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早在2014年普京靠掀起外战赢得超90%支持率时,俄罗斯《机关报》即刊文指出,普京人气的这波上冲建立于民族主义激情之上,难以长久,是一种伪支持率。3月26日爆发于俄罗斯数十城市的一场大示威说明这个判断具有相当强的前瞻意义。
(一)
此次示威主题为反腐,矛头直指俄现任政府总理、前总统梅德韦杰夫。俄近年最具号召力的反对派领袖阿列克谢·纳瓦尔内领导的“反腐基金会”不久前发布的一部揭露梅氏严重贪腐情形的纪录片成为导火索。在网络动员后,大示威以烽火燎原之势在99座(纳瓦尔内给的数字)城市上演,少则几十人,多则两万人(莫斯科)参加。示威民众大多为中学生和大学生,他们用各种口号、标语、漫画、布偶来表达对梅德韦杰夫的讽刺和反对,抗议权力体系的腐败。
在当下俄社会民族主义风起云涌、普京成为公认的民族领袖的大背景下,一部反腐纪录片即可引发如此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让各界都感到十分意外,更加凸显了普京对俄政坛所谓的大一统并不绝对稳固。
但从规模上看,此次示威并不如2011年由议会选举舞弊丑闻引发的那一次。当时,同样是遍及俄全境数十城市的大示威,在几个月时间内举行了数轮,几乎每一次在莫斯科都可以达到数万、十多万,乃至二十多万人参加的规模。而这一次,根据《独立报》的统计,各城市所有参与者加在一起也就只有约六万。而且从示威形式看,2011年那次一定程度上是一场单纯表达态度的公民运动,民众在广场上喊口号喊得很过瘾,散场时还与维持秩序的警察挥手惜别。26日这场示威同样如此,年轻人们在广场上的兴奋与开心透露着某种嘉年华气氛。两次示威均将目标设定为表达态度,而非其他。
这便导向这次示威的第一重逻辑,示威的出路在哪里?也就是它将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俄罗斯反对派的终极目标。既然只是民意表达,那么它最直接的出路便是大选,也就是通过民意表达传播主张,获得更多民众支持,从而获得选票。但是俄罗斯的大选,无论总统还是议会选举,整个过程均由普京权力体系控制。从候选人登记到选举制度变化,从投票到计票再到结果统计,整个过程均被控。俄联邦立国以来,《选举法》是被修改次数最多的法律之一,选举的最低投票率门槛一降再降,最终降到了零。这意味着,大选渠道几乎被堵上了。
这样一来,街头政治就成为另一个选项。
从这个角度讲,2011年示威带来的影响仍是深远的,普京当局决定铁腕应对类似的动荡,隔年5月即镇压了在普京就职日当天于莫斯科巴罗特诺耶广场举行的示威,一众参与者遭判刑下狱。所以这次示威也比2011年火药味更浓。根据俄人权组织“овд-инфо”的统计,26日这天仅莫斯科就有1030人被捕,示威组织者纳瓦尔内更是刚出现在广场上就被扭送警局。眼下,他面临着15日监禁和2万卢布罚款的惩罚。在示威爆发后,普京发言人佩斯科夫迅速给出态度,称有不少年轻人是为了钱才参加这次示威。这仅比“第五纵队”稍好的评价说明了普京继续铁腕应对类似事态的态度。
在经历了乌克兰2014年“二月革命”之后,外界均已清楚,在后苏联空间国家内,怎样的一种反抗才能仅通过广场运动即短期内推翻体制。与那场革命的铁血相比,俄罗斯的这两场运动被形容为嘉年华也不为过。加上普京的铁腕姿态,街头政治在俄罗斯还远未到可以发挥决定作用的地步。
(二)
但若结合俄罗斯历史经验,此次示威在排除大选选项之后的政治出路中仍具有指标意义。
