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 jpg

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印度底层社会有何特点?
当前位置:凯发k8官方首页-凯发k8国际娱乐官网入口 > 周边字号:

印度底层社会有何特点?-凯发k8官方首页

印度底层社会有何特点?
2018-07-07 09:53:39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 尚会鹏
关键词:南亚 点击: 次 我要评论
与印度的底层相比,中国的底层民众还比较缺乏表达不满的渠道。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的gdp增长了150%,而农民工的工资才增长40%。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的要求和呼声没有表达出来,或者他们的表达被阻断了,被忽视了。平日里缺乏释放的渠道,社会的真实信息得不到表达,表面平静之下便可能隐藏巨大隐患。如何能让社会底层的要求及时得到表达并及时解决,确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中国和印度都有许多穷人,但印度的穷人更多,也更穷。印度有3亿多人每天生活费用不及20卢比(合0.5美元),比中国穷得多。中国的穷人,无论怎样穷,多少会有点地(中国经过了土地改革),起码有一两间房子遮风蔽雨,有一些简单家什。而我见过的南印度泰米尔邦村落中的穷人,无地,无房,所谓的家,只是一个建在沙窝上的草棚,为防止雨水流进棚里,周围用泥土堆起一道2尺高的矮墙,人就躺在沙土上睡觉。

  中国人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穷,可这些人穷得连“四壁”都没有。印度许多穷人就是住在树上,睡在大街上的。

timg (15).jpg

  贫穷不完全是个经济问题

  贫富差别无法根本消除,而只要有穷人,有贫富差别,就会有不满。不满若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犯罪和暴力。印度虽然比中国的贫穷问题严重,但不满情绪未必比中国更严重,由贫穷造成的社会反抗也未必比中国更强。因为贫穷不完全是个经济问题,它更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它与文化传统、社会和政治制度有密切关系。

  印度文化是出世文化,印度宗教贬斥享乐,强调吃苦修行,认为人越受苦,精神越升华,离神就越近,来世也就越幸福,说这是一种褒扬贫苦的文化也不为过。在印度,你千万不能看不起乞食者,有的乞丐是“白领”,他们乞讨并非因为穷,而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修炼。在我们中国传统中,至尊、至富、至强通常是一起的,但在印度传统中,至尊者未必富有,至强者未必受尊敬。最受人尊敬的印度圣人,都具有节欲、苦行的特点,有的就是靠乞食为生。当年释迦牟尼放弃王子身份,离家出走,在饥寒交迫中悟道,创立了佛教;筏驮摩那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却离妻别子,苦行修炼,创立了耆那教;圣雄甘地把全部财产捐献出来,终生吃素,身上只裹一块旧布。这种传统今天仍深深影响着人们。印度的穷人虽很穷,但似乎没有太大的抱怨。业报轮回思想深深影响着人们,这种思想认为万物平等,万物轮回,做了坏事会遭报应,受苦受穷是前生造孽的结果。所以印度的穷人都比较“认命”。这种心态当然不利于他们积极努力改变贫穷的生活,却也使他们多了些平和,少了些焦虑,很少把怨气发到富人身上。

  穷,有时是比出来的。印度人分成种姓,社会阶层是世袭、封闭的,穷人和富人不住在一起。在村落中,富有的高种姓和贫穷的不可接触者分居各处,城市里的富人区和贫民窟区别明显。这种安排让人一眼就看出贫富两重天,但也有一个好处:穷人富人不住在一起,不在一个地方买东西,不在一起吃饭,不在一个庙里拜神,平日也基本上不交往,富人与穷人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井水不犯河水,少了攀比和妒嫉之心。你是个穷人,但当你周围居住的和打交道的人也都是穷人,甚至有的比你还穷时,你可能就没有穷的感觉了。中国现在城市里也出现了贫富悬殊问题,人们在思考贫富混居、不要形成富人区和贫民窟的问题,这是很好的想法,但根本问题是消除贫富过度悬殊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贫富混居一起,更会增加穷人的被剥夺感,徒增痛苦。

