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韩国忠清北道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名叫达川江。它发源于著名风景胜地俗离山,一路蜿蜒北上,至忠州附近汇入汉江,此后西折,经汉城入黄海,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达川江出于灵秀之地,江水晶莹碧绿,四季丰盈。江两岸风光,或是沙滩,或是峰峦,都带有朝鲜半岛特有的妩媚和俊俏。
1592年暮春,在忠州附近的达川江畔风景秀美的弹琴台一带,发生了一场鬼悲神泣的血战。数万名兵士的尸体复盖了江边的野草和砂砾,暗红色的鲜血染红了江水。这是壬辰卫国战争中抗倭将领申砬为狙击入侵之敌,布阵江边,背水一战,终至全军覆没的悲壮一幕。据说,那次战役以后的很长时间,从这里吹起的微风仍带有令人窒息的血腥味。
大战后的第三个年头,即1594年,一个婴儿在这昔日战场的附近降生了。他初到人间,嗅到的便是这样一种不寻常的气味。这似乎是天意,意味着这个婴儿从一降生就与军旅和残杀结下不解之缘,他将要走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崎岖之路。
他,就是日后青史留名的林庆业。这个名字,我们无论读朝鲜史还是读明清史,都会遇到。
林庆业
林庆业,字英伯,号孤松。他从少年时代起,便有着一种过人的精力。他爱好骑射,喜欢与人比武,稍长,爱读兵书。他从《史记·项羽本纪》中找到了知音:项羽不爱读书,认为人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有驭人的能力。林庆业对项羽的观点深表叹服,因而更加潜心习武。
朝鲜李朝光海君十二年,即1620年,林庆业27岁,他应试科举武科及第,正式开始了他波澜起伏的戎马生涯。
1623年,朝鲜王室发生了政变,以金鎏、李贵等为首的“西人”集团经过密谋策划,废黜了光海君,拥立光海君的侄子绫阳君为王,是为仁祖,史称“仁祖反正”。在此次政变中有拥立之功的李适因对政变后的职爵权力分配不满,于1624年正月举旗造反,占领了王都汉城,并宣布拥立宣祖第十子兴安君李堤。仁祖慌忙出逃,召集军队准备反攻。于此乱世之中,林庆业脱颖而出,他以青年军官的身分受仁祖之命率军反击李适。于是,双方在鞍岘接战。
战争初始,林庆业军受挫。但后来天公作美,风向变换,林庆业军居高临下借风势发射火箭,火烧敌营,接着挥军冲击,获得大胜。仁祖国王在落魄之际得报林庆业在此关键一仗得手,高兴得连击双股,立即授予他“振武原从功臣”名号。从此,林庆业骁勇善战的名声闻于朝野。
仁祖五年,即1627年,后金国主皇太极派兵征朝鲜,3万大军势如破竹,不及半月,占领朝鲜大半部。朝鲜国王仁阻仓皇逃往江华岛。林庆业得讯,急忙率军勤王,但尚未赶到江华岛,仁祖便与后金签订了屈辱的城下之盟,林庆业只好就此罢休。
在此后几年间,日益强大的后金不断东征西伐,攻城掠地,统一了中国东北及蒙古漠南广大地区,成为一个时刻准备问鼎中原的强大政治力量。
当时,后金虽然用武力迫使朝鲜断绝同明朝的宗藩关系,与它签订“兄弟之盟”,但朝鲜君臣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行动上仍自视为大明属邦,奉明正朔。因此,当后金渐渐强大起来,并摆出一付与明争夺天下的架式时,朝鲜对后金的态度是仇视的。包括林庆业在内,朝鲜的将领们都有一种助明伐金的义务感。1633年,明朝大将孔有德、耿仲明率众叛明降金,自山东航海来辽东,后金太宗亲迎于浑河岸边。这一事变使明廷大为震惊,立即通知朝鲜出兵截击叛军。于是,林庆业率军出至牛庄,与前来讨伐的明军两面夹击,打了一些胜仗。明崇祯帝对林庆业的表现极为满意,传旨授予总兵官。