无论是沙俄的倒台还是苏联的解体,其过程均从民众的态度表达开始。它体现为从1916到1917年俄帝国境内此起彼伏的罢工、示威、暴动,以及1987年苏联民众对叶利钦的拥戴。但最终决定了帝国灭亡的直接因素则或者是体制不稳,或者是体制主动让步。1917年,社会抗争由示威、罢工、暴动升级为武装起义后,原本就因尼古拉二世宠信拉斯普京、误判政局而混乱的政府、杜马形势及因一战而引发的军权干政更加严重,当回国镇压起义的军队倒戈,沙皇只得草草退位。从1987到1990年,戈尔巴乔夫连续数次宽纵叶利钦(比如提供机会让其在十月全会发表“秘密报告”)并放弃在选举战场上将其击败的机会(苏联人代会选举时避免与叶直接竞争,其苏联总统职务由人代会选出,叶的总统职务却由直选产生),帮助后者崛起于俄罗斯,最终肢解苏联。
对于当下俄罗斯的普京体制及其挑战者来说,逻辑是一样的,民意的表达及体制内部问题均不可少。一方面,眼下普京支持率仍高(最新调查中超过86%),民众仍对强敌环伺下保持爱国与稳定的理念极为认同。另一方面,民众生活水平却又随国家经济形势一同下滑。俄国民经济与国家行政学院3月14日公布报告称,最近一年内,拥有存款的俄公民减少了三分之一。而俄当下经济难局是在8年间严重依赖油气出口而坐失经济转型良机后遭遇油气价格断崖式下跌的结果,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生活压力是比爱国激情更实质的问题,这是铁律。一战爆发时,俄民众爱国热情高涨,随即收起了持续多年的示威、罢工,转而到红场上为沙皇和俄国祈福,但这股热情只维持了不到两年,就被严重的物质短缺击溃了。布尔什维克提出“面包与和平”的口号,得到极大拥护,体现出物质供应问题的重要性,甚至比战争问题还重要。
所以,如果经济颓势持续,民意必变。只不过,现在还没到那个时间点而已。否则,纳瓦尔内聚集起的示威民众将不是可怜的6万人。
而在普京体制内,确已有某种混乱,近些年安全局为自身利益进行的争夺被指与涅姆佐夫被刺关系重大,车臣总统卡德罗夫则间或放出强调自主地位的表态。但另一方面,普京从去年开始对总统办公厅、杜马、安全局、地方州长系统进行了新一轮人事安排,突出特征是以年轻技术官僚替代老一代政治寡头,并让安全局新一代官僚上位。这些都凸显出普京的掌控力。加上对示威的镇压及刚刚发生的沃罗年科夫遇刺案,普京保持铁腕的决心也十分坚定。这些都说明,体制内部混乱尚可控,而且体制绝不会怀柔。
这便凸显出纳瓦尔内选择以梅德韦杰夫为突破口的深意。从体制角度看,梅德韦杰夫作为“久经考验”的得到普京几乎完全信任的人物在体制内却广受排挤,关于他受各派攻击而即将下台的传言这些年已经传了好几轮。这也是普京2008年搞“王车易位”的客观后果。攻击梅德韦杰夫恰是瞄准了当前体制的软肋,以期造成某种混乱。而梅德韦杰夫的腐败丑闻则是团结民众的一种“题材”。在当下普京以民族主义民粹一统俄罗斯政坛的背景下,反腐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引发民众共鸣,促使民众表态的“题材”之一。只不过,这个“题材”的力度还是太小。如今的俄罗斯不是苏联解体之际,当时叶利钦仅靠反对苏联领导层精英特权这“一招鲜”便可“吃遍天”,如今俄民众对腐败问题颇有忍耐力。更何况反腐实际上是普京更有决断力的领域,他进入第三任期后,不再“以贪腐权换忠诚”,办了几件反腐大案,并祭出“精英国有化”政策,限制官员在国外拥有账户、不动产。不论这些举措的实质效果如何,它们都可以用一种民粹的方式缓和民众质疑。
俄国政权倒掉的逻辑大抵明确,民意持续表达构成大势,体制内部在压力下出现混乱,体制轰然倒塌。这种逻辑根源于俄罗斯传统,深源于俄罗斯政治哲学,这需要另文阐述。按照这套逻辑,距离那个变局的时间点还较远,至少从程序上是这样的。
