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上周三,在美国宣布其现任卫生部长访台的当天,中国新华社发表了对美国的一次长篇喊话。新华社的喊话中未提美国现任内阁成员自中美建交以来首次访台的事实,而是在表明中国决不屈服姿态的同时,用为两国关系“树立清晰框架”的表述,给当前乃至未来中美关系划出底线并降下温度。从新华社明确表述出来的文字来看,中美“不脱钩”似乎是中国的主要诉求,起码是最主要的诉求之一,在文中前后两个部分都专门突出、强调了这一点。
然而“不脱钩”不是一方所能决定的,更何况当下美国总统大选正处日益临近之际,中国问题已经并必将成为美国大选日益核心的话题和舆情焦点,因为这是特朗普摆脱国内疫情和经济下滑软肋最好的题材。至于以后能否“不脱钩”,也要看美方的利益考量,既然中国已经把“不脱钩”作为一个愿望提出,那美国也自然就要提出利益诉求以交换了。
有鉴于此,当前中美冲突绝非新华社一次喊话所能解决,而应做最坏打算。
找准各自定位方能共存和分享
当前的问题是,美国不认为自己与中国有不脱钩的共同利益。就眼下而论,特朗普认定在当下总统大选中,非常需要利用反华作为助选工具。
特朗普竞选连任的致命问题是:国内的疫情泛滥已经使他没有办法应对,同时疫情导致美国经济螺旋式下跌,因为疫情影响,特朗普对经济同样也是无计可施;而且,据悉特朗普基本票仓地区的选民数量,同美国经济发达地区的选民数比相对较少,而选举人团的投票结果现在也很难预测。上述这一切,对特朗普竞选连任的不利因素显而易见。8月5日,近30年来每次都成功预测美国总统大选结果的美利坚大学政治历史学系教授林彻曼在推特发布视频说:“特朗普总统将连任失败。”他根据自己开发的以“大选格局的13项核心因素”预测选举结果的模型判断:拜登将以微弱优势战胜特朗普。
无独有偶,根据笔者的消息来源,日本官方内部两个多月来也一直有预测,认为特朗普将连任失败。
在对特朗普不利的形势下,正如笔者在上月就预测的那样,反华题材必将是特朗普转移总统大选舆情焦点的最佳题材。因为这个话题一定会引发媒体的高度关注,并创造和引导美国选民的舆情,继而有利于特朗普当选;最低限度上,可以转移舆论对特朗普不利话题的注意力。特朗普最近围绕中国议题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例如南海问题、香港问题、字节跳动、微信等行动,都是服务其竞选连任计划的一部分。
除了当下美国总统竞选的因素,11月后无论特朗普还是拜登当选,恐怕都会视中国是敌手而非伙伴。
因为根据特朗普政府乃至一些西方国家对当今中国的定性判断,他们认定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实际上是在利用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得益,同时却在自己国内对外封锁,继续保持国有经济的强大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并充分利用举国体制的优势,使自己实力迅速壮大,增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实力,继而用经济手段在全世界广泛扩大影响,并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展开坚决的竞争。而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并直追美国,这就必须作为问题加以对待了。按照这样的立场,中国已经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潜在敌人。
面对上述情况,美国的政策趋势显然是:与中国脱钩;并将其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在经济与技术上隔离开来;再往后,有可能就要禁止使用美元,把中国踢出国际金融体系了。此外,在外交上会就中国的西藏、新疆议题,香港和台湾问题,尤其是南海问题,采取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各种行动,以压缩中国的发展空间,打压中国。
美国对中国的上述判断和政策,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掌权,方向上应该都是一致并确定的。区别只是在于方式的不同:特朗普会更加直接和强势,并以美国自己为主力,加上少数盟国来执行上述对华政策,因为他对盟国的协调能力相对薄弱;而拜登擅长的恰恰是处理盟国关系,而且盟国也很看重他。届时,美国主要盟国的对华态度同现在与特朗普不合作的情形相比,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德国和日本,中国的外部环境将比现在更加不利。
上述情况说到底,是中美相互间的国家定位出了问题,这种定位是指:如果世界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面对中美两国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对比的悬殊,以及美国对中国的上述判定等现实,一方在与另一方打交道时,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恰当定位上?这是两国关系能够平稳发展和交往的前提。而当前的现实是,这种定位起码是不明确,或者说正在模糊。自当年奥巴马访问北京提出g2未果开始,中美关系的一切困惑,根子都在这里,而事态发展到今天,已经使得这一问题如果不予解决,则不仅中美之间无从共存与共享,而且必无宁日。