1636年,林庆业被任命为义州府尹。时后金太宗改国号为清,并决定在对明朝正式发动总攻以前降服朝鲜,以解后顾之忧。这样,林庆业所据守的义州便处于大兵压境的危殆之中。他上书国王,请求增兵2万以守海西,但国王对他的呼吁未予理睬。
林庆业见援兵无望,只好作独自迎战的准备。他一方面派员深入清界探明动向,一方面动员全城百姓进入临战状态。但是,那些被朝廷优厚钱粮供给养得白白胖胖的官兵们却不是死战之士,形势刚一紧张,便纷纷出逃了。最后,林庆业所能收罗到的守城之军,男女老幼合起来也只有八百名。这使林庆业深有感叹:银子绝非战力,母鸡越肥,越不会下蛋。林庆业只好怀着悲愤的心情冒死演出一场空城计。他令人用稻草扎了数千个草人,乔装以后立于城头,以疑兵之计暂渡难关。
1636年底,清太宗率10万大军亲征朝鲜时,林庆业的计谋虽获得成功,却无补于大局。清兵根本无意同他较量,他们的着眼点是如何尽快占领汉城。因此,当清兵看到守城之“军”严阵以待时便放弃攻城打算,绕城而过,直扑平壤。林庆业站在城头,望着滚滚南下的清兵,如同置身于激流中的小岛,说不准是应该为自己的计谋成功而高兴,还是为未能阻止敌军而懊悔。10天以后,清军攻克汉城,仁祖逃到南汉山城,清军将之团团围住。40天后,仁祖投降,在三田渡举行正式签訂降服文件。
在此期间,困守孤城的林庆业曾有一个大胆想法。他想乘清太宗率军深入朝鲜内地之机,以轻兵奔袭清都沈阳。但是,当时握有实权的权臣金自点一方面指责他身为疆臣未能在义州拒清兵于国门之外,另一方面又责难他突发奇想,将招来不意之祸,阻止了他这一计划的实施。
朝鲜臣清之后,清太宗率军返回辽东。当时,朝鲜西海皮岛(今椴岛)是明军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清廷久欲除之,屡次用兵未能得手。1637年春,清太宗命朝鲜出兵攻打皮岛,一方面打击明军,一方面考验朝鲜。林庆业得此命令,进退维谷。如从命出兵,实为违心,如拒不执行,定有灾祸。于是,在苦思冥想之后,他寻找托词告清军将领说,“依我国成例,凡我军所夺得的城池,其财物尽依我取用”,企图以此诱使清军收回成命,与此同时他秘密派人通知皮岛明将沈世魁,告他火速作好守岛准备。
清军对皮岛发起进攻,由于林庆业的通告,明军已撤走大部守军和船只,清兵几乎扑空,只有守将沈世魁因职责所系坚守岛上,最后战死。
1638年,林庆业升任平安兵使。作为一个武科出身的军人能得此职,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大的荣耀。他上任后,立即在安州设置兵营,训练军队,准备一旦有事国家有可用之兵。但经“丙子胡乱”朝鲜国王已经锐气全消,完全丧失了对清的抵抗勇气。因此,1640年,清兵开始攻打明军重镇锦州,命令朝鲜出兵支援时,仁祖国王立即给林庆业下达了出兵助战的命令。
丙子胡乱
林庆业无法,只好率水兵向旅顺进发。依清军布署,清兵从陆路开进,林庆业从水路经大凌河北上,两军在锦州外围汇合,协同向明将祖大寿发动攻击。为此,清军给林庆业下达了进军时日表。但林庆业心怀异志,以海上风浪不定为由故意迟延进军速度。当他率军到达大凌河口石城岛时,密派3人乘快船赴登州,向明军统帅洪承畴通报军情,商议双方合兵抗击清军的计划。
这样,在清军威逼之下林庆业军在北汛口与明军接仗时,便出现了戏剧性场面:只见双方劲弓对射,飞箭如雨,大炮轰鸣,震天动地,看上去战斗十分激烈。奇怪的是,虽经激战,双方士卒却无一伤亡。经查,原来射出的箭均无箭头,大炮则有响无弹。情况很快为清兵得知,林庆业准备引颈受戮,但清太宗却宽恕了他。雄才大略的清太宗考虑到,在此明清决战之际,要想克敌制胜,进而夺取中原政权,最为重要的是恩名远播,招降纳叛,而此事件正可显示一下他自居英主的胸怀。于是,林庆林死里得生。清太宗的谋略很快得到结果,明将洪承畴、祖大寿等不久都叛明投清了。
