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周说”按:戴博是我的老朋友,他现在是美国著名智库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周说读者水老先生最近连续为周说翻译了不少文章,虽未谋面,但是也算老朋友了。他翻译了戴博最新的一篇短文。
其实,戴博的这个观点我在前几天的文章中提到过,其中说到:
“在蒂勒森访华的当口,外交部网站连发了四条关于蒂勒森来访的消息。其中说,蒂勒森提到确保两国不冲突、不对抗、推进互利合作。有人分析说,这相当于承认了奥巴马时代都没有完全接受的中方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说明双方背后达成了重要共识。
我相信最后一句话,就是背后有了共识,但是,对前一句话打问号,美国人不会轻易接受“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概念,因为中国领导人曾经向美国多次提出这个概念,美国人不反对,也不接受,私下里他们会这样说:中国人只是提出概念,但是没有实际内容。
事实上,据我了解,美国有著名的中美关系战略专家听到这个解读后,表示这是无稽之谈,这只是在某个事件上的表态,并不代表整体的认同。当然,如果双方磨合的好,“新型大国关系”会有逐步的认同,这一点,甚至比奥巴马时代更乐观,别看现在特朗普和他的幕僚们对中国采取了咄咄逼人的态势。”
下面就是这篇文章,总体上看,不能因为几个词语的使用就认为美国的政策变了。乐观要谨慎,悲观也要谨慎,路还长。
3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雷克斯·w·蒂勒森
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近日的首次访华显得格外低调:他只邀请了一位记者,看来蒂勒森并不希望这次访问会搞出大新闻。他几乎成功了,但是他对奥巴马政府几乎从不使用的的中方提出的外交语言的大量使用在中美新闻界都掀起了不小波澜。有些人认为这次访问显示了特朗普政府采纳了北京的外交语言和风格,但这一认识是有欠考量,甚至是具有误导性的。
在公开场合,蒂勒森频繁使用习近平所喜爱的“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也就是所谓“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值得注意的是,蒂勒森聪明地指出这一概念不但可以指导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也是中美过去四十年外交关系的基石。
2013年6月8日,习近平与奥巴马在安纳伯格庄园中散步
实际上,“新型大国关系”始于2013年。在安纳伯格庄园的“习奥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奥巴马也随之应和。但在“习奥会”之后,中国外交部将“新型大国关系”解释为避免冲突,相互尊重,寻求合作共赢时,华盛顿却变得对这一概念很犹豫,因为美国认为相互尊重意味着尊重对方“核心利益”。美国担忧,中国的“核心利益”很有可能扩张到美国也有“核心利益”的西太平洋区域。当“核心利益”有冲突时,“新型大国关系”显然难以维系。
在美国抛弃这一概念后,中国的官员们依然坚持使用它。虽然连习近平自己在2016年都不再使用这一词汇,蒂勒森现在似乎重新唤醒了中国的希望。一些美国学者认为蒂勒森对“新型大国关系”的强调是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应有的承认,另一些则认为这是蒂勒森对华怯懦的表现。但更有可能的是,“新型大国关系”只是特朗普政府制定对华政策前对中国使用的套话。迄今,特朗普尚未召集军事,外交,情报各界专家共同商讨美国的东亚战略。白宫并未召开相关会议,指派相关专家,似乎认为这一事务并不是当务之急。
这带来了两个问题:首先,中国能够就蒂勒森的表态而认为特朗普愿意在中国的倡议下与中国合作吗?答案很简单:不能。鉴于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对中国的猛烈批评,以及中美两国在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深蒂固的冲突,我们并不能对蒂勒森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表态全盘相信:他在北京的讲话只有在特朗普政府制定其对华政策后才能被充分理解。
媒体报道,习近平和特朗普将于4月在有“冬季白宫”之称的马阿拉歌庄园会晤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蒂勒森会照搬习近平所喜爱的这一词汇呢?班农,纳瓦罗等特朗普的顾问们不是支持对华强硬,就是对中国不甚了解,他们显然不会推荐蒂勒森使用“新型大国关系”。这个十分中国的概念,可能是中方自己推荐蒂勒森使用的:中国大使馆可以直接联系总统的团队。如果这一猜测是正确的,那么特朗普政府可能认为在中美关系颠簸的一年过后,公开使用中方提出的外交词汇有助于美国与中国展开进一步对话协商,而蒂勒森的这次访华也算圆满完成了为四月特朗普与习近平在马阿拉歌庄园会面做铺垫的任务。
有限的媒体报道,秘密的共识,和公开场合耐人寻味的表态:这都像是中国外交的特色。但是蒂勒森此次访华不能被过度解读,这甚至不是特朗普治下中美关系的第一回合,这最多是未来中美关系的前奏,它并不带有任何承诺。
