表师卡特的作坊里,他被制造钟表的技术所吸引,就亲自动手,直到完成学会装配和拆卸钟表机件的技术为止。”在沙皇所接触的人士中,多为一时翘楚,其中首屈一指的是牛顿。英国著名数学家弗哈森为彼得的诚心感动,前往俄国任教。在彼得的努力下,很多造船等方面的技术专家应聘去了俄国。至于这些国家的典章制度,康熙更是全面收集,回国后加紧翻译、整理,学习借鉴,消化吸收,为自己所用。

  在圣彼得堡十二月党人广场上,有一尊彼得青铜骑士塑像。塑像安置在一块巨石上,骏马前腿腾空,彼得大帝安坐在马上,雄视前方。很多游人在此留影,久久不愿离去。

  在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贵族革命家、启蒙作家拉季谢夫和十二月党人的眼里,彼得是不折不扣、值得大书特书的伟大皇帝。

  普希金形象地表述自己对彼得改革的态度:“俄罗斯进入了欧洲,像一艘舰在斧头的敲击和大炮的轰鸣中下水一样。”

  罗蒙诺索夫,这位俄国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盛赞彼得为俄国发展商业和工业、建设陆军和海军、开辟港湾和开凿运河、普及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功绩:“无论在什么地方,这位伟大的君主都不仅用命令和奖赏,而且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激励臣民们努力工作。”

  恩格斯说:“这位真正的伟人(其伟大绝不是像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恭顺奴仆弗里德里希大帝那样的‘伟大’)第一个充分估计了对俄国非常有利的欧洲形势。他清楚地(比他那大概是由某个后裔编写的所谓遗嘱中所写的更清楚得多)看到了、制定了并开始实行了无论是对瑞典、土耳其、波斯和波兰的,还是对德国的俄国政策的基本原则。”

  在《彼得大帝传》开篇有这样一段话:彼得执政期间,“落后的俄国完成了工业化的大跃进。俄国在波罗的海的沿岸站稳了脚跟,取得了通往欧洲的贸易捷径。出现了第一张印刷的报纸,开办了第一批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设立了第一批承印世俗书籍的印刷所,办起了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第一批公众剧院,第一批公园。还有关于设立科学院的第一道诏令。”

  博物馆和图书馆开放时,身边人建议对参观和阅读者收取一些费用,彼得拒绝了。他说:“我还要下一道命令,不但免费接待任何人,而且,如果有人带领一帮伙伴一道来参观这些珍宝,我还要在这些陈列室里招待他们喝一杯咖啡,一杯烧酒,或者别的什么,我付钱。”为此增加了一笔不菲的支出。

  毫不夸张地讲,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乃至生活方式,几乎都和彼得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彼得大帝身后能出现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出现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巨匠,柴可夫斯基、列宾等世界级的艺术家,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耶夫等杰出的科学家,以及索尔仁尼琴、萨哈罗夫等为俄罗斯走出黑暗做出巨大贡献的思想先驱,不是偶然的。

  当然,彼得并不是完美无瑕的代名词。

  普希金在为彼得的业绩感到骄傲的同时,也谴责了他统治时期残酷的一面:彼得“让俄罗斯腾空而起,有用铁笼头将它拽住。”别林斯基讽刺彼得的改革:“不学习,就灭亡。这就是用献血写在他跟野蛮做斗争的旗帜上的话。”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夫都在肯定彼得功绩时,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他给俄罗斯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正如俄国史学泰斗索洛维约夫指出的,还在十七世纪,俄罗斯“人民就站起来,准备出发上路了;但他们需要等一个人,等一个领袖,领袖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彼得。《彼得大帝传》指出:“这是一个具有天才能力的人,他善于正确理解时代提出的已经成熟了的任务。”他完成了属于自己应该承担的历史任务。

  彼得在连年的征战和高强度的工作中积劳成疾,终于倒下,终年53岁,执政42年。

  彼得带领俄罗斯走出中世纪,康熙继承并强化了秦始皇为天朝植入的极权专制的基因,至今阴魂不散。被一些人津津乐道的所谓康乾盛世,其实是与秦、元两朝并列的最为专制、黑暗的时代之一。最近看到某城市打造清朝文化的新闻,说是要把“清文化”作为城市的名片、还要建造什么“清文化产业园”。再一看,人家早在2002年就开始举办“清文化旅游节”了,什么皇帝出巡,皇家礼仪大游行,等等,所有这一切,如果不是为大清招魂还能是什么呢?休说辛亥革命先驱,即使袁大总统地下有知,怕也要傻眼:今夕何夕?!

  朋友在看这篇文章初稿时,建议把题目改为“走近彼得,走出康熙”。走近彼得,或可商量。他不是华盛顿。但我们要拥抱世界现代文明,走出康熙,似乎不需要讨论吧。

责任编辑:花满楼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段协平:彼得和康熙,同样是“大帝”,他们差在哪里?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