洪承畴的投降,使林庆业在此之前的一切通明行为彻底暴露。洪的部下一个叫倪甲的人向清廷揭发了林在石城岛时派人与明军联络的详细经过,并揭发出一个叫独步的朝鲜僧人在朝鲜政府与明廷秘密联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清太宗大怒,立即下令逮捕林庆业和僧人独步。经审讯,事情很快牵联到朝鲜国内实权人物崔鸣吉等人。
原来,1637年初清太宗降服朝鲜以后,朝鲜君臣口服心不服,千方百计地暗中与明朝联系,企图象过去壬辰倭乱时一样,借“天朝”力量驱逐“夷蛮”。正在这时,那位僧人独步出现了。他原是平安道某寺的和尚,丙子年(1636)避兵乱到了明军驻防的皮岛(椴岛)。后来清军进攻皮岛时,他渡海来到山东洪承畴幕中。当时正任平安兵使的林庆业得知此人后,立即向朝廷权臣崔鸣吉作了汇报。于是,崔召见了独步,二人进行了长时间密谈,主要内容是要独步同洪承畴和明政府联络,以安排林庆业与洪承畴联合抗击清军。这样,独步便充当了朝鲜政府与明朝交通的密使。他携带密件多次往返于汉城与北京之间,其中间停留之地便是洪承畴的军营,有一些密件就保管在洪军中。
洪承畴降清以后,独步的活动情况及留在洪军中的文件全为清军获得,与此案相牵联的朝鲜官员除崔、林以外还有近10人之多。为了彻底扭转朝鲜政府亲明反清倾向,清军将所牵涉到的人全部抓了起来,随后派兵押解送往沈阳。
当时,清军还真有点“讲政策”,视这些政见不同的“国事犯”不同于一般刑事犯,一路上待遇不太低,看管也不太严。路上,林庆业等虽有充裕的时间观赏沿途山光水色,但其心境却异常悲凉。回想起近年来国势衰微,国家屡遭侵辱,自己半生事业,因陷入囹圄而付东流,禁不住淌下两行热泪。特别是押送队伍行至中朝边境金郊驿站时,他们即将告别祖国,踏上异国原野,心中就更增加了几分凄苦。
林庆业是武人出身,武人自有武人的气魄。这天夜里,他以必死的决心,折断了关押他的牢门,逃进附近的天宝山。经过几天风餐露宿,他终于在一个小山沟里找到了一间矮小的寺庙。在这里他得知,这几天外边已经闹翻了天,各处都已贴上了搜捕逃犯林庆业的布告,
清军未能抓到他,便迁怒于朝鲜国王。他们指责朝鲜政府策划了这次潜逃事件,并要朝鲜国王对此承担责任。仁祖国王惊惧交加,立即下令各地严加盘查,悬赏追捕,
藏身于深山中的林庆业知道自己用一般方法是无法逃脱了,便决然剃光头发,打扮成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走出深山。在云游中,他发现官府的追捕日益紧张,朝鲜大地已无法容身,便决心渡海到明朝统治的中国内地去。于是,他来到汉城的麻浦,避开严查的军警,登上了一条商船。船主对这个行止有些不寻常的僧人产生了怀疑,有意地同他搭起话来:
“这位师傅,您去何处?”
“老衲去通津。”
“看来是有要事要办?”
“出家人四海为家,向施主化缘而已。”
通过察言观色,船主未能发现破绽,但仍不能释疑。这时,船已驶离码头,向汉江中心开去。此段是汉江下游,江面开阔,水流平稳,商船微微摇晃前行,把大多数乘客都摇入了梦乡。
船快近汉江口时,只见林庆业突然脱掉了僧衣,从怀里抽出一把刀,迅速地跳到船头,叫道:
“诸位!我便是官府追捕的平安兵使林庆业。本人打算渡海去中国,以图率军扫荡北部夷蛮,因此要借本船一用。希望你们服从我的命令,切勿大喊乱动,否则只好请他吃一刀了。”
众船客大惊,纷纷跪地口称从命,船上秩序恢复。商船以更快的速度驶出汉江口。这时,早已望不到江岸了,看到的只是散落在水中的点点小岛。船行到延砰岛时(2010年11月朝鲜炮击的便是此岛),林庆业命众船客下船登岛,只留下船工驾船向黄海深处驶去。