“周说”按:戴博是我的老朋友,他现在是美国著名智库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周说读者水老先生最近连续为周说翻译了不少文章,虽未谋面,但是也算老朋友了。他翻译了戴博最新的一篇短文。
其实,戴博的这个观点我在前几天的文章中提到过,其中说到:
“在蒂勒森访华的当口,外交部网站连发了四条关于蒂勒森来访的消息。其中说,蒂勒森提到确保两国不冲突、不对抗、推进互利合作。有人分析说,这相当于承认了奥巴马时代都没有完全接受的中方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说明双方背后达成了重要共识。
我相信最后一句话,就是背后有了共识,但是,对前一句话打问号,美国人不会轻易接受“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概念,因为中国领导人曾经向美国多次提出这个概念,美国人不反对,也不接受,私下里他们会这样说:中国人只是提出概念,但是没有实际内容。
事实上,据我了解,美国有著名的中美关系战略专家听到这个解读后,表示这是无稽之谈,这只是在某个事件上的表态,并不代表整体的认同。当然,如果双方磨合的好,“新型大国关系”会有逐步的认同,这一点,甚至比奥巴马时代更乐观,别看现在特朗普和他的幕僚们对中国采取了咄咄逼人的态势。”
下面就是这篇文章,总体上看,不能因为几个词语的使用就认为美国的政策变了。乐观要谨慎,悲观也要谨慎,路还长。
3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雷克斯·w·蒂勒森
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近日的首次访华显得格外低调:他只邀请了一位记者,看来蒂勒森并不希望这次访问会搞出大新闻。他几乎成功了,但是他对奥巴马政府几乎从不使用的的中方提出的外交语言的大量使用在中美新闻界都掀起了不小波澜。有些人认为这次访问显示了特朗普政府采纳了北京的外交语言和风格,但这一认识是有欠考量,甚至是具有误导性的。
在公开场合,蒂勒森频繁使用习近平所喜爱的“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也就是所谓“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值得注意的是,蒂勒森聪明地指出这一概念不但可以指导中美关系未来的发展,也是中美过去四十年外交关系的基石。
2013年6月8日,习近平与奥巴马在安纳伯格庄园中散步
实际上,“新型大国关系”始于2013年。在安纳伯格庄园的“习奥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奥巴马也随之应和。但在“习奥会”之后,中国外交部将“新型大国关系”解释为避免冲突,相互尊重,寻求合作共赢时,华盛顿却变得对这一概念很犹豫,因为美国认为相互尊重意味着尊重对方“核心利益”。美国担忧,中国的“核心利益”很有可能扩张到美国也有“核心利益”的西太平洋区域。当“核心利益”有冲突时,“新型大国关系”显然难以维系。
在美国抛弃这一概念后,中国的官员们依然坚持使用它。虽然连习近平自己在2016年都不再使用这一词汇,蒂勒森现在似乎重新唤醒了中国的希望。一些美国学者认为蒂勒森对“新型大国关系”的强调是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应有的承认,另一些则认为这是蒂勒森对华怯懦的表现。但更有可能的是,“新型大国关系”只是特朗普政府制定对华政策前对中国使用的套话。迄今,特朗普尚未召集军事,外交,情报各界专家共同商讨美国的东亚战略。白宫并未召开相关会议,指派相关专家,似乎认为这一事务并不是当务之急。
这带来了两个问题:首先,中国能够就蒂勒森的表态而认为特朗普愿意在中国的倡议下与中国合作吗?答案很简单:不能。鉴于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对中国的猛烈批评,以及中美两国在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深蒂固的冲突,我们并不能对蒂勒森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表态全盘相信:他在北京的讲话只有在特朗普政府制定其对华政策后才能被充分理解。
媒体报道,习近平和特朗普将于4月在有“冬季白宫”之称的马阿拉歌庄园会晤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蒂勒森会照搬习近平所喜爱的这一词汇呢?班农,纳瓦罗等特朗普的顾问们不是支持对华强硬,就是对中国不甚了解,他们显然不会推荐蒂勒森使用“新型大国关系”。这个十分中国的概念,可能是中方自己推荐蒂勒森使用的:中国大使馆可以直接联系总统的团队。如果这一猜测是正确的,那么特朗普政府可能认为在中美关系颠簸的一年过后,公开使用中方提出的外交词汇有助于美国与中国展开进一步对话协商,而蒂勒森的这次访华也算圆满完成了为四月特朗普与习近平在马阿拉歌庄园会面做铺垫的任务。
有限的媒体报道,秘密的共识,和公开场合耐人寻味的表态:这都像是中国外交的特色。但是蒂勒森此次访华不能被过度解读,这甚至不是特朗普治下中美关系的第一回合,这最多是未来中美关系的前奏,它并不带有任何承诺。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