按照这套逻辑,由经济问题所决定的民意构成大势,这需要时间。而当大势已成,任何一个“题材”都可能有效。
(三)
从普京的角度讲,其直接难题是,民族主义民粹手段不可能持续有效。民粹政治动员民众非常有效,但不可能持续动员,民意会疲乏,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物质问题时。这也是《机关报》判断具有前瞻性的原因。
由于民粹政治已经被用到最大化,普京所能祭出的手段也极为有限。如上文所言,他可以发力新一轮反腐,把反腐题材从纳瓦尔内手中夺回,也可以发力打压示威,惩罚反对派领袖。但切割梅德韦杰夫这种被热议的选项并不太可能,因为普京从不对示威者让步,而且他需要保护“自己人”,这是体制稳定的必需。总之,在民意和体制稳定这两条战线中,他需要保持掌控力。
实际上,普京最大的优势是时间和大选。
2018年俄就将举行总统大选,仅剩1年时间,民意大势在这之前形成的可能性并不大,普京体制发生大动乱的可能也不大。何况大选是由普京体制所控制,最近他们正考虑将大选日期定为克里米亚“回归”纪念日那天,凸显出操控大选的能力。
而大选本身便是普京重新确立合法性的机会,这便是苏联解体之际叶利钦积极参加选举而戈尔巴乔夫逃避选举的内涵。正因此,普京体制目前才着力要确保这次大选的投票率,因为只有高投票率下赢得大选才意味着合法性的极大巩固。
按照目前较为被认可的解读,普京拿下这次大选后就将进入对“后普京时代”的准备。这一准备工作一定会考虑到俄民意未来在经济持续恶化下的可能变化。由于已经赢下大选,普京体制可选项便会多很多。普京也可稳稳当当地根据局势决定应对方法。
俄联邦历史上,有三次对体制危机的成功缓解:1996年叶利钦通过向寡头贱卖国有资产从而依靠后者用现代宣传方式得以连任;2000年,叶利钦“禅让”普京,用这种换人的方式取得政策向民族主义民粹的跨越式转向,从而挽救体制;2014年,普京吞并克里米亚并发动外战,成功将民族主义激情推向新高度,再次挽救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陷入困难的体制。
对于2018年来说,第一次和第三次都已经不再可以重复(再次发动外战也可选,但可能性不大,普京出兵叙利亚时已遭到反对),相较而言,第二次则是一步值得重复的妙招。
叶利钦的退位完全不同于尼古拉二世和戈尔巴乔夫的退位,后两人只留下一地鸡毛,而叶利钦则赢得尊重,并且帮助自己留下的体制提高了合法性。这里面是沙皇政治的内涵,也是需要另文阐述的大问题。
不排除普京效法叶利钦禅让给接班人的可能,而且只要操作得当,这将是一步好棋,为体制留下合法性遗产,而且借着换人让政策跨越式地转入另一条轨道,尽管那同样也可能是一种民粹,同叶利钦、普京一样。当然,这只是可能性之一,笔者不敢断言。
无论如何,主动权都尚在普京一侧。但俄罗斯政局从来都具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特征,体制的崩溃往往是雪崩式的。玄机都在于民意大势的逐渐形成。当大势形成,只需一个较小的因素便可引爆。体现于历史中,1917年布尔什维克力量微弱却可最终掌权,叶利钦以一己之力肢解苏联并取得大位。所以,在普京拥有一系列优势的同时,未来撬动大局的那个人或那股势力很可能也极不起眼。他会是如今这个纳瓦尔内么?恐怕谁也不敢断言。值得一提的是,纳瓦尔内也是一个典型的民粹型选手。在俄罗斯,民粹总是最受民众追捧的。这又是另外一个需要另文阐述的问题。
是普京能够在民意大势形成前做好一切准备甚至解决经济问题扭转大局?还是纳瓦尔内等潜在因素最终登顶?眼下这场并不起眼的示威提供了审视这一整套逻辑的契机。