这个定位的实质就是要明确:中美两国究竟谁是世界上更具有全方位压倒性影响力的国家?并在实际行动上落实。明确了这一点后,才能界定双方的利益在哪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然后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唯有如此,才能解决是否“脱钩”的问题,以及“树立清晰框架”的问题,否则客观上一切都无从谈起。
上述问题和中国外交的本质是紧密相连的。按照邓小平对中国外交的理解,外交的目的就是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意识形态并不重要,并要在外交中加以避免。邓小平这一论断,当然与他曾经实际领导过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与苏联之间的那场斗争有关,也是对中国外交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
根据上述情形,考虑到历史、现实和经验等诸因素,尤其是“不脱钩”和“树立清晰框架”目标的迫切要求,综合各类利害,必须说:当年美国奥巴马访华时提出的g2是个相对不错的选择,尤其是考虑到中美“脱钩”、并外加封锁乃至更加恶劣的前景,g2未必不是个好东西,它几乎就是当前可选择的最佳路径,如果真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话。至少,这是一个可以进行交易的大买卖,起码方向是这样。因为无论如何,中国的利益要和世界大势相一致。
当前应做最坏打算
当前中美关系首先要解决的,是今年11月美国新总统产生之前紧张局势,不能因为两国内部原因导致局势失控。无论是新华社对美喊话中的“不脱钩”也好,“树立清晰框架”也罢,还是作者提出的未来中美关系的g2路径,实际上都是针对11月后产生的美国新总统说的,无论这位新总统是连任的特朗普还是拜登。
而当前特朗普竞选连任面临的最大限制是:没有任何议题可以像中国议题那样,能够有效转移和冲淡当前美国的严重疫情和经济大幅下滑给他连任带来的致命舆情焦点。只有中美冲突的舆情可以有效引导美国媒体的关注,并客观上创造出有利于特朗普的舆情,动作越猛烈、题材越刺激,对他带来的舆情效果就越好,当选的几率就越大。只要特朗普敢于对中国大胆动手就行。因此,对中国的行动和题材是他在总统选举落幕前紧抓不放的题材,否则依特朗普政敌如此之多的现实,落选后他连坐牢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我们看到,自上月开始以来,特朗普先后几乎是定期地抛出南海问题、香港问题、字节跳动、腾讯微信、美国卫生部长访台等行动,都是为了服务其竞选连任,是其连任计划的一部分。这些定期性的行动一方面冲淡了对特朗普的不利舆情,另一方面引导了选举期间的舆论。从美国国内的情况来看,上述的系列反华行动增进了他支持率的有效上升。
但离美国选举还有三个月,上述行动还不够,在选举的关键时刻,特朗普还需要采取更具刺激性的动作来吸引全美国媒体和舆论的关注。笔者认为:南海和台湾是增大特朗普连任几率的两个最佳地点。
首先是南海问题。依据笔者的判断,南海之所以成为美国目标的可能性较大,是因为中国对这一地区的领土归属权缺乏国际认可度;而且不同于渤海和黄海地区的是,中国在这里的海军力量较美国薄弱。美国完全有能力在这里进行一次有限的武力行动,将美国国内舆论彻底转向有利于特朗普当选的方向。尤其是中国在当地建立的岛礁设施,除非撤离军队,彻底转换成民用,否则在缺乏国际法、联合国和沿岸国家主权支持的背景下,一旦美国采取行动,其安全可以说完全缺乏保障,政治上也未必有利。
此外,台湾问题对特朗普也是不错的助选题材,例如上周美国宣布的现任卫生部长访问台湾一事,从现在开始直到访问正式开始之前,特朗普都有创造并引导美国舆论为他助选的不少机会,但这主要是政治和象征意义上的,在这里只要中国不动武,美国动武的机会不多。因为毕竟是在中国家门口,那样做的后果太不可预测,而且,美国说破大天,联合国是不承认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的。如果特朗普在这里采取过激行动,未必有利于创造或者引导其当选的舆情,而且,台湾问题一旦引发武力冲突,在美国国内也是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对特朗普不一定有利。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有传言分析,中国对特朗普的连任动机了如指掌,言下之意是对特朗普竞选需要的行为暗中可以默认的。即便如此,它仍然会引发一个问题:上述事态真的发生,中国国内政局会发生什么样的演化?容忍力能走到什么程度?对中国今后意味着什么?傅莹7月在北京的一个大型国际会议上的讲话,很有参考价值。她认为中美关系涉及中国对世界潮流的判断是否仍然是“和平与发展”,还是“要变成冲突与对抗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这个进程如何避免被打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上如何“有效开展国际合作”?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秘书长、半岛和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周三,在美国宣布其现任卫生部长访台的当天,中国新华社发表了对美国的一次长篇喊话。新华社的喊话中未提美国现任内阁成员自中美建交以来首次访台的事实,而是在表明中国决不屈服姿态的同时,用为两国关系“树立清晰框架”的表述,给当前乃至未来中美关系划出底线并降下温度。从新华社明确表述出来的文字来看,中美“不脱钩”似乎是中国的主要诉求,起码是最主要的诉求之一,在文中前后两个部分都专门突出、强调了这一点。
