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过去的一周是中国外交异常活跃的一周。
笔者数月前就多次在ft中文网发文指出:即便中美完全脱钩,但只要中国仍然拥有东盟、欧盟和日本这几大市场,中国的外部境况将不会太糟糕。同这一判断相一致,就在过去的一周,中国为迎接尚不能确定的拜登新政府的对华外交,几乎是同时加紧了上述三个方向的外交准备,提前布局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虽然中国与三方的关系都有一些问题,但因为全球疫情影响,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而唯独中国一枝独秀,而且前程可期,加之中国正在淡化与上述三方的一些矛盾,使之降温,据传其中包括了在南海降温,因而中国与上述三方关系的前景有望看好。
与此同时,各种信息均显示:即便美国拜登政府团结盟友,如特朗普般继续施压中国,也几乎可以肯定,上述三方会将政治和经济分开,并以此作为发展对华关系的基本原则,这是可以期待的最低限度。不过笔者认为,这里的前提是:中国在外交上要切记毛泽东“不要四处出击”的名言,维护好与上述三方的关系,切不可搞得到处紧张。
提升东盟在中国外交中地位
就东盟方面而言,继不久前东盟十国与中、日、韩、澳、新五国于11月15日签署被称为“中国主导”的rcep后,中国国家领导人于本月27日在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以视频讲话方式,再次表达了三点重要意向:中国希望rcep尽早生效;中国也愿与东盟各方推动双方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中国在新形势下将东盟列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上述三个重点,意味着中国在提高东盟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
首先,中国希望rcep尽早生效,这是在美国政府新旧交替的背景下,不希望这个协议再生枝节;至于中国领导人提到的双方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意味着如果中美脱钩或者中国受到封锁,中国国内必将被切断的产业链可以通过与东盟合作重新连接上,如此,国内生产可以继续,就业也不会受到影响;最后就是,明确将东盟列为中国外交的周边优先方向。特别是,这个讲话提到了“在新形势下”这个条件,这无疑是指拜登新政府的可能对华动态。
最后,东盟国家是中国的邻国,海上路线也是中国有能力控制和保护的,中国提高这一地区在中国外交中的等级,也是情理之中。
日本在中美之间求平衡,中国操作上需慎之又慎
至于对日本方面,中国政要上周进行了专门访问。日本《每日新闻》的报道认为:中国的目的是弄清9月成立的菅义伟政府的对华政策;同时在明年1月美国拜登政府成立前稳定日中关系。实际上,在安倍时代日本政府就已经确立了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基本国策,包括在与美国联手遏制中国的问题上,也有相当的保留。当然这与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只顾自己不管邻国的政策有关,但主要还是日本发展经济的动机使然。而现在的形势,决定了菅义伟仍然会继承安倍的政策,因为在疫情的严重冲击下,美国自身经济受到重创,菅义伟政府的“经济再生”政策以及疫情防控很难指望得到美国帮助,因此日本必然会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包括在与美国合作对华的问题上,也会有所保留。但与此同时,菅义伟政府也希望掌握好与中国的距离,(在中美之间)进行艰难的运营。
根据笔者的了解,中国关注的美日是否会联合对华的问题,菅义伟政府会视议题而定,具体行动方式也不一样。
在南海问题上,包括美日联合巡航在内,相对来说除了立场宣示,行动类的合作会相对多一些,除非南海平静下来;对香港议题,姿态性的立场宣示会多一些,毕竟这是中国领土。值得关注的是南海问题。一来,日本骨子里不愿中国控制南海航线,因为作为美国的盟国,这是海上安全问题;二来,日本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必然会力求与东盟发展更为紧密的经济关系,因此在南海问题上必须有所行动。至于钓鱼岛问题,客观上任何一届日本政府都很难放弃现有立场。
如果引用中国领导人“在新形势下”的说法,在日本议题上有三个问题非常重要:
一是钓鱼岛问题。据日本媒体圈人士介绍:在中国政要出访日本后,上周的日本舆论对此议题掀起了对中国负面的舆论浪潮。对此,姑且暂不究其原因如何,而且主权问题客观上谁也不能让步,但表达明确立场,也有方式问题,而且有时候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立场宣示,这就足够了,例如中国在钓鱼岛的巡航。