  对贫苦的感觉,跟富人的行为和态度有很大关系。印度文化鼓励富有者施舍,高度赞誉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施舍在印度宗教中是一种非常受推崇的美德。许多印度知识分子、富人,都看轻身外之物,不注重物质享受,很容易放弃财产,甚至一夜之间就决定把终身积攒的财富全部贡献出来,用来造福社会。媒体上经常看到关于印度富人主动施舍的报道。印度不少高校是私立的,学费并不很高,钱从哪里来?来自社会捐款。富人少有歧视穷人、炫耀财富的。印度富人施舍慷慨,穷人接受富人的施舍也认为是理所当然。印度的乞丐比中国多,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遇到乞丐向你乞讨,而且似乎也比中国的乞丐更理直气壮,但同时,印度的施舍现象也很普遍,印度的“施主”也比中国多,比中国的更慷慨。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乞讨者多,说明施舍者也多,有多少乞讨者就有多少施舍者。富人怎样看待财富,怎样对待贫穷者,影响着穷人对贫穷的感觉。在印度居住,感觉到印度的底层虽然贫穷,但心态上较平和。

  面对不满他们怎么发泄

  无论印度文化怎样褒扬贫苦,社会怎样抑制不满,穷人总归还是有不满要发泄,印度现行民主体制为底层人宣泄不满提供了渠道。不要认为印度民主只是富人的游戏,许多穷人也热衷于政治选举。民主政治体制下,政党需要选票,贫穷阶层人数众多,是政党拉选票的重要对象,这使得他们有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他们能够游行,抗议,投票给他们喜欢的政党,也向他们不喜欢的政治家们投石头,掷臭鸡蛋,以发泄他们内心的不满。

  不可否认,印度民主政治在解决穷人的实际生活问题时并不是很有效。人们往往发现,选举、抗议、游行活动结束后,他们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生活没有发生变化。这就是印度的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贫穷与不平等的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底层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高。印度市场经济排斥穷人,而民主政治这个“赛场”又拉拢和吸引着穷人。印度最穷的地方不断有人饿死,但同时选举的投票人数也在不断破记录。“饿着肚子投票,选举过后继续挨饿”、“政治上热闹,经济上贫穷”。印度的选举常使人想到印度的“霍利节”(又叫“泼红节”)。在这一天,人们不分出身,不分穷富,可随意向他人涂抹、投掷颜料。节日一过,生活又恢复原样。

  印度的政治选举可以说就是“穷人的霍利节”。霍利节虽不能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但社会设计这样一个节日是有其功能的: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提供一个短暂的平等宣泄机会,缓解了社会压力。同样,不能因为民主政治制度没有解决印度的贫穷问题而否认其作用。民主制度提供了一种警示机制,时刻提醒社会,不能沿着忽视社会底层的方向走得太远。印度没有办法消除乞丐,因为穷人有乞讨的自由,城市里的贫民窟不能强制拆迁,因为穷人有居住的自由。没有城管为了市容而驱赶小贩,因为小贩有生存的自由,这些都得益于民主体制。这种体制还起着社会减压阀的作用,乡村机构的选举活动常常给底层的人们带来宣泄被压抑情绪的机会,把他们吸引到政治赛场来,在他们的不满情绪还没有积累成大规模反抗运动之前,就宣泄掉了。倘若没有这样的发泄渠道,印度的社会底层有更大的可能转向暴力。

  今日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与印度的社会底层相比,中国的底层缺乏印度那样的宗教精神。中国人不那么“认命”,中国人相信“穷则思变”,我们提出的一些口号如“谁发家,谁光荣,谁受穷,谁狗熊”,跟印度教、佛教体现的精神完全相反:受穷不仅受苦,还受辱。这种心态容易激发改变现状的积极精神,但也更易产生焦虑和不满。当采用不正当的方式改变现状时就出现了较多偷盗、抢劫、贩卖人口、制毒、贩毒、偷渡等现象;当采用暴力的方式时便会酿成社会动乱。与印度不同,历史上中国人的社会阶层是流动的,中国人相信“穷无根,富无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历史有定期爆发农民起义的传统,旧的王朝多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而印度历史上的王朝多是由外族入侵推翻,少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印度的底层是高度分化的,不容易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力量。

  与印度的底层相比,中国的底层民众还比较缺乏表达不满的渠道。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的gdp增长了150%,而农民工的工资才增长40%。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的要求和呼声没有表达出来,或者他们的表达被阻断了,被忽视了。平日里缺乏释放的渠道,社会的真实信息得不到表达,表面平静之下便可能隐藏巨大隐患。如何能让社会底层的要求及时得到表达并及时解决,确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太研究室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印度底层社会有何特点?

