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从俄罗斯军方宣布从赫尔松撤军到乌军收复赫尔松不到两天时间,没有短兵相接,也没有城市巷战,乌军就夺回了这座俄军唯一占领的首府城市。俄军的“赫尔松撤退”看起来是成功的,俄军宣布所有军队和装备都顺利撤到第聂伯河左岸,而乌军则不战而胜,近乎是“双赢”的局面背后,则是赫尔松战役在整个俄乌战争中所具有的战略转折意义。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周一(11月14日)出现在赫尔松市中心的一个广场
赫尔松战役是俄乌战争攻守之势转换的标志,乌克兰战略反攻的节奏和速度可能与开战之初俄军的进攻相似。俄军主动从赫尔松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首府城市回撤,以行动表明俄军已经处于被动防御状态,而回撤到第聂伯河左岸也是为了构筑新的防御体系。在攻守转换的背后,是俄乌两军的实力、士气的逆转,乌军对赫尔松的进攻和包围已经一个多月,依靠远程火力的精准打击,赫尔松的俄军已经成为第聂伯河右岸的孤军,一旦乌军完成合围,数万俄军精锐可能难逃死地。赫尔松战役可能为乌军提供了新的反攻模式,依靠武器装备的优势,对俄军进行分割包围,类似于二战期间美军在太平洋的“跳岛战术”,无疑会加快反攻的节奏。
赫尔松是乌军在乌东四州公投入俄之后收复的大城市,至少具有政治和战略的双重含义。从政治上来说,俄军撤出赫尔松意味着俄罗斯也没有将公投当作不可逾越的底线,尤其赫尔松是唯一的首府城市,这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乌克兰收复“被公投”并入俄罗斯领土的大幕,包括克里米亚半岛在内。
俄军的撤退行动在俄罗斯国内引发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俄罗斯的耻辱,但撤军的决策是由国防部决定,也就是说俄军无力贯彻和执行政治意志。从战略上来说,赫尔松战役非但没有发生核战争的风险,甚至连正面的高强度对抗都没有。在公投之后,俄罗斯是否会用核武器来“保护”新领土?赫尔松战役意味着俄乌战争是一场常规战争,只要战场还在乌克兰1991年边界之内,俄罗斯便不会以核武器进行威胁。
赫尔松战役是乌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取得的一次标志性胜利,进一步增强乌克兰在战争中的地位。此役之后,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不减反增,美国及北约盟友加快向乌克兰提供防空系统,当下提供的援助能够获得高收益,锦上添花要比雪中送炭更容易。
另外,赫尔松战役之后,乌克兰的谈判地位大为提升,随着乌军在战场上占据上风,俄乌两国对谈判的态度也发生逆转,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10月初曾签署法令,不与普京政府谈判。当然,乌克兰的强硬姿态也引起法国等国的担忧,如果拒绝与俄罗斯谈判,可能会将一个核大国逼入墙角。此外,拒绝谈判的态度不利于乌克兰获得国际支持,此后,乌政府表示与俄罗斯谈判的大门敞开,但有前提条件,比如俄军从乌克兰领土撤出、赔款、惩罚战争罪犯等。赫尔松战役后,乌克兰会更坚定有条件的谈判立场。
赫尔松战役对俄罗斯国内的影响是多重的,与撤出基辅、哈尔科夫等不同的是,俄军这次撤退并不是“按计划”进行的,而是战场形势逆转的不得已之举。前线总指挥苏罗维金大将已经多次放出从赫尔松撤退的消息,最终这一设想得到防长绍伊古的批准,看起来是纯粹的军事部署,而非政治决断。然而,撤出赫尔松还是引起俄罗斯国内的批评和质疑,尤其是在完成局部动员之后,依然难以逆转颓势,撤退对俄军的士气和俄罗斯国内政治都产生巨大冲击。
与之相比,此战役对乌克兰来说无疑是战略性胜利,攻守态势逆转,俄乌战争进入下半场。虽然俄军在撤退之际将第聂伯河上的多座大桥炸毁,但是,第聂伯河以及冬天并不能阻挡乌军的反攻,无疑,赫尔松战役是俄乌战争走向终结的开始。
作者是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原题《赫尔松战役的战略含义》