其次是南海问题。中国宣示对南海的主权立场、控制南海航路,对日本包括东盟国家来说,是国家安全问题,而“在新形势下”,事情只能降温处理。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回到邓小平时代“共同开发”的立场,同时,以警察方式代替军事方式管理,从“在新形势下”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这比较现实。
最后,美国对东亚和睦亲善的态度。这与上述两个问题有关。从历史上看,美国对“东亚共荣”是难以容忍的,并一贯阻挠和破坏,上周日本媒体对安倍“赏樱会”晚班费用话题炒作的背景令人深思,因为此事必然涉及本届政府首相菅义伟,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最后有三点需要认真观察:菅义伟是个没有多少外交经验的人;其次,因拜登还没有就职,菅义伟还没有与拜登见面;第三点是,美国会不会重返tpp。这三点都可能使拜登的对华外交,发生战术层面的调整。
中欧关系将呈现政治与经济两条线
同样也是在上周,中国与欧盟、德国之间进行了频繁接触,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核心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上周二晚举行的中德两国领导人的电话交谈中,双方都强调了年内完成谈判。中国国家领导人表示,中国努力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示,希望同中方加大努力,推动年内完成欧中投资协议谈判。
本身也身处欧洲的俄罗斯媒体对这一动态高度重视。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俄方专家观点,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虽然观点意在批评美国,但还算客观。这两个观点是:中欧投资协议不仅有助于促进贸易增长,还将刺激整个经济链上的合作;在中国方向的突破将增强欧盟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据了解,中国还就此专门赞扬欧盟具有“战略自主权”。同时中国专家们还认为,美欧关系的和解与走近,并不会干扰已经建立的中欧关系。
中欧之间上周的动作,反映了中国外交对欧洲的加强。在中欧关系中,要特别警惕两大因素:经济的公平竞争;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
前者主要涉及知识产权、市场开放和国企地位。据笔者从欧方的商会和官方背景人士处了解:这些是欧洲非常看重的,因为欧洲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正是靠这些不公正优势,在对欧洲的竞争中获得了优势。因此,与中国有意加入cptpp一样,这些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处理不好必将成为中欧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重大障碍。
而后者则可能是常常意识形态挂帅且立场坚决的欧洲和中国之间的麻烦问题。目前中国国内的新疆、西藏、穆斯林和香港、南海议题,都是欧洲国内反应强烈的问题,也没有任何让步的迹象。东盟外交权威人士告诉笔者:只要这些议题不发展到欧洲对华制裁的程度,那只能是立场性宣示,不会有实际行动。不过笔者认为:这起码应该不包括默克尔之后的德国,上述议题在德国国内反应强烈的程度,超过一般人的预计;而且,如果拜登政府上台后对中国打人权牌的话,不排除会出现美欧携手的情况。就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来说,届时将可能变成大的政治问题,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尤其是明年下半年默克尔退休之后。
韩国的关键是朝核问题
此外,上周的另一个角色就是韩国。不过与上述三方情况不同的是,韩国无法跟它们的市场容量相提并论,韩国的意义,主要在于朝核、朝美关系带来的半岛安全和稳定。
中国政要在访问韩国时指出:韩国政府当前的对朝鲜政策是正确的,它制止了战争;韩国和朝鲜才是解决半岛问题的主体。这给人的印象是:不希望美国以朝核为议题介入半岛问题;但与此同时,朝核问题怎么解决,谁来解决,则暂时没有提出意见。而对此问题,中国很难独善其身。
就中国与东盟、日本与欧盟的关系而言,应该说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当今的世界疫情态势,使这些问题的重要性都在下降;与此同时,美国自身在疫情的冲击下,经济状况也在恶化,无力帮助盟友。于是作为世界上仅剩的今年经济正增长国家之一的中国,与上述三方的关系就相对比较容易相处,毕竟,对当今任何一个政府来说,经济与民生还是最重要的。但是,中国与三方关系的上述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因为中国必须按中美脱钩前景作为底线来准备,才是稳妥的做法。而在这个底线下,上述三方不能再丢掉任何一方,中国外交必须准备收缩。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秘书长、半岛和平研究中心研究员。