印度底层社会有何特点?

2018-07-07 09:53:39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 尚会鹏
关键词:南亚 我要评论
与印度的底层相比,中国的底层民众还比较缺乏表达不满的渠道。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的gdp增长了150%,而农民工的工资才增长40%。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的要求和呼声没有表达出来,或者他们的表达被阻断了,被忽视了。平日里缺乏释放的渠道,社会的真实信息得不到表达,表面平静之下便可能隐藏巨大隐患。如何能让社会底层的要求及时得到表达并及时解决,确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中国和印度都有许多穷人,但印度的穷人更多,也更穷。印度有3亿多人每天生活费用不及20卢比(合0.5美元),比中国穷得多。中国的穷人,无论怎样穷,多少会有点地(中国经过了土地改革),起码有一两间房子遮风蔽雨,有一些简单家什。而我见过的南印度泰米尔邦村落中的穷人,无地,无房,所谓的家,只是一个建在沙窝上的草棚,为防止雨水流进棚里,周围用泥土堆起一道2尺高的矮墙,人就躺在沙土上睡觉。

  中国人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穷,可这些人穷得连“四壁”都没有。印度许多穷人就是住在树上,睡在大街上的。

timg (15).jpg

  贫穷不完全是个经济问题

  贫富差别无法根本消除,而只要有穷人,有贫富差别,就会有不满。不满若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犯罪和暴力。印度虽然比中国的贫穷问题严重,但不满情绪未必比中国更严重,由贫穷造成的社会反抗也未必比中国更强。因为贫穷不完全是个经济问题,它更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它与文化传统、社会和政治制度有密切关系。

  印度文化是出世文化,印度宗教贬斥享乐,强调吃苦修行,认为人越受苦,精神越升华,离神就越近,来世也就越幸福,说这是一种褒扬贫苦的文化也不为过。在印度,你千万不能看不起乞食者,有的乞丐是“白领”,他们乞讨并非因为穷,而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修炼。在我们中国传统中,至尊、至富、至强通常是一起的,但在印度传统中,至尊者未必富有,至强者未必受尊敬。最受人尊敬的印度圣人,都具有节欲、苦行的特点,有的就是靠乞食为生。当年释迦牟尼放弃王子身份,离家出走,在饥寒交迫中悟道,创立了佛教;筏驮摩那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却离妻别子,苦行修炼,创立了耆那教;圣雄甘地把全部财产捐献出来,终生吃素,身上只裹一块旧布。这种传统今天仍深深影响着人们。印度的穷人虽很穷,但似乎没有太大的抱怨。业报轮回思想深深影响着人们,这种思想认为万物平等,万物轮回,做了坏事会遭报应,受苦受穷是前生造孽的结果。所以印度的穷人都比较“认命”。这种心态当然不利于他们积极努力改变贫穷的生活,却也使他们多了些平和,少了些焦虑,很少把怨气发到富人身上。

  穷,有时是比出来的。印度人分成种姓,社会阶层是世袭、封闭的,穷人和富人不住在一起。在村落中,富有的高种姓和贫穷的不可接触者分居各处,城市里的富人区和贫民窟区别明显。这种安排让人一眼就看出贫富两重天,但也有一个好处:穷人富人不住在一起,不在一个地方买东西,不在一起吃饭,不在一个庙里拜神,平日也基本上不交往,富人与穷人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井水不犯河水,少了攀比和妒嫉之心。你是个穷人,但当你周围居住的和打交道的人也都是穷人,甚至有的比你还穷时,你可能就没有穷的感觉了。中国现在城市里也出现了贫富悬殊问题,人们在思考贫富混居、不要形成富人区和贫民窟的问题,这是很好的想法,但根本问题是消除贫富过度悬殊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贫富混居一起,更会增加穷人的被剥夺感,徒增痛苦。