值得一提的是,林庆业当年的这一壮烈行动,在延坪岛一带一直传颂至今。后来有人在岛上修建了林祠,经战火后不知现在是否已成废墟。直至现在,每当渔汛初至,渔民们便来这里进香祭祀,祈祷渔事顺利,林庆业俨然被尊为渔事之神了。林庆业逃往明朝的消息展转传到仁祖的耳朵里,国王大惊,立即向清廷汇报。清廷严责国王无能,但已无办法,只好把林庆业的李氏夫人抓到沈阳,令她交待丈夫潜逃细节。李氏也是一个刚烈女人,他对清军说: “我丈夫是大明的忠臣,我难道就不能成为一个忠臣的合格妻子吗?”回到狱中,她竟举刃自杀了。消息传出,朝鲜上下赞叹不已。
林庆业驾船渡海以后,原定在登州上岸,但因遇大风,船颠波到海丰沿海才靠岸。海丰县虽然也是明军把守,但因处于明清对峙的非常时期,且事先没有联络,所以明军把林庆业当作清军的间谍抓进了监狱。
以后,海丰守军将此事报告了登州都督黄龙。黄龙以前对林庆业的事迹有所闻,因此立即赶赴海丰与林相见,并与之促膝长谈,共同商讨了两国形势和抗清事业的前途。
黄龙把朝鲜名将林庆业到达山东的消息报告了崇祯皇帝,崇祯十分高兴,立即授予副总兵职,令他带兵北上抗清。
但也就在这以后不久,即1644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中央政权垮台了。四月,多尔衮率清军进了北京。消息传来,黄龙知道明祚已尽,当夜便挂甲隐去,指挥残余明军的担子落到了黄龙的副将马红灯和林庆业的身上。但马红灯是一个卖友求荣的人,他看到大势已去,竟将林庆业捆绑起来,作为晋见之礼献给了清军。
清军对林庆业进行了长时间的劝降活动,但未能奏效,便将他关进了北京的监狱。对于这样一个顽固的政治反对派,清军表现了极大的宽容,无意加害于他。大概是考虑到他是一个朝鲜人,刚刚定鼎中原的大清国正需要稳定同朝鲜的关系吧。然而,就在这时,朝鲜国内却发生了一场宦海波涛,把林庆业牵扯了进去。于是,屡遭风浪而又屡屡逃脱的林庆业终于遭到灭顶之灾。
原来,因策划“仁祖反正”而有拥立之功的西人集团掌握政权后,很快便发生了分裂,分成“老西派”和“少西派”,后来又分成以元斗杓为首的“元党”和以金自点为首的“洛党”。到仁祖末年,政权落到金自点的“洛党”手中。
明朝灭亡的这年,即1644年的三月,朝鲜曾任左议政的“反正功臣”沈器远突然以谋逆罪被捕,据说是他企图拥立王族怀恩君。很快,沈伏诛,怀恩君赐死。在刑讯中,不知怎么突然传出被关在北京监狱里的林庆业参与了这件事。被突发事件搞得惊慌失措的仁祖在关系到自己的宝座的问题上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以“除恶务尽”的决心向北京清政府提出了请求,希望能将与要案有涉的林解回朝鲜受审。清政府满足了朝鲜政府的请求,林庆业被押回朝鲜。
不久前还被朝鲜朝野人士称为“忠臣义士”的林庆业,突然变成了逆贼,其中原由连林庆业自己也摸不清。
被委派充当会审大员的是林庆业的老上司和老对头、现任左议政金自点。两人一照面,林便明白了大半。尽管他一再声明自己流落异邦有年,对国内发生的事根本无知无涉,但无济于事。金自点只是一味地要求他彻底交待是如何与沈器远勾结密谋的。审讯无法进行下去,但“谋逆”罪名巍然不动。金自点神速但又手续完备地办完案子时,林庆业已经毙命于酷刑之下。这年是1646年,林庆业53岁。
林庆业临死之前,曾对他坎坷的一生作了一个悲凉的回顾。他说: “……我为来到这个世界感到庆幸;特别是我是一个男人而不是一个妇女,对此尤其感到庆幸。遗憾的是,我所诞生的这块土地太狭小了……。”
林庆业的死引发群情波动,仁祖感到有些惋惜了。不久,冤狱制造者金自点得到了报应,他以谋逆罪被杀。
仁祖死后,孝宗继位。林庆业的冤案被重新提出,终于平反昭雪,并追谥为“忠愍公”。以后正祖当朝时,为了纪念林庆业,令人撰写了一本记述他生平业绩和被害经过的书《忠愍公实记》。英祖时,在林的家乡忠州达川为他修了“忠烈祠”,国王亲自撰写了《御制达川忠烈祠碑》碑文。直到现在,当人们读到这些有关林庆业的文字记述时,还能感到一股强烈的悲剧气氛。
2021.2.26.
