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即刻安装钝角网app
好电影的一大特点是,能给人留下丰富的解读空间。 近期热映的纪录片电影《美国工厂》(american factory)正是如此。 简单说,所谓的美国工厂,其实是中国玻璃制造商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在美国的分公司。电影讲述了福耀集团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投资建厂的故事。其中有不少细节,耐人寻味。 1. 工会 在电影中,福耀集团美国公司和当地工会的冲突是一大亮点。相信在许多人眼中,工会是工人利益的代表:帮助工人争取更有保障的工作、更高的时薪、更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带薪假期。站在工人立场上看,这样的“初衷”不能说不好,不过,在资方看来,这些措施难免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企业的效益。如果企业破产,不仅资方利益无法实现,工人的利益也无从保障。曹德旺的态度很明确,也很强硬,“工会进来,我关门不做了。”从电影中可以看出,美国工人在工会问题上,是有分化的。工作技能强的工人并不希望工会介入。最终,无论是受资方的劝导,还是经过利弊权衡,大多数美国工人反对引入工会。事实上,比起母公司的员工,美国工人在福利待遇仍要好得多,他们实行8小时工作制,前者则是12小时工作制,不放假,而且,每年回不了几次家。
2. 文化冲突 福耀美国公司的管理层(美国人)曾前往福建的母公司“取经”。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母公司在管理上带有鲜明的家长制作风,其中还有半军事化色彩的列队操练。美国工人成长在个人主义的社会氛围中,对这套理念并不买账。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当美国管理层把这套理念引进美国工厂时,受到员工们的无声抵制,搞得自己狼狈不堪。
3.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在全球化时代,资本实现了无国界流动。不过,跨国企业在归属上,是把自己定义为母国企业在外国的延伸,还是定义为国际性企业,淡化母国的色彩?至少在美国政府高举经济民族主义大旗的时代,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电影中,曹德旺说过一句话,“我们都是中国人,是中国的母亲把我们抚养大的,我们到死,不论是埋在什么地方,都是中国人,祖国是我们的母亲,这是永恒的。今天中国人到美国来办企业,我们最关键的不在于赚多少钱,而是让美国人改变对中国人的看法,对中国的看法。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树立这种观念,报国为民。”(电影第38分钟)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很朴素真诚的情感,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这容易授人以把柄,用来指责该企业与母国政府的关系。事实上,when china runs america一文表达了类似论调。
作者curtis ellis是特朗普的竞选政策顾问:https://amgreatness.com/2019/08/27/when-china-runs-america/ 4. 美国保守主义者对全球化的矛盾心态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相对高昂的人力成本(工会显然是因素之一),美国制造业纷纷向海外转移,结果造成了本国制造业的衰退、中产阶级的萎缩,这便是“锈带地区”的由来。不过,工作的流失,与其说源于外国企业的盗窃,不如说是市场机制在全球配置生产要素的结果。 从这一苦涩结果上看,美国保守派对资本主义可谓爱恨加交(参见上述英文评论)。他们一方面欣赏资本主义的高效率,另一方面又指责不受约束的经济全球化瓦解了本地社区。不过,这种抱怨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不绝于耳,参见英国柯勒律治对功利主义的批评。 这些保守派的理念是:企业的所有者和工人应该构成一个有机社区,他们彼此熟悉,他们的孩子在大部分时间,去念同一所学校,去同一个教会参加礼拜活动,在同一个团队游戏比赛。他们相信,这些 good old days 以前是存在的。上世纪40年代,詹姆斯·斯图尔特主演的《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就是他们念念不忘的原型。
不过,那样的“美好时光”恐怕回不去了。 我们所有人都卷进了全球化进程,不管喜欢与否,这将是一个更为高效的世界,也是一个更为不确定、更有风险的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讲,《美国工厂》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命运,也预示着我们的命运。
好电影的一大特点是,能给人留下丰富的解读空间。 近期热映的纪录片电影《美国工厂》(american factory)正是如此。 简单说,所谓的美国工厂,其实是中国玻璃制造商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在美国的分公司。电影讲述了福耀集团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投资建厂的故事。其中有不少细节,耐人寻味。 1. 工会 在电影中,福耀集团美国公司和当地工会的冲突是一大亮点。相信在许多人眼中,工会是工人利益的代表:帮助工人争取更有保障的工作、更高的时薪、更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带薪假期。站在工人立场上看,这样的“初衷”不能说不好,不过,在资方看来,这些措施难免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企业的效益。如果企业破产,不仅资方利益无法实现,工人的利益也无从保障。曹德旺的态度很明确,也很强硬,“工会进来,我关门不做了。”从电影中可以看出,美国工人在工会问题上,是有分化的。工作技能强的工人并不希望工会介入。最终,无论是受资方的劝导,还是经过利弊权衡,大多数美国工人反对引入工会。事实上,比起母公司的员工,美国工人在福利待遇仍要好得多,他们实行8小时工作制,前者则是12小时工作制,不放假,而且,每年回不了几次家。
2. 文化冲突 福耀美国公司的管理层(美国人)曾前往福建的母公司“取经”。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母公司在管理上带有鲜明的家长制作风,其中还有半军事化色彩的列队操练。美国工人成长在个人主义的社会氛围中,对这套理念并不买账。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当美国管理层把这套理念引进美国工厂时,受到员工们的无声抵制,搞得自己狼狈不堪。
3.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在全球化时代,资本实现了无国界流动。不过,跨国企业在归属上,是把自己定义为母国企业在外国的延伸,还是定义为国际性企业,淡化母国的色彩?至少在美国政府高举经济民族主义大旗的时代,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电影中,曹德旺说过一句话,“我们都是中国人,是中国的母亲把我们抚养大的,我们到死,不论是埋在什么地方,都是中国人,祖国是我们的母亲,这是永恒的。今天中国人到美国来办企业,我们最关键的不在于赚多少钱,而是让美国人改变对中国人的看法,对中国的看法。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树立这种观念,报国为民。”(电影第38分钟)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很朴素真诚的情感,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这容易授人以把柄,用来指责该企业与母国政府的关系。事实上,when china runs america一文表达了类似论调。
作者curtis ellis是特朗普的竞选政策顾问:https://amgreatness.com/2019/08/27/when-china-runs-america/ 4. 美国保守主义者对全球化的矛盾心态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相对高昂的人力成本(工会显然是因素之一),美国制造业纷纷向海外转移,结果造成了本国制造业的衰退、中产阶级的萎缩,这便是“锈带地区”的由来。不过,工作的流失,与其说源于外国企业的盗窃,不如说是市场机制在全球配置生产要素的结果。 从这一苦涩结果上看,美国保守派对资本主义可谓爱恨加交(参见上述英文评论)。他们一方面欣赏资本主义的高效率,另一方面又指责不受约束的经济全球化瓦解了本地社区。不过,这种抱怨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不绝于耳,参见英国柯勒律治对功利主义的批评。 这些保守派的理念是:企业的所有者和工人应该构成一个有机社区,他们彼此熟悉,他们的孩子在大部分时间,去念同一所学校,去同一个教会参加礼拜活动,在同一个团队游戏比赛。他们相信,这些 good old days 以前是存在的。上世纪40年代,詹姆斯·斯图尔特主演的《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就是他们念念不忘的原型。
不过,那样的“美好时光”恐怕回不去了。 我们所有人都卷进了全球化进程,不管喜欢与否,这将是一个更为高效的世界,也是一个更为不确定、更有风险的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讲,《美国工厂》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命运,也预示着我们的命运。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努力!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