早在2014年普京靠掀起外战赢得超90%支持率时,俄罗斯《机关报》即刊文指出,普京人气的这波上冲建立于民族主义激情之上,难以长久,是一种伪支持率。3月26日爆发于俄罗斯数十城市的一场大示威说明这个判断具有相当强的前瞻意义。
(一)
此次示威主题为反腐,矛头直指俄现任政府总理、前总统梅德韦杰夫。俄近年最具号召力的反对派领袖阿列克谢·纳瓦尔内领导的“反腐基金会”不久前发布的一部揭露梅氏严重贪腐情形的纪录片成为导火索。在网络动员后,大示威以烽火燎原之势在99座(纳瓦尔内给的数字)城市上演,少则几十人,多则两万人(莫斯科)参加。示威民众大多为中学生和大学生,他们用各种口号、标语、漫画、布偶来表达对梅德韦杰夫的讽刺和反对,抗议权力体系的腐败。
在当下俄社会民族主义风起云涌、普京成为公认的民族领袖的大背景下,一部反腐纪录片即可引发如此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让各界都感到十分意外,更加凸显了普京对俄政坛所谓的大一统并不绝对稳固。
但从规模上看,此次示威并不如2011年由议会选举舞弊丑闻引发的那一次。当时,同样是遍及俄全境数十城市的大示威,在几个月时间内举行了数轮,几乎每一次在莫斯科都可以达到数万、十多万,乃至二十多万人参加的规模。而这一次,根据《独立报》的统计,各城市所有参与者加在一起也就只有约六万。而且从示威形式看,2011年那次一定程度上是一场单纯表达态度的公民运动,民众在广场上喊口号喊得很过瘾,散场时还与维持秩序的警察挥手惜别。26日这场示威同样如此,年轻人们在广场上的兴奋与开心透露着某种嘉年华气氛。两次示威均将目标设定为表达态度,而非其他。
这便导向这次示威的第一重逻辑,示威的出路在哪里?也就是它将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俄罗斯反对派的终极目标。既然只是民意表达,那么它最直接的出路便是大选,也就是通过民意表达传播主张,获得更多民众支持,从而获得选票。但是俄罗斯的大选,无论总统还是议会选举,整个过程均由普京权力体系控制。从候选人登记到选举制度变化,从投票到计票再到结果统计,整个过程均被控。俄联邦立国以来,《选举法》是被修改次数最多的法律之一,选举的最低投票率门槛一降再降,最终降到了零。这意味着,大选渠道几乎被堵上了。
这样一来,街头政治就成为另一个选项。
从这个角度讲,2011年示威带来的影响仍是深远的,普京当局决定铁腕应对类似的动荡,隔年5月即镇压了在普京就职日当天于莫斯科巴罗特诺耶广场举行的示威,一众参与者遭判刑下狱。所以这次示威也比2011年火药味更浓。根据俄人权组织“овд-инфо”的统计,26日这天仅莫斯科就有1030人被捕,示威组织者纳瓦尔内更是刚出现在广场上就被扭送警局。眼下,他面临着15日监禁和2万卢布罚款的惩罚。在示威爆发后,普京发言人佩斯科夫迅速给出态度,称有不少年轻人是为了钱才参加这次示威。这仅比“第五纵队”稍好的评价说明了普京继续铁腕应对类似事态的态度。
在经历了乌克兰2014年“二月革命”之后,外界均已清楚,在后苏联空间国家内,怎样的一种反抗才能仅通过广场运动即短期内推翻体制。与那场革命的铁血相比,俄罗斯的这两场运动被形容为嘉年华也不为过。加上普京的铁腕姿态,街头政治在俄罗斯还远未到可以发挥决定作用的地步。
(二)
但若结合俄罗斯历史经验,此次示威在排除大选选项之后的政治出路中仍具有指标意义。