韩国忠清北道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名叫达川江。它发源于著名风景胜地俗离山,一路蜿蜒北上,至忠州附近汇入汉江,此后西折,经汉城入黄海,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达川江出于灵秀之地,江水晶莹碧绿,四季丰盈。江两岸风光,或是沙滩,或是峰峦,都带有朝鲜半岛特有的妩媚和俊俏。
1592年暮春,在忠州附近的达川江畔风景秀美的弹琴台一带,发生了一场鬼悲神泣的血战。数万名兵士的尸体复盖了江边的野草和砂砾,暗红色的鲜血染红了江水。这是壬辰卫国战争中抗倭将领申砬为狙击入侵之敌,布阵江边,背水一战,终至全军覆没的悲壮一幕。据说,那次战役以后的很长时间,从这里吹起的微风仍带有令人窒息的血腥味。
大战后的第三个年头,即1594年,一个婴儿在这昔日战场的附近降生了。他初到人间,嗅到的便是这样一种不寻常的气味。这似乎是天意,意味着这个婴儿从一降生就与军旅和残杀结下不解之缘,他将要走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崎岖之路。
他,就是日后青史留名的林庆业。这个名字,我们无论读朝鲜史还是读明清史,都会遇到。
林庆业
林庆业,字英伯,号孤松。他从少年时代起,便有着一种过人的精力。他爱好骑射,喜欢与人比武,稍长,爱读兵书。他从《史记·项羽本纪》中找到了知音:项羽不爱读书,认为人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有驭人的能力。林庆业对项羽的观点深表叹服,因而更加潜心习武。
朝鲜李朝光海君十二年,即1620年,林庆业27岁,他应试科举武科及第,正式开始了他波澜起伏的戎马生涯。
1623年,朝鲜王室发生了政变,以金鎏、李贵等为首的“西人”集团经过密谋策划,废黜了光海君,拥立光海君的侄子绫阳君为王,是为仁祖,史称“仁祖反正”。在此次政变中有拥立之功的李适因对政变后的职爵权力分配不满,于1624年正月举旗造反,占领了王都汉城,并宣布拥立宣祖第十子兴安君李堤。仁祖慌忙出逃,召集军队准备反攻。于此乱世之中,林庆业脱颖而出,他以青年军官的身分受仁祖之命率军反击李适。于是,双方在鞍岘接战。
战争初始,林庆业军受挫。但后来天公作美,风向变换,林庆业军居高临下借风势发射火箭,火烧敌营,接着挥军冲击,获得大胜。仁祖国王在落魄之际得报林庆业在此关键一仗得手,高兴得连击双股,立即授予他“振武原从功臣”名号。从此,林庆业骁勇善战的名声闻于朝野。
仁祖五年,即1627年,后金国主皇太极派兵征朝鲜,3万大军势如破竹,不及半月,占领朝鲜大半部。朝鲜国王仁阻仓皇逃往江华岛。林庆业得讯,急忙率军勤王,但尚未赶到江华岛,仁祖便与后金签订了屈辱的城下之盟,林庆业只好就此罢休。
在此后几年间,日益强大的后金不断东征西伐,攻城掠地,统一了中国东北及蒙古漠南广大地区,成为一个时刻准备问鼎中原的强大政治力量。
当时,后金虽然用武力迫使朝鲜断绝同明朝的宗藩关系,与它签订“兄弟之盟”,但朝鲜君臣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行动上仍自视为大明属邦,奉明正朔。因此,当后金渐渐强大起来,并摆出一付与明争夺天下的架式时,朝鲜对后金的态度是仇视的。包括林庆业在内,朝鲜的将领们都有一种助明伐金的义务感。1633年,明朝大将孔有德、耿仲明率众叛明降金,自山东航海来辽东,后金太宗亲迎于浑河岸边。这一事变使明廷大为震惊,立即通知朝鲜出兵截击叛军。于是,林庆业率军出至牛庄,与前来讨伐的明军两面夹击,打了一些胜仗。明崇祯帝对林庆业的表现极为满意,传旨授予总兵官。