然而“不脱钩”不是一方所能决定的,更何况当下美国总统大选正处日益临近之际,中国问题已经并必将成为美国大选日益核心的话题和舆情焦点,因为这是特朗普摆脱国内疫情和经济下滑软肋最好的题材。至于以后能否“不脱钩”,也要看美方的利益考量,既然中国已经把“不脱钩”作为一个愿望提出,那美国也自然就要提出利益诉求以交换了。
有鉴于此,当前中美冲突绝非新华社一次喊话所能解决,而应做最坏打算。
找准各自定位方能共存和分享
当前的问题是,美国不认为自己与中国有不脱钩的共同利益。就眼下而论,特朗普认定在当下总统大选中,非常需要利用反华作为助选工具。
特朗普竞选连任的致命问题是:国内的疫情泛滥已经使他没有办法应对,同时疫情导致美国经济螺旋式下跌,因为疫情影响,特朗普对经济同样也是无计可施;而且,据悉特朗普基本票仓地区的选民数量,同美国经济发达地区的选民数比相对较少,而选举人团的投票结果现在也很难预测。上述这一切,对特朗普竞选连任的不利因素显而易见。8月5日,近30年来每次都成功预测美国总统大选结果的美利坚大学政治历史学系教授林彻曼在推特发布视频说:“特朗普总统将连任失败。”他根据自己开发的以“大选格局的13项核心因素”预测选举结果的模型判断:拜登将以微弱优势战胜特朗普。
无独有偶,根据笔者的消息来源,日本官方内部两个多月来也一直有预测,认为特朗普将连任失败。
在对特朗普不利的形势下,正如笔者在上月就预测的那样,反华题材必将是特朗普转移总统大选舆情焦点的最佳题材。因为这个话题一定会引发媒体的高度关注,并创造和引导美国选民的舆情,继而有利于特朗普当选;最低限度上,可以转移舆论对特朗普不利话题的注意力。特朗普最近围绕中国议题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例如南海问题、香港问题、字节跳动、微信等行动,都是服务其竞选连任计划的一部分。
除了当下美国总统竞选的因素,11月后无论特朗普还是拜登当选,恐怕都会视中国是敌手而非伙伴。
因为根据特朗普政府乃至一些西方国家对当今中国的定性判断,他们认定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实际上是在利用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得益,同时却在自己国内对外封锁,继续保持国有经济的强大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并充分利用举国体制的优势,使自己实力迅速壮大,增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实力,继而用经济手段在全世界广泛扩大影响,并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展开坚决的竞争。而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并直追美国,这就必须作为问题加以对待了。按照这样的立场,中国已经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潜在敌人。
面对上述情况,美国的政策趋势显然是:与中国脱钩;并将其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在经济与技术上隔离开来;再往后,有可能就要禁止使用美元,把中国踢出国际金融体系了。此外,在外交上会就中国的西藏、新疆议题,香港和台湾问题,尤其是南海问题,采取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各种行动,以压缩中国的发展空间,打压中国。
美国对中国的上述判断和政策,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掌权,方向上应该都是一致并确定的。区别只是在于方式的不同:特朗普会更加直接和强势,并以美国自己为主力,加上少数盟国来执行上述对华政策,因为他对盟国的协调能力相对薄弱;而拜登擅长的恰恰是处理盟国关系,而且盟国也很看重他。届时,美国主要盟国的对华态度同现在与特朗普不合作的情形相比,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德国和日本,中国的外部环境将比现在更加不利。
上述情况说到底,是中美相互间的国家定位出了问题,这种定位是指:如果世界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面对中美两国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对比的悬殊,以及美国对中国的上述判定等现实,一方在与另一方打交道时,应该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恰当定位上?这是两国关系能够平稳发展和交往的前提。而当前的现实是,这种定位起码是不明确,或者说正在模糊。自当年奥巴马访问北京提出g2未果开始,中美关系的一切困惑,根子都在这里,而事态发展到今天,已经使得这一问题如果不予解决,则不仅中美之间无从共存与共享,而且必无宁日。