无论是沙俄的倒台还是苏联的解体,其过程均从民众的态度表达开始。它体现为从1916到1917年俄帝国境内此起彼伏的罢工、示威、暴动,以及1987年苏联民众对叶利钦的拥戴。但最终决定了帝国灭亡的直接因素则或者是体制不稳,或者是体制主动让步。1917年,社会抗争由示威、罢工、暴动升级为武装起义后,原本就因尼古拉二世宠信拉斯普京、误判政局而混乱的政府、杜马形势及因一战而引发的军权干政更加严重,当回国镇压起义的军队倒戈,沙皇只得草草退位。从1987到1990年,戈尔巴乔夫连续数次宽纵叶利钦(比如提供机会让其在十月全会发表“秘密报告”)并放弃在选举战场上将其击败的机会(苏联人代会选举时避免与叶直接竞争,其苏联总统职务由人代会选出,叶的总统职务却由直选产生),帮助后者崛起于俄罗斯,最终肢解苏联。
对于当下俄罗斯的普京体制及其挑战者来说,逻辑是一样的,民意的表达及体制内部问题均不可少。一方面,眼下普京支持率仍高(最新调查中超过86%),民众仍对强敌环伺下保持爱国与稳定的理念极为认同。另一方面,民众生活水平却又随国家经济形势一同下滑。俄国民经济与国家行政学院3月14日公布报告称,最近一年内,拥有存款的俄公民减少了三分之一。而俄当下经济难局是在8年间严重依赖油气出口而坐失经济转型良机后遭遇油气价格断崖式下跌的结果,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生活压力是比爱国激情更实质的问题,这是铁律。一战爆发时,俄民众爱国热情高涨,随即收起了持续多年的示威、罢工,转而到红场上为沙皇和俄国祈福,但这股热情只维持了不到两年,就被严重的物质短缺击溃了。布尔什维克提出“面包与和平”的口号,得到极大拥护,体现出物质供应问题的重要性,甚至比战争问题还重要。
所以,如果经济颓势持续,民意必变。只不过,现在还没到那个时间点而已。否则,纳瓦尔内聚集起的示威民众将不是可怜的6万人。
而在普京体制内,确已有某种混乱,近些年安全局为自身利益进行的争夺被指与涅姆佐夫被刺关系重大,车臣总统卡德罗夫则间或放出强调自主地位的表态。但另一方面,普京从去年开始对总统办公厅、杜马、安全局、地方州长系统进行了新一轮人事安排,突出特征是以年轻技术官僚替代老一代政治寡头,并让安全局新一代官僚上位。这些都凸显出普京的掌控力。加上对示威的镇压及刚刚发生的沃罗年科夫遇刺案,普京保持铁腕的决心也十分坚定。这些都说明,体制内部混乱尚可控,而且体制绝不会怀柔。
这便凸显出纳瓦尔内选择以梅德韦杰夫为突破口的深意。从体制角度看,梅德韦杰夫作为“久经考验”的得到普京几乎完全信任的人物在体制内却广受排挤,关于他受各派攻击而即将下台的传言这些年已经传了好几轮。这也是普京2008年搞“王车易位”的客观后果。攻击梅德韦杰夫恰是瞄准了当前体制的软肋,以期造成某种混乱。而梅德韦杰夫的腐败丑闻则是团结民众的一种“题材”。在当下普京以民族主义民粹一统俄罗斯政坛的背景下,反腐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引发民众共鸣,促使民众表态的“题材”之一。只不过,这个“题材”的力度还是太小。如今的俄罗斯不是苏联解体之际,当时叶利钦仅靠反对苏联领导层精英特权这“一招鲜”便可“吃遍天”,如今俄民众对腐败问题颇有忍耐力。更何况反腐实际上是普京更有决断力的领域,他进入第三任期后,不再“以贪腐权换忠诚”,办了几件反腐大案,并祭出“精英国有化”政策,限制官员在国外拥有账户、不动产。不论这些举措的实质效果如何,它们都可以用一种民粹的方式缓和民众质疑。
俄国政权倒掉的逻辑大抵明确,民意持续表达构成大势,体制内部在压力下出现混乱,体制轰然倒塌。这种逻辑根源于俄罗斯传统,深源于俄罗斯政治哲学,这需要另文阐述。按照这套逻辑,距离那个变局的时间点还较远,至少从程序上是这样的。
按照这套逻辑,由经济问题所决定的民意构成大势,这需要时间。而当大势已成,任何一个“题材”都可能有效。