1636年,林庆业被任命为义州府尹。时后金太宗改国号为清,并决定在对明朝正式发动总攻以前降服朝鲜,以解后顾之忧。这样,林庆业所据守的义州便处于大兵压境的危殆之中。他上书国王,请求增兵2万以守海西,但国王对他的呼吁未予理睬。
林庆业见援兵无望,只好作独自迎战的准备。他一方面派员深入清界探明动向,一方面动员全城百姓进入临战状态。但是,那些被朝廷优厚钱粮供给养得白白胖胖的官兵们却不是死战之士,形势刚一紧张,便纷纷出逃了。最后,林庆业所能收罗到的守城之军,男女老幼合起来也只有八百名。这使林庆业深有感叹:银子绝非战力,母鸡越肥,越不会下蛋。林庆业只好怀着悲愤的心情冒死演出一场空城计。他令人用稻草扎了数千个草人,乔装以后立于城头,以疑兵之计暂渡难关。
1636年底,清太宗率10万大军亲征朝鲜时,林庆业的计谋虽获得成功,却无补于大局。清兵根本无意同他较量,他们的着眼点是如何尽快占领汉城。因此,当清兵看到守城之“军”严阵以待时便放弃攻城打算,绕城而过,直扑平壤。林庆业站在城头,望着滚滚南下的清兵,如同置身于激流中的小岛,说不准是应该为自己的计谋成功而高兴,还是为未能阻止敌军而懊悔。10天以后,清军攻克汉城,仁祖逃到南汉山城,清军将之团团围住。40天后,仁祖投降,在三田渡举行正式签訂降服文件。
在此期间,困守孤城的林庆业曾有一个大胆想法。他想乘清太宗率军深入朝鲜内地之机,以轻兵奔袭清都沈阳。但是,当时握有实权的权臣金自点一方面指责他身为疆臣未能在义州拒清兵于国门之外,另一方面又责难他突发奇想,将招来不意之祸,阻止了他这一计划的实施。
朝鲜臣清之后,清太宗率军返回辽东。当时,朝鲜西海皮岛(今椴岛)是明军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清廷久欲除之,屡次用兵未能得手。1637年春,清太宗命朝鲜出兵攻打皮岛,一方面打击明军,一方面考验朝鲜。林庆业得此命令,进退维谷。如从命出兵,实为违心,如拒不执行,定有灾祸。于是,在苦思冥想之后,他寻找托词告清军将领说,“依我国成例,凡我军所夺得的城池,其财物尽依我取用”,企图以此诱使清军收回成命,与此同时他秘密派人通知皮岛明将沈世魁,告他火速作好守岛准备。
清军对皮岛发起进攻,由于林庆业的通告,明军已撤走大部守军和船只,清兵几乎扑空,只有守将沈世魁因职责所系坚守岛上,最后战死。
1638年,林庆业升任平安兵使。作为一个武科出身的军人能得此职,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大的荣耀。他上任后,立即在安州设置兵营,训练军队,准备一旦有事国家有可用之兵。但经“丙子胡乱”朝鲜国王已经锐气全消,完全丧失了对清的抵抗勇气。因此,1640年,清兵开始攻打明军重镇锦州,命令朝鲜出兵支援时,仁祖国王立即给林庆业下达了出兵助战的命令。
丙子胡乱
林庆业无法,只好率水兵向旅顺进发。依清军布署,清兵从陆路开进,林庆业从水路经大凌河北上,两军在锦州外围汇合,协同向明将祖大寿发动攻击。为此,清军给林庆业下达了进军时日表。但林庆业心怀异志,以海上风浪不定为由故意迟延进军速度。当他率军到达大凌河口石城岛时,密派3人乘快船赴登州,向明军统帅洪承畴通报军情,商议双方合兵抗击清军的计划。
这样,在清军威逼之下林庆业军在北汛口与明军接仗时,便出现了戏剧性场面:只见双方劲弓对射,飞箭如雨,大炮轰鸣,震天动地,看上去战斗十分激烈。奇怪的是,虽经激战,双方士卒却无一伤亡。经查,原来射出的箭均无箭头,大炮则有响无弹。情况很快为清兵得知,林庆业准备引颈受戮,但清太宗却宽恕了他。雄才大略的清太宗考虑到,在此明清决战之际,要想克敌制胜,进而夺取中原政权,最为重要的是恩名远播,招降纳叛,而此事件正可显示一下他自居英主的胸怀。于是,林庆林死里得生。清太宗的谋略很快得到结果,明将洪承畴、祖大寿等不久都叛明投清了。