这个定位的实质就是要明确:中美两国究竟谁是世界上更具有全方位压倒性影响力的国家?并在实际行动上落实。明确了这一点后,才能界定双方的利益在哪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然后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唯有如此,才能解决是否“脱钩”的问题,以及“树立清晰框架”的问题,否则客观上一切都无从谈起。
上述问题和中国外交的本质是紧密相连的。按照邓小平对中国外交的理解,外交的目的就是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意识形态并不重要,并要在外交中加以避免。邓小平这一论断,当然与他曾经实际领导过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与苏联之间的那场斗争有关,也是对中国外交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
根据上述情形,考虑到历史、现实和经验等诸因素,尤其是“不脱钩”和“树立清晰框架”目标的迫切要求,综合各类利害,必须说:当年美国奥巴马访华时提出的g2是个相对不错的选择,尤其是考虑到中美“脱钩”、并外加封锁乃至更加恶劣的前景,g2未必不是个好东西,它几乎就是当前可选择的最佳路径,如果真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话。至少,这是一个可以进行交易的大买卖,起码方向是这样。因为无论如何,中国的利益要和世界大势相一致。
当前应做最坏打算
当前中美关系首先要解决的,是今年11月美国新总统产生之前紧张局势,不能因为两国内部原因导致局势失控。无论是新华社对美喊话中的“不脱钩”也好,“树立清晰框架”也罢,还是作者提出的未来中美关系的g2路径,实际上都是针对11月后产生的美国新总统说的,无论这位新总统是连任的特朗普还是拜登。
而当前特朗普竞选连任面临的最大限制是:没有任何议题可以像中国议题那样,能够有效转移和冲淡当前美国的严重疫情和经济大幅下滑给他连任带来的致命舆情焦点。只有中美冲突的舆情可以有效引导美国媒体的关注,并客观上创造出有利于特朗普的舆情,动作越猛烈、题材越刺激,对他带来的舆情效果就越好,当选的几率就越大。只要特朗普敢于对中国大胆动手就行。因此,对中国的行动和题材是他在总统选举落幕前紧抓不放的题材,否则依特朗普政敌如此之多的现实,落选后他连坐牢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我们看到,自上月开始以来,特朗普先后几乎是定期地抛出南海问题、香港问题、字节跳动、腾讯微信、美国卫生部长访台等行动,都是为了服务其竞选连任,是其连任计划的一部分。这些定期性的行动一方面冲淡了对特朗普的不利舆情,另一方面引导了选举期间的舆论。从美国国内的情况来看,上述的系列反华行动增进了他支持率的有效上升。
但离美国选举还有三个月,上述行动还不够,在选举的关键时刻,特朗普还需要采取更具刺激性的动作来吸引全美国媒体和舆论的关注。笔者认为:南海和台湾是增大特朗普连任几率的两个最佳地点。
首先是南海问题。依据笔者的判断,南海之所以成为美国目标的可能性较大,是因为中国对这一地区的领土归属权缺乏国际认可度;而且不同于渤海和黄海地区的是,中国在这里的海军力量较美国薄弱。美国完全有能力在这里进行一次有限的武力行动,将美国国内舆论彻底转向有利于特朗普当选的方向。尤其是中国在当地建立的岛礁设施,除非撤离军队,彻底转换成民用,否则在缺乏国际法、联合国和沿岸国家主权支持的背景下,一旦美国采取行动,其安全可以说完全缺乏保障,政治上也未必有利。
此外,台湾问题对特朗普也是不错的助选题材,例如上周美国宣布的现任卫生部长访问台湾一事,从现在开始直到访问正式开始之前,特朗普都有创造并引导美国舆论为他助选的不少机会,但这主要是政治和象征意义上的,在这里只要中国不动武,美国动武的机会不多。因为毕竟是在中国家门口,那样做的后果太不可预测,而且,美国说破大天,联合国是不承认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的。如果特朗普在这里采取过激行动,未必有利于创造或者引导其当选的舆情,而且,台湾问题一旦引发武力冲突,在美国国内也是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对特朗普不一定有利。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有传言分析,中国对特朗普的连任动机了如指掌,言下之意是对特朗普竞选需要的行为暗中可以默认的。即便如此,它仍然会引发一个问题:上述事态真的发生,中国国内政局会发生什么样的演化?容忍力能走到什么程度?对中国今后意味着什么?傅莹7月在北京的一个大型国际会议上的讲话,很有参考价值。她认为中美关系涉及中国对世界潮流的判断是否仍然是“和平与发展”,还是“要变成冲突与对抗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这个进程如何避免被打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上如何“有效开展国际合作”?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秘书长、半岛和平研究中心研究员。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