从俄罗斯军方宣布从赫尔松撤军到乌军收复赫尔松不到两天时间,没有短兵相接,也没有城市巷战,乌军就夺回了这座俄军唯一占领的首府城市。俄军的“赫尔松撤退”看起来是成功的,俄军宣布所有军队和装备都顺利撤到第聂伯河左岸,而乌军则不战而胜,近乎是“双赢”的局面背后,则是赫尔松战役在整个俄乌战争中所具有的战略转折意义。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周一(11月14日)出现在赫尔松市中心的一个广场
赫尔松战役是俄乌战争攻守之势转换的标志,乌克兰战略反攻的节奏和速度可能与开战之初俄军的进攻相似。俄军主动从赫尔松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首府城市回撤,以行动表明俄军已经处于被动防御状态,而回撤到第聂伯河左岸也是为了构筑新的防御体系。在攻守转换的背后,是俄乌两军的实力、士气的逆转,乌军对赫尔松的进攻和包围已经一个多月,依靠远程火力的精准打击,赫尔松的俄军已经成为第聂伯河右岸的孤军,一旦乌军完成合围,数万俄军精锐可能难逃死地。赫尔松战役可能为乌军提供了新的反攻模式,依靠武器装备的优势,对俄军进行分割包围,类似于二战期间美军在太平洋的“跳岛战术”,无疑会加快反攻的节奏。
赫尔松是乌军在乌东四州公投入俄之后收复的大城市,至少具有政治和战略的双重含义。从政治上来说,俄军撤出赫尔松意味着俄罗斯也没有将公投当作不可逾越的底线,尤其赫尔松是唯一的首府城市,这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乌克兰收复“被公投”并入俄罗斯领土的大幕,包括克里米亚半岛在内。
俄军的撤退行动在俄罗斯国内引发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俄罗斯的耻辱,但撤军的决策是由国防部决定,也就是说俄军无力贯彻和执行政治意志。从战略上来说,赫尔松战役非但没有发生核战争的风险,甚至连正面的高强度对抗都没有。在公投之后,俄罗斯是否会用核武器来“保护”新领土?赫尔松战役意味着俄乌战争是一场常规战争,只要战场还在乌克兰1991年边界之内,俄罗斯便不会以核武器进行威胁。
赫尔松战役是乌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取得的一次标志性胜利,进一步增强乌克兰在战争中的地位。此役之后,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不减反增,美国及北约盟友加快向乌克兰提供防空系统,当下提供的援助能够获得高收益,锦上添花要比雪中送炭更容易。
另外,赫尔松战役之后,乌克兰的谈判地位大为提升,随着乌军在战场上占据上风,俄乌两国对谈判的态度也发生逆转,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10月初曾签署法令,不与普京政府谈判。当然,乌克兰的强硬姿态也引起法国等国的担忧,如果拒绝与俄罗斯谈判,可能会将一个核大国逼入墙角。此外,拒绝谈判的态度不利于乌克兰获得国际支持,此后,乌政府表示与俄罗斯谈判的大门敞开,但有前提条件,比如俄军从乌克兰领土撤出、赔款、惩罚战争罪犯等。赫尔松战役后,乌克兰会更坚定有条件的谈判立场。
赫尔松战役对俄罗斯国内的影响是多重的,与撤出基辅、哈尔科夫等不同的是,俄军这次撤退并不是“按计划”进行的,而是战场形势逆转的不得已之举。前线总指挥苏罗维金大将已经多次放出从赫尔松撤退的消息,最终这一设想得到防长绍伊古的批准,看起来是纯粹的军事部署,而非政治决断。然而,撤出赫尔松还是引起俄罗斯国内的批评和质疑,尤其是在完成局部动员之后,依然难以逆转颓势,撤退对俄军的士气和俄罗斯国内政治都产生巨大冲击。
与之相比,此战役对乌克兰来说无疑是战略性胜利,攻守态势逆转,俄乌战争进入下半场。虽然俄军在撤退之际将第聂伯河上的多座大桥炸毁,但是,第聂伯河以及冬天并不能阻挡乌军的反攻,无疑,赫尔松战役是俄乌战争走向终结的开始。
作者是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原题《赫尔松战役的战略含义》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