洪承畴的投降,使林庆业在此之前的一切通明行为彻底暴露。洪的部下一个叫倪甲的人向清廷揭发了林在石城岛时派人与明军联络的详细经过,并揭发出一个叫独步的朝鲜僧人在朝鲜政府与明廷秘密联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清太宗大怒,立即下令逮捕林庆业和僧人独步。经审讯,事情很快牵联到朝鲜国内实权人物崔鸣吉等人。
原来,1637年初清太宗降服朝鲜以后,朝鲜君臣口服心不服,千方百计地暗中与明朝联系,企图象过去壬辰倭乱时一样,借“天朝”力量驱逐“夷蛮”。正在这时,那位僧人独步出现了。他原是平安道某寺的和尚,丙子年(1636)避兵乱到了明军驻防的皮岛(椴岛)。后来清军进攻皮岛时,他渡海来到山东洪承畴幕中。当时正任平安兵使的林庆业得知此人后,立即向朝廷权臣崔鸣吉作了汇报。于是,崔召见了独步,二人进行了长时间密谈,主要内容是要独步同洪承畴和明政府联络,以安排林庆业与洪承畴联合抗击清军。这样,独步便充当了朝鲜政府与明朝交通的密使。他携带密件多次往返于汉城与北京之间,其中间停留之地便是洪承畴的军营,有一些密件就保管在洪军中。
洪承畴降清以后,独步的活动情况及留在洪军中的文件全为清军获得,与此案相牵联的朝鲜官员除崔、林以外还有近10人之多。为了彻底扭转朝鲜政府亲明反清倾向,清军将所牵涉到的人全部抓了起来,随后派兵押解送往沈阳。
当时,清军还真有点“讲政策”,视这些政见不同的“国事犯”不同于一般刑事犯,一路上待遇不太低,看管也不太严。路上,林庆业等虽有充裕的时间观赏沿途山光水色,但其心境却异常悲凉。回想起近年来国势衰微,国家屡遭侵辱,自己半生事业,因陷入囹圄而付东流,禁不住淌下两行热泪。特别是押送队伍行至中朝边境金郊驿站时,他们即将告别祖国,踏上异国原野,心中就更增加了几分凄苦。
林庆业是武人出身,武人自有武人的气魄。这天夜里,他以必死的决心,折断了关押他的牢门,逃进附近的天宝山。经过几天风餐露宿,他终于在一个小山沟里找到了一间矮小的寺庙。在这里他得知,这几天外边已经闹翻了天,各处都已贴上了搜捕逃犯林庆业的布告,
清军未能抓到他,便迁怒于朝鲜国王。他们指责朝鲜政府策划了这次潜逃事件,并要朝鲜国王对此承担责任。仁祖国王惊惧交加,立即下令各地严加盘查,悬赏追捕,
藏身于深山中的林庆业知道自己用一般方法是无法逃脱了,便决然剃光头发,打扮成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走出深山。在云游中,他发现官府的追捕日益紧张,朝鲜大地已无法容身,便决心渡海到明朝统治的中国内地去。于是,他来到汉城的麻浦,避开严查的军警,登上了一条商船。船主对这个行止有些不寻常的僧人产生了怀疑,有意地同他搭起话来:
“这位师傅,您去何处?”
“老衲去通津。”
“看来是有要事要办?”
“出家人四海为家,向施主化缘而已。”
通过察言观色,船主未能发现破绽,但仍不能释疑。这时,船已驶离码头,向汉江中心开去。此段是汉江下游,江面开阔,水流平稳,商船微微摇晃前行,把大多数乘客都摇入了梦乡。
船快近汉江口时,只见林庆业突然脱掉了僧衣,从怀里抽出一把刀,迅速地跳到船头,叫道:
“诸位!我便是官府追捕的平安兵使林庆业。本人打算渡海去中国,以图率军扫荡北部夷蛮,因此要借本船一用。希望你们服从我的命令,切勿大喊乱动,否则只好请他吃一刀了。”
众船客大惊,纷纷跪地口称从命,船上秩序恢复。商船以更快的速度驶出汉江口。这时,早已望不到江岸了,看到的只是散落在水中的点点小岛。船行到延砰岛时(2010年11月朝鲜炮击的便是此岛),林庆业命众船客下船登岛,只留下船工驾船向黄海深处驶去。
值得一提的是,林庆业当年的这一壮烈行动,在延坪岛一带一直传颂至今。后来有人在岛上修建了林祠,经战火后不知现在是否已成废墟。直至现在,每当渔汛初至,渔民们便来这里进香祭祀,祈祷渔事顺利,林庆业俨然被尊为渔事之神了。林庆业逃往明朝的消息展转传到仁祖的耳朵里,国王大惊,立即向清廷汇报。清廷严责国王无能,但已无办法,只好把林庆业的李氏夫人抓到沈阳,令她交待丈夫潜逃细节。李氏也是一个刚烈女人,他对清军说: “我丈夫是大明的忠臣,我难道就不能成为一个忠臣的合格妻子吗?”回到狱中,她竟举刃自杀了。消息传出,朝鲜上下赞叹不已。