(三)
从普京的角度讲,其直接难题是,民族主义民粹手段不可能持续有效。民粹政治动员民众非常有效,但不可能持续动员,民意会疲乏,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物质问题时。这也是《机关报》判断具有前瞻性的原因。
由于民粹政治已经被用到最大化,普京所能祭出的手段也极为有限。如上文所言,他可以发力新一轮反腐,把反腐题材从纳瓦尔内手中夺回,也可以发力打压示威,惩罚反对派领袖。但切割梅德韦杰夫这种被热议的选项并不太可能,因为普京从不对示威者让步,而且他需要保护“自己人”,这是体制稳定的必需。总之,在民意和体制稳定这两条战线中,他需要保持掌控力。
实际上,普京最大的优势是时间和大选。
2018年俄就将举行总统大选,仅剩1年时间,民意大势在这之前形成的可能性并不大,普京体制发生大动乱的可能也不大。何况大选是由普京体制所控制,最近他们正考虑将大选日期定为克里米亚“回归”纪念日那天,凸显出操控大选的能力。
而大选本身便是普京重新确立合法性的机会,这便是苏联解体之际叶利钦积极参加选举而戈尔巴乔夫逃避选举的内涵。正因此,普京体制目前才着力要确保这次大选的投票率,因为只有高投票率下赢得大选才意味着合法性的极大巩固。
按照目前较为被认可的解读,普京拿下这次大选后就将进入对“后普京时代”的准备。这一准备工作一定会考虑到俄民意未来在经济持续恶化下的可能变化。由于已经赢下大选,普京体制可选项便会多很多。普京也可稳稳当当地根据局势决定应对方法。
俄联邦历史上,有三次对体制危机的成功缓解:1996年叶利钦通过向寡头贱卖国有资产从而依靠后者用现代宣传方式得以连任;2000年,叶利钦“禅让”普京,用这种换人的方式取得政策向民族主义民粹的跨越式转向,从而挽救体制;2014年,普京吞并克里米亚并发动外战,成功将民族主义激情推向新高度,再次挽救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陷入困难的体制。
对于2018年来说,第一次和第三次都已经不再可以重复(再次发动外战也可选,但可能性不大,普京出兵叙利亚时已遭到反对),相较而言,第二次则是一步值得重复的妙招。
叶利钦的退位完全不同于尼古拉二世和戈尔巴乔夫的退位,后两人只留下一地鸡毛,而叶利钦则赢得尊重,并且帮助自己留下的体制提高了合法性。这里面是沙皇政治的内涵,也是需要另文阐述的大问题。
不排除普京效法叶利钦禅让给接班人的可能,而且只要操作得当,这将是一步好棋,为体制留下合法性遗产,而且借着换人让政策跨越式地转入另一条轨道,尽管那同样也可能是一种民粹,同叶利钦、普京一样。当然,这只是可能性之一,笔者不敢断言。
无论如何,主动权都尚在普京一侧。但俄罗斯政局从来都具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特征,体制的崩溃往往是雪崩式的。玄机都在于民意大势的逐渐形成。当大势形成,只需一个较小的因素便可引爆。体现于历史中,1917年布尔什维克力量微弱却可最终掌权,叶利钦以一己之力肢解苏联并取得大位。所以,在普京拥有一系列优势的同时,未来撬动大局的那个人或那股势力很可能也极不起眼。他会是如今这个纳瓦尔内么?恐怕谁也不敢断言。值得一提的是,纳瓦尔内也是一个典型的民粹型选手。在俄罗斯,民粹总是最受民众追捧的。这又是另外一个需要另文阐述的问题。
是普京能够在民意大势形成前做好一切准备甚至解决经济问题扭转大局?还是纳瓦尔内等潜在因素最终登顶?眼下这场并不起眼的示威提供了审视这一整套逻辑的契机。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