  对贫苦的感觉,跟富人的行为和态度有很大关系。印度文化鼓励富有者施舍,高度赞誉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施舍在印度宗教中是一种非常受推崇的美德。许多印度知识分子、富人,都看轻身外之物,不注重物质享受,很容易放弃财产,甚至一夜之间就决定把终身积攒的财富全部贡献出来,用来造福社会。媒体上经常看到关于印度富人主动施舍的报道。印度不少高校是私立的,学费并不很高,钱从哪里来?来自社会捐款。富人少有歧视穷人、炫耀财富的。印度富人施舍慷慨,穷人接受富人的施舍也认为是理所当然。印度的乞丐比中国多,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遇到乞丐向你乞讨,而且似乎也比中国的乞丐更理直气壮,但同时,印度的施舍现象也很普遍,印度的“施主”也比中国多,比中国的更慷慨。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乞讨者多,说明施舍者也多,有多少乞讨者就有多少施舍者。富人怎样看待财富,怎样对待贫穷者,影响着穷人对贫穷的感觉。在印度居住,感觉到印度的底层虽然贫穷,但心态上较平和。

  面对不满他们怎么发泄

  无论印度文化怎样褒扬贫苦,社会怎样抑制不满,穷人总归还是有不满要发泄,印度现行民主体制为底层人宣泄不满提供了渠道。不要认为印度民主只是富人的游戏,许多穷人也热衷于政治选举。民主政治体制下,政党需要选票,贫穷阶层人数众多,是政党拉选票的重要对象,这使得他们有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他们能够游行,抗议,投票给他们喜欢的政党,也向他们不喜欢的政治家们投石头,掷臭鸡蛋,以发泄他们内心的不满。

  不可否认,印度民主政治在解决穷人的实际生活问题时并不是很有效。人们往往发现,选举、抗议、游行活动结束后,他们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生活没有发生变化。这就是印度的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贫穷与不平等的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底层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高。印度市场经济排斥穷人,而民主政治这个“赛场”又拉拢和吸引着穷人。印度最穷的地方不断有人饿死,但同时选举的投票人数也在不断破记录。“饿着肚子投票,选举过后继续挨饿”、“政治上热闹,经济上贫穷”。印度的选举常使人想到印度的“霍利节”(又叫“泼红节”)。在这一天,人们不分出身,不分穷富,可随意向他人涂抹、投掷颜料。节日一过,生活又恢复原样。

  印度的政治选举可以说就是“穷人的霍利节”。霍利节虽不能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但社会设计这样一个节日是有其功能的: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提供一个短暂的平等宣泄机会,缓解了社会压力。同样,不能因为民主政治制度没有解决印度的贫穷问题而否认其作用。民主制度提供了一种警示机制,时刻提醒社会,不能沿着忽视社会底层的方向走得太远。印度没有办法消除乞丐,因为穷人有乞讨的自由,城市里的贫民窟不能强制拆迁,因为穷人有居住的自由。没有城管为了市容而驱赶小贩,因为小贩有生存的自由,这些都得益于民主体制。这种体制还起着社会减压阀的作用,乡村机构的选举活动常常给底层的人们带来宣泄被压抑情绪的机会,把他们吸引到政治赛场来,在他们的不满情绪还没有积累成大规模反抗运动之前,就宣泄掉了。倘若没有这样的发泄渠道,印度的社会底层有更大的可能转向暴力。

  今日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与印度的社会底层相比,中国的底层缺乏印度那样的宗教精神。中国人不那么“认命”,中国人相信“穷则思变”,我们提出的一些口号如“谁发家,谁光荣,谁受穷,谁狗熊”,跟印度教、佛教体现的精神完全相反:受穷不仅受苦,还受辱。这种心态容易激发改变现状的积极精神,但也更易产生焦虑和不满。当采用不正当的方式改变现状时就出现了较多偷盗、抢劫、贩卖人口、制毒、贩毒、偷渡等现象;当采用暴力的方式时便会酿成社会动乱。与印度不同,历史上中国人的社会阶层是流动的,中国人相信“穷无根,富无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历史有定期爆发农民起义的传统,旧的王朝多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而印度历史上的王朝多是由外族入侵推翻,少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印度的底层是高度分化的,不容易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力量。

  与印度的底层相比,中国的底层民众还比较缺乏表达不满的渠道。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的gdp增长了150%,而农民工的工资才增长40%。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的要求和呼声没有表达出来,或者他们的表达被阻断了,被忽视了。平日里缺乏释放的渠道,社会的真实信息得不到表达,表面平静之下便可能隐藏巨大隐患。如何能让社会底层的要求及时得到表达并及时解决,确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太研究室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声明:凡注明来源"钝角网"文章的,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本网站作为互联网言论交流平台,所刊发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与评论
印度底层社会有何特点? 会员

排行榜

热门关键词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