过去的一周是中国外交异常活跃的一周。
笔者数月前就多次在ft中文网发文指出:即便中美完全脱钩,但只要中国仍然拥有东盟、欧盟和日本这几大市场,中国的外部境况将不会太糟糕。同这一判断相一致,就在过去的一周,中国为迎接尚不能确定的拜登新政府的对华外交,几乎是同时加紧了上述三个方向的外交准备,提前布局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虽然中国与三方的关系都有一些问题,但因为全球疫情影响,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而唯独中国一枝独秀,而且前程可期,加之中国正在淡化与上述三方的一些矛盾,使之降温,据传其中包括了在南海降温,因而中国与上述三方关系的前景有望看好。
与此同时,各种信息均显示:即便美国拜登政府团结盟友,如特朗普般继续施压中国,也几乎可以肯定,上述三方会将政治和经济分开,并以此作为发展对华关系的基本原则,这是可以期待的最低限度。不过笔者认为,这里的前提是:中国在外交上要切记毛泽东“不要四处出击”的名言,维护好与上述三方的关系,切不可搞得到处紧张。
提升东盟在中国外交中地位
就东盟方面而言,继不久前东盟十国与中、日、韩、澳、新五国于11月15日签署被称为“中国主导”的rcep后,中国国家领导人于本月27日在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以视频讲话方式,再次表达了三点重要意向:中国希望rcep尽早生效;中国也愿与东盟各方推动双方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中国在新形势下将东盟列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上述三个重点,意味着中国在提高东盟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
首先,中国希望rcep尽早生效,这是在美国政府新旧交替的背景下,不希望这个协议再生枝节;至于中国领导人提到的双方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意味着如果中美脱钩或者中国受到封锁,中国国内必将被切断的产业链可以通过与东盟合作重新连接上,如此,国内生产可以继续,就业也不会受到影响;最后就是,明确将东盟列为中国外交的周边优先方向。特别是,这个讲话提到了“在新形势下”这个条件,这无疑是指拜登新政府的可能对华动态。
最后,东盟国家是中国的邻国,海上路线也是中国有能力控制和保护的,中国提高这一地区在中国外交中的等级,也是情理之中。
日本在中美之间求平衡,中国操作上需慎之又慎
至于对日本方面,中国政要上周进行了专门访问。日本《每日新闻》的报道认为:中国的目的是弄清9月成立的菅义伟政府的对华政策;同时在明年1月美国拜登政府成立前稳定日中关系。实际上,在安倍时代日本政府就已经确立了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基本国策,包括在与美国联手遏制中国的问题上,也有相当的保留。当然这与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只顾自己不管邻国的政策有关,但主要还是日本发展经济的动机使然。而现在的形势,决定了菅义伟仍然会继承安倍的政策,因为在疫情的严重冲击下,美国自身经济受到重创,菅义伟政府的“经济再生”政策以及疫情防控很难指望得到美国帮助,因此日本必然会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包括在与美国合作对华的问题上,也会有所保留。但与此同时,菅义伟政府也希望掌握好与中国的距离,(在中美之间)进行艰难的运营。
根据笔者的了解,中国关注的美日是否会联合对华的问题,菅义伟政府会视议题而定,具体行动方式也不一样。
在南海问题上,包括美日联合巡航在内,相对来说除了立场宣示,行动类的合作会相对多一些,除非南海平静下来;对香港议题,姿态性的立场宣示会多一些,毕竟这是中国领土。值得关注的是南海问题。一来,日本骨子里不愿中国控制南海航线,因为作为美国的盟国,这是海上安全问题;二来,日本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必然会力求与东盟发展更为紧密的经济关系,因此在南海问题上必须有所行动。至于钓鱼岛问题,客观上任何一届日本政府都很难放弃现有立场。
如果引用中国领导人“在新形势下”的说法,在日本议题上有三个问题非常重要:
一是钓鱼岛问题。据日本媒体圈人士介绍:在中国政要出访日本后,上周的日本舆论对此议题掀起了对中国负面的舆论浪潮。对此,姑且暂不究其原因如何,而且主权问题客观上谁也不能让步,但表达明确立场,也有方式问题,而且有时候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立场宣示,这就足够了,例如中国在钓鱼岛的巡航。
其次是南海问题。中国宣示对南海的主权立场、控制南海航路,对日本包括东盟国家来说,是国家安全问题,而“在新形势下”,事情只能降温处理。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回到邓小平时代“共同开发”的立场,同时,以警察方式代替军事方式管理,从“在新形势下”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这比较现实。