林庆业驾船渡海以后,原定在登州上岸,但因遇大风,船颠波到海丰沿海才靠岸。海丰县虽然也是明军把守,但因处于明清对峙的非常时期,且事先没有联络,所以明军把林庆业当作清军的间谍抓进了监狱。
以后,海丰守军将此事报告了登州都督黄龙。黄龙以前对林庆业的事迹有所闻,因此立即赶赴海丰与林相见,并与之促膝长谈,共同商讨了两国形势和抗清事业的前途。
黄龙把朝鲜名将林庆业到达山东的消息报告了崇祯皇帝,崇祯十分高兴,立即授予副总兵职,令他带兵北上抗清。
但也就在这以后不久,即1644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中央政权垮台了。四月,多尔衮率清军进了北京。消息传来,黄龙知道明祚已尽,当夜便挂甲隐去,指挥残余明军的担子落到了黄龙的副将马红灯和林庆业的身上。但马红灯是一个卖友求荣的人,他看到大势已去,竟将林庆业捆绑起来,作为晋见之礼献给了清军。
清军对林庆业进行了长时间的劝降活动,但未能奏效,便将他关进了北京的监狱。对于这样一个顽固的政治反对派,清军表现了极大的宽容,无意加害于他。大概是考虑到他是一个朝鲜人,刚刚定鼎中原的大清国正需要稳定同朝鲜的关系吧。然而,就在这时,朝鲜国内却发生了一场宦海波涛,把林庆业牵扯了进去。于是,屡遭风浪而又屡屡逃脱的林庆业终于遭到灭顶之灾。
原来,因策划“仁祖反正”而有拥立之功的西人集团掌握政权后,很快便发生了分裂,分成“老西派”和“少西派”,后来又分成以元斗杓为首的“元党”和以金自点为首的“洛党”。到仁祖末年,政权落到金自点的“洛党”手中。
明朝灭亡的这年,即1644年的三月,朝鲜曾任左议政的“反正功臣”沈器远突然以谋逆罪被捕,据说是他企图拥立王族怀恩君。很快,沈伏诛,怀恩君赐死。在刑讯中,不知怎么突然传出被关在北京监狱里的林庆业参与了这件事。被突发事件搞得惊慌失措的仁祖在关系到自己的宝座的问题上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以“除恶务尽”的决心向北京清政府提出了请求,希望能将与要案有涉的林解回朝鲜受审。清政府满足了朝鲜政府的请求,林庆业被押回朝鲜。
不久前还被朝鲜朝野人士称为“忠臣义士”的林庆业,突然变成了逆贼,其中原由连林庆业自己也摸不清。
被委派充当会审大员的是林庆业的老上司和老对头、现任左议政金自点。两人一照面,林便明白了大半。尽管他一再声明自己流落异邦有年,对国内发生的事根本无知无涉,但无济于事。金自点只是一味地要求他彻底交待是如何与沈器远勾结密谋的。审讯无法进行下去,但“谋逆”罪名巍然不动。金自点神速但又手续完备地办完案子时,林庆业已经毙命于酷刑之下。这年是1646年,林庆业53岁。
林庆业临死之前,曾对他坎坷的一生作了一个悲凉的回顾。他说: “……我为来到这个世界感到庆幸;特别是我是一个男人而不是一个妇女,对此尤其感到庆幸。遗憾的是,我所诞生的这块土地太狭小了……。”
林庆业的死引发群情波动,仁祖感到有些惋惜了。不久,冤狱制造者金自点得到了报应,他以谋逆罪被杀。
仁祖死后,孝宗继位。林庆业的冤案被重新提出,终于平反昭雪,并追谥为“忠愍公”。以后正祖当朝时,为了纪念林庆业,令人撰写了一本记述他生平业绩和被害经过的书《忠愍公实记》。英祖时,在林的家乡忠州达川为他修了“忠烈祠”,国王亲自撰写了《御制达川忠烈祠碑》碑文。直到现在,当人们读到这些有关林庆业的文字记述时,还能感到一股强烈的悲剧气氛。
2021.2.26.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