最后,美国对东亚和睦亲善的态度。这与上述两个问题有关。从历史上看,美国对“东亚共荣”是难以容忍的,并一贯阻挠和破坏,上周日本媒体对安倍“赏樱会”晚班费用话题炒作的背景令人深思,因为此事必然涉及本届政府首相菅义伟,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最后有三点需要认真观察:菅义伟是个没有多少外交经验的人;其次,因拜登还没有就职,菅义伟还没有与拜登见面;第三点是,美国会不会重返tpp。这三点都可能使拜登的对华外交,发生战术层面的调整。
中欧关系将呈现政治与经济两条线
同样也是在上周,中国与欧盟、德国之间进行了频繁接触,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核心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上周二晚举行的中德两国领导人的电话交谈中,双方都强调了年内完成谈判。中国国家领导人表示,中国努力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示,希望同中方加大努力,推动年内完成欧中投资协议谈判。
本身也身处欧洲的俄罗斯媒体对这一动态高度重视。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俄方专家观点,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虽然观点意在批评美国,但还算客观。这两个观点是:中欧投资协议不仅有助于促进贸易增长,还将刺激整个经济链上的合作;在中国方向的突破将增强欧盟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据了解,中国还就此专门赞扬欧盟具有“战略自主权”。同时中国专家们还认为,美欧关系的和解与走近,并不会干扰已经建立的中欧关系。
中欧之间上周的动作,反映了中国外交对欧洲的加强。在中欧关系中,要特别警惕两大因素:经济的公平竞争;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
前者主要涉及知识产权、市场开放和国企地位。据笔者从欧方的商会和官方背景人士处了解:这些是欧洲非常看重的,因为欧洲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正是靠这些不公正优势,在对欧洲的竞争中获得了优势。因此,与中国有意加入cptpp一样,这些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处理不好必将成为中欧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重大障碍。
而后者则可能是常常意识形态挂帅且立场坚决的欧洲和中国之间的麻烦问题。目前中国国内的新疆、西藏、穆斯林和香港、南海议题,都是欧洲国内反应强烈的问题,也没有任何让步的迹象。东盟外交权威人士告诉笔者:只要这些议题不发展到欧洲对华制裁的程度,那只能是立场性宣示,不会有实际行动。不过笔者认为:这起码应该不包括默克尔之后的德国,上述议题在德国国内反应强烈的程度,超过一般人的预计;而且,如果拜登政府上台后对中国打人权牌的话,不排除会出现美欧携手的情况。就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来说,届时将可能变成大的政治问题,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尤其是明年下半年默克尔退休之后。
韩国的关键是朝核问题
此外,上周的另一个角色就是韩国。不过与上述三方情况不同的是,韩国无法跟它们的市场容量相提并论,韩国的意义,主要在于朝核、朝美关系带来的半岛安全和稳定。
中国政要在访问韩国时指出:韩国政府当前的对朝鲜政策是正确的,它制止了战争;韩国和朝鲜才是解决半岛问题的主体。这给人的印象是:不希望美国以朝核为议题介入半岛问题;但与此同时,朝核问题怎么解决,谁来解决,则暂时没有提出意见。而对此问题,中国很难独善其身。
就中国与东盟、日本与欧盟的关系而言,应该说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当今的世界疫情态势,使这些问题的重要性都在下降;与此同时,美国自身在疫情的冲击下,经济状况也在恶化,无力帮助盟友。于是作为世界上仅剩的今年经济正增长国家之一的中国,与上述三方的关系就相对比较容易相处,毕竟,对当今任何一个政府来说,经济与民生还是最重要的。但是,中国与三方关系的上述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因为中国必须按中美脱钩前景作为底线来准备,才是稳妥的做法。而在这个底线下,上述三方不能再丢掉任何一方,中国外交必须准备收缩。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秘书长、半岛和平研究中心研究员。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